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超有料漫画唐诗
作者:韩明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8-01
ISBN:9787572602917
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初唐时期,诗坛有个顶级“偶像天团”,名叫“初唐四杰”。如果非要从这个组合的四名成员中选一个站C位,非“诗杰”王勃莫属。
王勃打小就宛如学霸附体,一“出道”,便迎来开挂的人生。
六岁时,王勃便写出了能“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并屡屡在“微信家长群”里刷屏。
九岁时,王勃已经开始写文章给“史学泰斗”颜师古的大作挑毛病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小学生给博士生导师挑刺儿。
①真德秀,南宋理学家。此处使用谐音“真的秀”来调侃。
不到二十岁,王勃便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金榜题名。
在唐代,哪些人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呢?只有两种:一、生徒,即从学校中选拔出来的学生。二、乡贡,即不经学校考试而向州县“投牒自举”的学生。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在州府举行的解试;第二级,在京城礼部举行的省试,通过省试的考生称“进士”;第三级,吏部复试,经过吏部复试后才能根据能力授予官职。唐代每年举办一次省试,录取大约三十名进士。由于公布被录取的进士名单的布告是用黄纸书写的,故称“金榜”,所以考中进士又被称为“金榜题名”。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科举与唐代科举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在地方上举行的童试的考生称“秀才”,通过在省里举行的乡试的考生称“举人”,通过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的考生称“贡士”,通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的考生称“进士”,殿试的前三名还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童试三年举行两次,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会试与殿试在同一年举行。
像王勃这种天才,不管是给朋友送行,还是看萌妹子采莲,哪怕是在山里吹个风,都能写出一首首让人鼓掌、撒花的诗。
比如,有一次他给一位姓杜的朋友送行,大笔一挥,便写下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雄伟的都城长安,雄踞三秦之地。透过烟云,才能看到遥远的蜀州。与你分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你我皆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只要世上有知己,纵使身处天涯,也像是近邻。没必要在分别之时,像那些多情的儿女一样,让泪水打湿手巾。
优秀的人往往圈粉无数,王勃当然也是如此,就连唐高宗的儿子沛王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沛王还曾以高薪将王勃请进王府为他打工。
像王勃这么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的大好前程却断送在一只鸡身上。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当时皇子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斗鸡,为了替沛王的鸡助威,王勃便写下一篇讨伐英王的鸡的檄文,名叫《檄英王鸡文》。
在檄文中,王勃将沛王的鸡夸成“斗鸡中的战斗机”,却把英王的鸡骂成“斗鸡中的拖拉机”。听他那语气,他还恨不得将英王的鸡拔毛下锅,做成辣子鸡。
《檄英王鸡文》甫一问世,立刻登上各大娱乐报刊的头版头条。王勃也因此意外出圈。
事实上,王勃写这篇檄文不过是图个乐,但大伙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路清奇的唐高宗却读出了王勃是在故意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
不久,王勃便被唐高宗轰出了沛王府。
虽然王勃没被唐高宗彻底封杀,但也没人再敢聘用他。这意味着他的大好前程被彻底葬送了。
等到“檄文事件”渐渐被大众淡忘之后,王勃才复出。
只不过上过唐高宗黑名单的人再想翻红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他也只在地方上混个小官当。
无法翻红还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是他因为一个官奴还差点送了命。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官奴犯了罪,官府发布通缉令捉拿他。王勃不知为何,收留了他。后来,王勃又担心事情暴露会连累自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人灭口。
没过多久,事情便暴露了,官府以故意杀人罪将王勃判处死刑。
然而,王勃等着被拉出去砍头的时候,却意外碰上朝廷大赦,这才捡回一条命。
就因为杀人一事,王勃还坑了他爸,导致他爸被贬到当时还被视为蛮荒之地的交趾(在今越南北部)。
有一年,王勃到交趾看望老爸,途经南昌,刚好碰上阎都督在网红打卡圣地——滕王阁请客吃大餐。
中国式饭局可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阎都督也有他的小算盘,他想借这场饭局让自己的女婿在文艺界大火一把。所以,他让女婿事先写好一篇序,然后在饭局上默写下来,让人以为是即兴创作。
那天,阎都督假模假样地邀请宾客们给这场盛宴写个序。虽然宾客们都是文艺界的“大咖”,但早已猜出阎都督的心思,便纷纷推辞。
本来一切都在按照阎都督设置的剧情走,没想到突然跳出来一个群众演员,彻底打乱了整个节奏,这个群众演员就是王勃。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阎都督能高兴吗?所以,他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气归气,阎都督还是十分好奇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到底有几斤几两。于是,他派人实时向他汇报王勃都写了些什么。
当王勃起笔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时候,阎都督很不屑地说——
当王勃写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都督沉默了。
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惊呼道——
在众人的掌声中,王勃很快便写完这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然而,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写完《滕王阁序》之后,王勃在看望完父亲,坐船渡过南海时,溺水受惊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唐朝初年,诗坛出现一种非常奇葩的现象:诗人们齐刷刷地被南北朝时期的前辈们带偏了,以至于歌颂醉生梦死的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成为当时诗坛的主旋律。
这帮诗人三观不正,又不走心,所以写出来的诗大多没有灵魂,诗风很丧,满满的都是负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灵魂写手站了出来,扛起了诗歌改革的大旗。他一边炮轰诗坛的不正之风,一边主张发扬汉魏风骨。这个人就是被视作唐诗改革风向标的“诗骨”陈子昂。
说出来,大伙可能不信,才高八斗的陈子昂在十八岁前竟然从来不读书。
由于他爸是土豪,所以他整天不务正业,跟一帮被宠坏的富二代一起去泡吧、开派对……
哪承想,有一天,他跟一帮狐朋狗友参观一所学校时,突然像被雷劈过一样,发疯似的爱上了学习。
从那以后,陈子昂便跟狐朋狗友绝交,一头扎进了书海。
你还别说,陈子昂天生就是学习的料。没过几年,他写下的三十八首诗刷爆朋友圈。这也让他一举成为诗坛新生代中的翘楚。
有个官员曾拜读过他的诗,夸他说——
二十一岁那年,带着一身才气和火锅味的陈子昂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从四川老家来到京城长安,成为“京漂一族”。
然而,让陈子昂郁闷的是,当他拿着简历和作品去找工作的时候,却处处碰壁。
据说,有一天,陈子昂在逛街时碰到有人在摆摊卖琴。
这把琴制作精良,价格极其昂贵,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吃瓜群众前来围观。很多人虽然都想拿下,但纷纷感叹钱包太瘪。
就在这时,不差钱的陈子昂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足以让他在长安一炮而红的鬼点子,于是他连忙买下了这把琴。
吃瓜群众都希望陈子昂能当众弹奏一曲,但陈子昂偏偏邀请大家第二天到他指定的地点去听他弹奏。
第二天,大家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伸长了脖子,打算欣赏一段美妙的琴声,却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再看时,那把名贵的古琴已被陈子昂摔得粉碎!
就在大伙一脸蒙的时候,陈子昂激愤地说——
紧接着,陈子昂拿出早已抄写好的诗文,像发传单一样,见人就往人家手里塞。
众人被陈子昂的行为艺术深深震惊,于是争相传阅他的诗文。一日之间,陈子昂便红遍京城。
更让陈子昂兴奋不已的是,不久他还金榜题名了。自此以后,诗人陈子昂又多了一重身份——诤臣。
当时,唐高宗在洛阳驾崩了,皇后武则天打算把他的灵柩运回长安安葬。陈子昂认为劳民伤财,立刻上书反对。
武则天称帝后,重用酷吏,任人唯亲,还时不时对外发动战争,陈子昂继续上书反对。
虽然武则天也时常召见陈子昂,让他提建议,但她多半都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表面上看,武则天十分欣赏陈子昂,但事实上她并不喜欢这家伙整天像唐僧一样在她耳边絮絮叨叨,所以从来没有重用过他,甚至还给了他一份他不喜欢的工作。
后来,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奉命讨伐契丹。或许是为了把陈子昂支出京城,武攸宜便向武则天申请,让陈子昂做他的参谋。武则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打仗方面,武攸宜是个门外汉,所以他刚到前线,唐军就吃了败仗。陈子昂连忙劝谏说——
武攸宜反倒认为陈子昂不懂用兵,所以拒不采纳。
眼瞅着唐军屡屡被打成狗,陈子昂着急上火,于是再次向武攸宜提出建议,结果把武攸宜给惹毛了。
武攸宜很生气,便给陈子昂换了个清闲的工作岗位。
陈子昂知道两人话不投机,所以从此闭口不提建议。
在朝廷,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在军中,又得不到重用,这让陈子昂倍感孤单寂寞。
有一天,陈子昂登上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幽州台,写下了苍凉悲壮的千古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看不到招贤的明君,往后看不到求才的圣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既然得不到重用,那便请辞还乡吧!
回乡后,陈子昂本以为能够过上几天清净日子,不料却碰到一个贪财的县令。
县令知道陈子昂腰缠万贯,便想方设法侵占陈家的财产。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陈子昂连忙派人给县令送了二十万缗钱。
就这,县令还嫌少,并且将陈子昂关进了监狱。
被抓时,陈子昂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是凶卦。他不无悲痛地说——
没想到一语成谶,没多久,陈子昂便死在了监狱中。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