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永不放弃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1

今年,我刚好30岁。

30,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年纪。虽然皱纹和衰老,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浸入我的皮肤和身体。但我却感觉自己仿佛活得越来越像一个繁花少年,有远方,有诗意,有那坚不可摧的理想和信仰。

它们随着时光周而复始地流转,愈发坚韧地长在我的内心里,我的思想里,乃至我的灵魂里。

我时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我爱上了读书和写作,让我的生命像崭新的日出般,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新和创造。

或许这最开始没有答案,但我知道,最后的答案是一定会有的,那就是我将永恒地读下去,写下去,直到我走出时间和生命的那一刻。

2

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人生是富足且幸福的。因为在寻寻觅觅的五年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并勇敢地去追求,且义无反顾地坚守它。

当然,此中的艰难,必然是一份厚重的承担。

但当一个人知道他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走什么样的路时,一切都变得简洁且明亮。

就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其他所有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有时,我们的迷茫和困顿,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并不确定,自己拼尽全力,为之努力的人生,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抑或是不是值得你付出毕生时间和精力去追寻的东西。

3

五年前,我刚开始写作,准确地说,是即便生搬硬套,也要每天练笔一千五百字。

记得在刚开始时,别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竟然面红耳赤地回答,是因为梦想。

那时我已经是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再提起梦想这两个字,我竟然是羞愧的,忐忑的,甚至是难以启齿的。但五年后的今天,你如果问我,为什么还在坚持着每日的写作,我会落落大方地告诉你,是因为梦想。

有人说,一个人会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渐渐丢失小时候的童真、纯粹和伟大的理想。但幸运的是,仰仗日复一日地读书和写作所给予的庞大力量,我在不断地拾起这些犹如珍宝般的东西。

我不确定它们在俗世的眼光中,究竟还有没有用,也不确定它们对旁人来说,是否微不足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永不放弃去做一名理想主义者。

就如余光中先生在诗里写到的那样:“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4

有时你会发现,在这个世上,有太多值得你去爱的人和事了。但或许,一个人所爱的东西,并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更不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欣赏。

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成为别人喜欢的自己,而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但对我而言,活着的每一天,至少要读书,至少要写作。这个至少,并不是受功利的驱使,也并非源于外在的逼迫。它是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需要,就如不吃饭,肚子会饿;不读书,思想会变得平庸;不写作,情感就无处表达和安放。

法国文学大家福楼拜曾说,艺术广大至极,足以占据一个人。

一个人如果每天可以挤出一些闲暇时光,哪怕五分钟去读书,读鲁迅,读叔本华,读莎士比亚,读所有伟大的、不朽的、优秀的著作,就已经富到流油,不必再贪求其他。

5

这五年,身体或许是累的。在兼顾生活和工作之外,日复一日地读书和写作,其实并不那么容易。会有些许的焦虑,些许的疲惫,但所有的阻碍,已然成为一种心甘情愿扛下的负担和习惯。

工作很累,下班后要不要读书,要;生了病,要不要写作,要;在休假和旅行时,要不要读书和写作,要。

总有人问我,如此执着,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和意义?

其实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不过是借由读书,我可以找到困顿时的正信,也借由写作,我可以找到游方时的袈裟。

在不断地自我修持和整顿中,我慢慢地在修自己,而不是修文字,也不是修读者,更不是在修所谓的功成和名就。但在过程中,我又无比虔诚地希望,能给所有读到我文章的有缘人一些向上的勇气、力量和光芒。

6

我曾在夜深人静时,发自肺腑地写下这段文字:

26岁这一年,我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生活需要仪式感》,非常心虚的是,它成了当年的一本畅销书。

我曾以为写作是为了不辜负自己,是为了给老来的自己,留下没有虚度光阴的见证。但后来我才明白,人这一生,到最后是什么也留不下来的。于是我越来越多地学会了摒弃和舍离,学会把更宝贵的时间都用在我爱的人和事上,也尽可能地去完成我自己。

我依旧会如一个在寒山古寺中,每日敲钟和诵经的苦行僧,读书和写作就是我每天需要去供养的佛。我却并不奢求,可以靠着文字成为真正的大家,但我却奢求,自己可以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我曾被诸多经典的好书照亮过,我仅仅怀着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想要将文字所给予我的力量,回赠给更多需要它的人。

7

今年,我30岁。

其实,对于年龄,我并没有焦虑。反而每一天的日常,都大抵安安静静,扎扎实实。

就如我曾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写下这样一段话:

喜欢安静的每一刻,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也丰富了起来。想说的话越来越少,想要求得理解的欲望越来越小,所有对生活的觉知和感悟,都跑到了心里,在微风徐徐的时光里,慢慢咀嚼和消化。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内心平静又饱满,仿佛再也装不下其他。

但对于稍纵即逝的时间,我却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因为我还有许多没有读够的书,没有写够的文章,甚至是还没有完整写出的小说。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够,什么又是不够?

其实,一部作品,一个人物,可以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生命力,又怎么能读够。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特别贪心,甚至我每读到一次孔、孟和老庄,每读到一次《水浒传》和《红楼梦》,每读到一次《德米安》和《荒原狼》,我就感到自己完完整整地拥有着全世界。

关于写作,我也同样贪心。我把自己当作一个登山运动员,所有写过的文字,出过的书,都已经留在了过去,甚至当我写完这本书的那一刻,其实它就已经离我远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投入更多单调、枯燥甚至孤独的时光中去。静下来,沉下来,不断地攀登高峰,不断地去超越过去的自己,不断地去积攒更丰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最终打磨出更好的文字。

最后,我想再次借余光中先生的句子,用以自勉。

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

人活着,总要有自己的理想,庆幸的是,我终于找到了它,我会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并且会一直读下去,写下去,深深地扎根下去!

写于2020.12.20
成都 TpPZfU75YoJf7QfzhqvGFIo5qn03dtR4PaYPL1mUalB+cT415Sv7NLr8uDKrLT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