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序
是爱还是害?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就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以情感暴力。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称这样的人为善意的施虐者。著有众多精神分析著作的卡伦·霍妮称这种行为为“虐爱”。 在现今的日本社会中,这样的父母为数众多。

类似这样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

这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题——情感暴力。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常常会站在“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会束缚对方的内心,成为控制对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实际却是在折磨对方的身心。他们一边满足自己施虐的冲动,一边自诩为圣人。

他们认为自己即正义,是因为这种施虐的行为披上了“爱”的外衣。他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并非出于爱,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无论是父母、夫妻还是上下级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绝望,想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已。

最难分辨的是,他们用弱小去包装这种暴力的时候。比如,当他们说:“只要我多牺牲一点,就可以了吧?”

虐待如果以虐待本身的面貌示人反而比较简单。但是,当虐待伪装成了道德观念,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施虐者、受虐者、旁观的第三者都会很难分辨其真伪。所以,他们才会像白蚁一样,在旁人的不知不觉中腐蚀了日本社会。

现今的日本,不会因为经济原因或是遭受外部攻击而崩溃。但是,被这些如白蚁般的施虐者侵蚀,从内部崩坏的可能性却极大。

弗洛姆曾这样评价会实施精神虐待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日本现今的年轻人非常没有朝气,缺失对生活本身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ssanA2fNizMcPzNc+y2Wgh8YJ1OHmRKIgQTWe1vupKRVdHltHmwDbJehu38hjL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