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单纯,有时复杂。

有一种人,表面上并没有做什么冒犯别人的事,也没说什么冒犯别人的话,甚至看上去很有礼貌,做事也周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并不会心情愉悦,反而会觉得很累。

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和人起正面冲突,但是话语中总是透露着批判、攻击、控制、要求,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间接性攻击,也称防御性攻击。

他们总是说:“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实际上,却在默默地用这句话控制对方,给对方的心上枷锁。有时候,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满满的敌意。

表面上是“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隐藏的是“只要我幸福,你变怎样我都无所谓”。

但是,无论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只是常常会觉得无法和对方坦然相处。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总会觉得很压抑。

这里说的“善意的操控”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拒。弗洛姆称这样的人为善意的施虐者,卡伦·霍妮称这种行为为虐爱。

这就是本书要说的情感暴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书所说的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攻击型人格的情感暴力会直接攻击对方,所以很容易理解。而善意的操控因为隐藏了敌意,从外表上很难分辨。

在本书中,我们将善意的操控视为情感暴力的最根本特征。

善意的操控虽然常常难以反驳,却会在被操控的人心里留下深深的不愉快感。

如果父母是善意的施虐者,那么他们就会在向子女施虐的同时,希望被子女尊重,希望在子女眼中保持成功的形象。在夫妻之间、上下级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人际关系常常会变成错综复杂的善意的操控。

简单来说,本书的主题是“看不见的束缚”“看不见的心锁”。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孝是一种美德。如果父母直接对孩子说:“你应该更孝敬我一点。你必须更珍惜你的父母!你简直就是个不孝之人!你这样是会遭到报应的!”孩子很容易就从中感受到支配或束缚,像这样会直接表达控制欲的父母一般都是攻击型人格的人。

但是,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人,无法直接说出这样的话。因此,会滋生出虐爱。他们在表面上会说“什么事情都由着你,我怎样都可以”。但是,其中却隐藏着另一层含义:“一定要照顾我啊,不过这可不是我要求的,是你想孝敬我才这样做的,你想要成为孝子吧?那就绝对不可以离开我。”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有一句名言:“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

被束缚、被掌控的那一方,如果想逃离这种掌控,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于是渐渐地对逃离掌控、获得自由怀有负罪感。这就像蝴蝶跌入了蜘蛛的巢穴,苦苦挣扎却毫无办法。

给对方强加上负罪感,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目的。这样被掌控的一方会渐渐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愧疚感,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

因为总是受到隐藏的威胁,所以他总是畏首畏尾,身心都无法得到舒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原因,但是总是不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常常感到心情很沉重。

喜欢以恩人、施舍者自居的人就是如此,他会频频展示自己的付出,让对方因此而怀有负罪感。让对方时常怀着内疚的心情,在亏欠感中生活。

也就是说,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被讨厌的人所操控。然而,这种“讨厌”常常是无意识的,甚至在浅层意识上会产生喜欢对方的错觉。

明明是讨厌,却因为被“善意”地操控而不自知。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无法理解自己真实感受的人。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做什么事、不想做什么事,最后会变得踟蹰不前,对生活绝望。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被脸上写满敌意的人说:“我最讨厌你这样的人。”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人际关系。说的人很直接,被说的人也可以直接反击:“我也很讨厌你这样的人。”

但是,当面对别人说“我都是为你好,只是希望你幸福而已”的时候,是没办法用“我也很讨厌你这样的人”这种话来回答的。

用强调爱的方式来束缚对方的时候,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极为复杂。如果是单纯的、直接的人际关系,对方会说:“求求你别离开我!”但是,有些女性会一边哭泣一边说:“你是要我的命啊。”更有甚者会加上一句:“好啊,我怎样都可以。”

这其实是一种感情上的威胁手段,只是用强调自身遭遇的方式攻击对方,把威胁隐藏起来了。说自己“心如死灰,痛苦难当”其实是在要求对方“更爱我一点”。

但是,隐藏对对方的攻击性,就使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将枪口指向对方的威胁方式体现了简单的人际关系,“你是要我的命啊”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威胁体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歧视、侮辱也有单纯与复杂之分。

有一位年过40的母亲,小学六年间一直受到其他人的霸凌。那种霸凌很直接,比如去卫生间的时候,被人泼冷水;遭到全班同学的无视;等等。

16岁的时候,她曾离家出走。她的所有行为都十分单纯,容易理解。

她一度学坏,所以常常被父母殴打,继而时常会离家出走。偷盗摩托车被警察抓住,父母也不去警察局接她,甚至还对警察说:“随她去吧。”

她曾经跟着坏人出去打架反而被人打,之后渐渐觉得,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强才行,不然无法生存。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她只是一个特例吧?确实,在肉体折磨方面,她可能是一个特例。

但是,从心理层面考虑的话,她并非个例。像她一样被欺负的孩子还有很多,只不过欺负变换了一种形式,隐藏了起来。

被道德绑架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生出“我一定要变强”的想法,比如向往英雄主义、精英主义等。于是,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人生倦怠、过劳死、工作狂、权力上瘾,等等。

上面那位少女对力量和强大的渴望和在知名企业就职的职业精英追求精英主义时的渴望如出一辙。追求精英主义的职业精英,也一直在追求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优秀。

换句话说,总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内心深处是理解自己的问题的。但是,一定要追求精英主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离家少女曾故意跑到别的学校打架滋事,她的目的不过是要显示自己的强大,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因为曾被老师打到眼膜出血、小学的时候就曾考虑过自杀,她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走上了歧途,但是她的性格没有扭曲。她所承受的殴打、霸凌一直是“堂堂正正”的。但是,披着爱的外衣的情感暴力却是隐藏起来的。

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欺凌。实施情感暴力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施加暴力。

但是,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会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没有办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自卑到底从何处来?

自卑到底从何处来?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长期被“隐藏的虐待狂”所虐待,即前文中提到的弗洛姆所说的善意的施虐以及卡伦·霍妮所说的虐爱。虽然是虐待狂,却披着爱的外衣。虐待狂本人以为自己是好心的、善意的,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欺凌。

这种时候,深藏的动机一般都是憎恶。虽然将动机藏得很深,效果却是相同的,只是产生的表象会不同。

被直接虐待的孩子可能会反抗、会误入歧途。被隐形虐待的孩子一般表现为拼命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取得好成绩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自卑的原因多来自家庭。在没有爱的家庭长大,谁都会变得异常自卑。虽然同是没有爱的家庭,但是表面上却截然不同。实际上,其中有些是将憎恨伪装成爱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管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家庭都不可避免。

离家出走的少女,即使被虐待也只觉得是没有办法的事,和被隐形虐待的孩子相同的是,他们都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究其原因,都是来自父母对他们的憎恶及不关心。

离家出走的少女,时常会觉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人,曾经尝试自杀,服药后变得神志不清。但是,她喜爱她的外婆,小时候外婆常常背着她,神志不清的时候她会回忆起在家里和外婆玩的那段时光。只是没想到,外婆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于是再也没有人保护她了,她开始觉得自己必须要变得强大。

正如神经症患者那样,这种人会将所有人都视作自己的敌人。因为得不到任何人的保护,所以会认为自己和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敌人。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束缚他人有几种形式,除了在身体、行动上束缚他人,还可以用道德、理想去束缚他人,或者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

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在心理疗法中被称作代用感情(racket feelings)。

简单来说,像是操纵男人的女人的眼泪。如果总是用眼泪去操控男人,便被称为代用感情,而且这里还隐藏了想要改变对方的企图。她们用这种不愉快的感情让对方觉得愧疚。比如,表现出非常凄惨的样子,促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动;用哭泣去争取对方的同情或注意。常常有些狡猾的女性会用这一招来束缚优秀的男性。

在两种情况下,人会夸大悲伤,一种是间接地表现敌意的时候,另一种是要从别人那里夺取什么的时候,其目的无外是博取同情和注意。

实施情感暴力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会直接在孩子面前表示失望或叹气。虽然什么也没做,但对孩子来说这是最可怕的威胁。“你这样子我真的非常失望”,用这样的话实施隐性威胁。

会这样施加隐性威胁的人,其实是对自身没有什么自信的人。能够很直接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的人,不会沉浸在这种慢性的不愉快感中。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大多是心理上比较脆弱的人。但这种隐形的威胁更容易让人崩溃,会使受害者变成只会察言观色、畏首畏尾,对生活不抱希望的人。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孝?我养育了你20年,你要怀着感恩的心啊!你如果不好好工作,将来我们老了以后要怎么办啊?”有个人总被这样质问。

“要孝顺、要心怀感激,你现在这样像什么样子,赶紧努力工作。总是被这样说我简直要神经衰弱了。”如果有人这么对你说,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他吧?

“为了你的父母,其他都抛弃吧。”总被这样说的人变成了神经衰弱者,大概是谁都可以理解的事。

但是,如果是被父母这样说呢?

“只要你幸福就行,只要你幸福我变怎样都可以。”总被这样说的孩子变成了神经衰弱者,是不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反而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自私任性?

承受着父母的情感暴力,还要被别人说成是不孝的人,这样的人着实可怜。

茶杯打碎了,有的家长会说:“小心一点!”这很简单,谁都明白。但是,有的家长却会说:“为什么把茶杯打碎了呢?”会这样问的人,常常会继续说些和打碎茶杯无关的抱怨,美其名曰为教导、教育,其实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撒娇。

这就是英国著名精神科医生约翰·鲍比所说的“亲子职能反转”。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会间接地向孩子撒娇。直接撒娇的话,孩子也许会轻松许多。

不是争吵的争吵

将暴行、欺凌正常化,也是情感暴力。说着“我希望你能幸福”,却将对方置入网中,进行操控。

有一些母亲会特意强调自己身为母亲的付出,以此来束缚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供养型的女性,会用强调自己的爱和付出的方式束缚对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对意志力强的人有如下解释:“虽然不能对别人有感同身受般的关心,但会经常帮助他人,除了心理上的,可以给予任何物质上的帮助,毫不含糊。”

这样的人提出需求的方式也总是间接的。因为情感暴力是用道德来束缚他人,所以通常不会产生争吵。

不会变为争吵的争吵也是情感暴力。

母亲对孩子说:“随便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但是,其中隐含的意思是“快去学习”。孩子只好去学习。结果,过一会儿母亲又对孩子说:“想玩就玩呗。”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会产生不满,但是又没办法对母亲说什么,只能默默消化心中的不快。这样的母亲是在逃避责任。

虽然嘴上说着“随便你”,非言语性的信息中又包含了“快去学习”。孩子不管选择哪边,母亲都不承担责任。

母亲害怕来自孩子的责备,所以不会明说“快去学习”。孩子自己选择学习了,反而还会说“想玩就玩呗”。这是母亲的虚伪。母亲会根据场合变换立场。所以,与孩子间的关系只能变为不是争吵的争吵。

之前讲到的小学六年级就被欺负的女生,长大后结了婚,她的丈夫自小也常被父亲虐待。夫妇俩都有被虐待的经历。这样的案例很容易判断。

同是受过伤的人,两人性格上都有怪癖。夫妇俩在一起总是会打架。两个人的孩子也是,生起气来会去掐母亲的脖子。所有的情绪都表现在表面。

但是,会施加情感暴力的母亲从外表是判断不出来的。因为她们总是把羞辱藏在友善的外表下。

吵架是吵架,开心是开心,这是普通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亲子关系的表现。扭曲的亲子关系,不满的时候会表现得满意,但会在孩子最脆弱的时候让其承担责任。

如果被家长说“赶紧学习”,孩子可以说不愿意。这不会变成情感暴力。因此,在这时候会被臭骂一顿的孩子是幸福的。

情感暴力是没办法说“不”,不会变成吵架的吵架。如果想要反驳母亲,母亲会说:“是不是我道歉就可以了?”被这样一说,孩子就没办法继续责备母亲。

会使用情感暴力的父母非常狡猾,父母的这种狡猾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不正常。孩子看起来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无论如何也幸福不起来。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不动产商想要卖掉一块卖不掉的土地。只要破坏掉这块地旁边住户的一小部分土地就能将其卖掉了。

这时候,不动产商对旁边住户说:“我只希望你们能邻里和睦,只要这样而已。”然后,破坏掉旁边住户的一小部分土地,把地卖了。旁边的住户如果因为自己的地方被破坏了而不开心,不动产商会说:“您不能和邻居好好相处吗?”

这就是在情感上恐吓对方。

情感威胁是一种让对方产生负罪感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会觉得“我对别人的不幸负有责任”。于是,施加情感威胁的一方会利用他人的负罪感让自己获利。

情感威胁是会逐步升级的,最开始只是要求破坏掉1米左右的围墙,但是最后可能演变成破坏掉整座房子。

如果拒绝被破坏掉这1米的围墙,对方会用“只是1米都不行吗”这样的话来威胁。受到这样的情感威胁,无论是拒绝或者接受都会觉得非常不愉快。

情感威胁在让对方觉得有负罪感的同时,还会引发不愉快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会在下文做详尽说明。

被这种恐吓纠缠住的话,必定会消耗生活的能量,让很多事都变了味儿,失去了乐趣。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其实,容易分辨的欺辱和不容易分辨的欺辱应对起来并没有多少不同。

首先,一定要时常肯定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反抗的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然后,将要保护的东西和要舍弃的东西找出来。比如,丈夫经常对自己施加情感暴力,那么你最想要保护的是什么?一定要好好想清楚。

如果不能和丈夫离婚,那么一定要想清楚不能放弃和他在一起生活的原因。想清楚以后你会重新认识自己。

经常受到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说:“一提到离婚,丈夫就会暴怒,很可怕。”但是,如果有“要是被刺伤了,那就同归于尽好了”的想法,就会明白,自己一直说的无法离婚的理由全都是借口罢了。

如果被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丈夫威胁了,适当加以反抗就是了。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丈夫或许就会一改之前的威风,变成受惊的小羔羊。

还有,经常受到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喜欢说:“还不如死了算了。”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谁能帮帮我?救救我?”

比别人更想活下去的人才会说“还不如死了算了”。所以,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想的一定是“我想活下去”。

总而言之,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都不重要,坚定“我一定要离开他、一定要和他分开”的信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实在不能分开,那么就算用尽全力也要确认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一提到离婚,丈夫就会暴怒,很可怕。”这种话绝对是假的,只不过是隐藏自己胆小的借口罢了。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一些有良好家庭教养的人,结婚后对妻子家暴,这种案件经常出现,让整个社会都很震惊。又或者是有一些职业精英突然就成了抑郁症患者,优秀的企业职员突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公众都不明所以,发出“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发生”的疑问。究其原因,这些人大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家里的情感暴力。他们很多都在孩童时期受过欺负,没有构建出自己的心理界限。

肉体虐待的影响谁都能看到,但是情感暴力的影响却无法从表面看出。

外表看起来非常优秀的家庭,内部发生情感暴力时,加害者本人往往不会注意到,受害者、旁人、社会也不会注意到。但是,像上述那样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所以的事情却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深信自己在爱着孩子,但是,那却是卡伦·霍妮所说的虐爱。

“虐待狂会使用各种手段让他爱的人变成自己的奴隶。这源于伴侣的神经症构造。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受虐待的一方觉得两人的关系是有价值的。然后,虐待狂会开始孤立他的伴侣,一边声明他对伴侣的所有权,一边贬低伴侣的价值以施加压力,最后将他的伴侣逼入完全依赖他的状态。”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会承认自己正在虐待孩子或者妻子、丈夫,也不会承认自己执着于支配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丈夫。

有些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权力骚扰者 、性骚扰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抓住一个目标不放。

这个世上没有比来自父母的伤害更可怕的伤害了。

法国精神科医师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情感暴力》一书中所讲的情感暴力也包括了权力骚扰和性骚扰,是更综合性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情感暴力基本上是道德上的欺凌,是卡伦·霍妮所说的虐爱。 Sx5qrxjrdJMAiLPB2D0dUr8pqqDl1X2rgAxHKC1J64fHIZsE44LHuIGcEpAjKE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