如春潮般漫涌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温暖着催化着古老的中华大地,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自信基于明势,基于自知自觉。
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旁观者未必皆清:外地人对广西殷殷寄意,褒勉有加,而印象中某种偏狭、陈旧之处亦在所难免。
更重要的是广西人自身如何认识广西、看待广西。
广西落后吗?广西人蛮强吗?广西能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吗?漫长的历史会给今日广西之前进伟业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动力吗?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天地生人巨系统的角度对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脉络、物质创造、文化发展、人物事功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进而提炼推动广西历史发展的精神品质,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构广西人的文化自信。
广西是人类难以生存的险恶之地、环境闭塞之区、边远不毛之域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距今80万年前的右江河谷,广西大地上的先民就创造了以“百色手斧”为标志的灿烂的旧石器文化,宣告广西的先民曾经走在同时期人类的前列。而3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广西是中国早期古人类不间断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先秦时期,广西是西瓯、骆越族群的分布地,在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西瓯、骆越的后裔壮侗语民族都是广西境内的土著,他们是广西大地的早期开发者。横亘在岭南与中原地区的南岭山地,从来没有真正阻隔广西与中原内地的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广西就已经与中原发生了联系。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广西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汉族移民逐渐迁入广西,开启了广西“内地化”的历史进程。
广西长期生产力不发达、文化落后吗?答案是否定的。广西人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许多超迈时代的成就。距今15000年前,广西先民就烧制了夹砂灰黑色陶片,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烧制陶器的地区之一;距今5000年前,广西先民驯化栽培了粳稻和籼稻,广西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当商周时期中原地区迎来青铜文明的盛期时,广西也有了自己的青铜冶铸业,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铜鼓成为广西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000多年前广西开凿的灵渠,是世界运河开凿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都创造了后人难以想象的奇迹;秦汉时期广西的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唐代的桂布、明代的郁林葛布、清代的壮锦是进献朝廷的贡品;宋代广西人首创铜绿釉瓷一次性高温烧制技术,直接导致了陶瓷烧制工艺的变革;明代广西的锡矿冶炼业独步全国,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广西文化不只是自然的山水,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强劲,从秦汉时期的播火传薪到清代的异军突起,走过了不断追赶中原先进地区的历程。自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取士制度以来,广西共产生了十位状元,其中有两位“三元及第”,足以媲美内地发达地区;广西文学经过唐、宋、明三代的发展,在清代诗歌创作、词作及词学理论、散文创作等方面都达到了传统时代的繁荣阶段,一些方面甚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广西文化毫不封闭,而是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海洋文化、域外文化在此交融互鉴,使广西文化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广西人故步自封,土司意识浓厚,缺乏担当精神,家国情怀淡薄吗?答案是否定的。2000多年来,广西人不仅具有守土观念,更有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一旦身处其位,便勇于担当、敢于任事,忠诚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做出了广西人应有的贡献。北宋初恭城人周渭任监察御史,公正严明,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其名声不逊于北宋名臣包拯。明代柳州人张翀、藤县人袁崇焕和清代全州人谢济世、赵炳麟都是敢于担当、挺身直言、不顾个人安危之能臣,充分体现了广西人的狷介耿直。而宋代以来随着广西科举中式之人不断涌现,在朝廷做官者日益增多,其中不乏身居中枢、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官显宦。从宋代的冯京,到明代的蒋冕和吕调阳,再到清代的谢赐履和陈宏谋等,都是一时名臣,而为封建朝廷所倚重。近现代一批杰出的广西人物更是在军政、文教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广西籍领袖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开创了太平天国的事业;西林岑氏“一门三总督”崛起天南;清末冯子材、刘永福扬名抗法战场;民国时期新旧桂系成为影响全国的军政集团;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点燃了边疆民族地区的革命火种,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开国将领、革命元勋。20世纪广西文教界的精英人物马君武、陈柱、梁漱溟、冯振、王力、罗尔纲、梁羽生等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20世纪的广西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奠定了广西文化的新形象。如今广西文学的“新桂军”又以崭新的姿态矗立于中国文学的舞台,实现了边缘的崛起。新时代的莫振高、黄大年,以他们毕生的心血,用爱和责任诠释了振兴教育、培育人才、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
广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模范省区,是因为自从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三郡后,广西就稳定地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是广西长期保持对中央高度认同和边疆安宁稳定的历史基因。自秦代以来的2000多年间,广西始终走在与中央王朝相向运行的轨道上,虽然政治制度的“内地化”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广西终于在清代跟上了全国的步伐,成为内地十八省之一。广西是多民族共同生息的边疆地区,这里不仅是秦汉时期百越系族群西瓯、骆越及其后裔壮侗语民族的繁衍之地,也是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京族等外来族群的扎根之所,各民族共同构成了广西这块大地的主人。广西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包容,形成了高度依存的民族关系,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谱写出中华民族百花园里的绚丽篇章。
广西独特的地理区位、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分布状态、文化的多样性和外来的挑战,使广西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精神品质,集中体现为爱国、团结、顽强、担当、进取、刻苦、勇武。新时代广西人在吸取传统精神养分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十六字“广西精神”,即“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广西的人文内涵、民族素质、区域个性,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希望本书能够为广西人、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广西提供基本的指引,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广西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和广西人的精神特质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对广西人而言,这固然是一个寻根因本、自信自强的心路历程;而对外地人而言,则不妨当作“走进广西”的一次心理体验。让我们共同走向广西,走进广西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