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th Abe是第8章的作者,在Referentia Systems 公司任项目经理。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网络性能管理、网空安全以及云安全。此项研究主要得到了海军研究办公室、海军研究实验室和其他国防部(DoD)相关机构的支持。Abe曾经参与过电信测试、数字视频和卫星系统领域的研发工作。拥有夏威夷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Massimiliano Albanese是第3章的作者,在乔治·梅森大学应用信息技术系任助理教授,并担任安全信息系统中心(CSIS)副主任,以及IT创业实验室(LITE)联席主任。Albanese于2005年获得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马里兰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之后于2011年加入乔治·梅森大学。他的当前研究方向为网空攻击的建模、识别和可扩展检测,以及网络加固、网空态势感知和移动目标防御。Albanese博士当前的研究主题可以归结为:开发能够将海量原始安全数据提炼为可管理数量级可操作情报的高效技术。他的研究主题也体现在第3章中,其中阐述了在网空防御中的网空态势感知(CSA)过程,并提出了用一种能够采用可扩展方式将网空分析师通常需要手动完成的多种任务以自动化方式执行的网空态势感知框架。Albanese博士主笔出书1本,在其他书中编写了12个章节,并发表了50篇学术期刊文章和会议论文。
Noam Ben-Asher是第5章的作者,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动态决策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主要致力于认知科学、决策科学和人因工程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并对网空安全领域尤其关注。他在网空安全领域结合了行为研究与计算认知的建模,进而研究网络空间战与社会冲突中的网空态势感知以及动态决策。他还拥有工业环境场所的工作经验,曾担任本·古里安大学德国电信创新实验室可用安全专家。Ben-Asher博士获得了本·古里安大学人因工程学的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
Norbou Buchler是第2章的作者,以认知科学家的身份在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场陆军研究实验室(ARL)从事网络科学研究。目前担任网络安全合作研究联盟的人类动力学(社会心理)横向交叉研究计划的政府牵头人。在2009年加入ARL之前,Buchler博士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作为博士后研究员研究计算与行为认知方法,之后又在杜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中心作为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他于1996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于2003年在锡拉丘兹大学获得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Buchler博士的基础研究方向在于个人和团队层面的网络科学、认知建模和行为实验,而他的应用研究侧重于人与系统一体化和决策支持技术开发。
Yi Cheng是第4章与第12章的作者,他于1997年获得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于2003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数学理学硕士学位,并于2008年获得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目前于Intelligent Automation公司任首席科学家一职。他在ARO、ARL、AFRL和NIST的资助下参与多个SBIR/STTR项目,相关领域包括企业安全、网空任务保障、攻击图 、安全度量指标和不当行为检测。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网空态势感知、安全指标、任务资产映射和建模、入侵/不当行为/恶意软件检测、网络漏洞评估、攻击风险分析和影响缓解、密码学以及密钥管理。
Erik S.Connors是第1章的作者,他在位于佐治亚州玛丽埃塔的SA Technologies有限公司任高级研究员,负责与军事指挥控制、电力输配电以及网空防御领域相关的态势感知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界面设计、技术集成、复杂团队的协作工具和认知建模等。他拥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
Scott A.DeLoach是第12章的作者,他是堪萨斯州立大学计算与信息科学系的教授,退休于美国空军,曾在系统采购部门、情报部门和空军研究实验室工作。他拥有美国空军技术学院博士学位。DeLoach博士作为多代理(multi-agent)系统工程方法论和自适应计算系统组织模型(OMACS)的提出者而广为人知。OMACS定义了系统在面对变化环境和自身能力(制约)时为了实现运行态重新组织所需要的系统结构和能力方面的知识。他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将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和模型应用于设计和开发智能、复杂、自适应和自主的多代理及分布式系统。
Julia Deng是第12章的作者,目前任IAI 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网络与安全总监,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网空安全、云计算、可信计算、信息保障和分布式系统。在IAI,她是学术带头人,负责多个密切相关领域的项目,样例项目包括安全云计算框架、嵌入式系统的可信计算框架、面向战术网络的安全内容分发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信查询框架和机载网络的安全路由安全。她于2004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的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主修网络和系统安全,并在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Haitao Du是第11章的作者,于2014年获得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计算与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重点是用于分析网络和主机入侵检测所产生序列数据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算法设计,特别是考虑混淆技巧所带来的影响。就读博士期间,他发表会议论文6篇,作为主要作者编写2个书籍章节,合著出书1本,并在《IEEE通信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他一直与空军研究实验室、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波音幻影工作室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研究生期间,他曾经在CSX公司和施乐公司做过研究实习生。目前他就职于施乐帕克(Xerox PARC)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数据科学家研究员。
Mica R.Endsley是第1章的作者,担任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在此之前,她曾任SA Technologies公司总裁兼CEO,并且曾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拥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业和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她在个体与团队态势感知领域以及跨广泛类型系统的人机合成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曾编辑、合著书籍3本,包括《Designing for Situation Awareness》。
Robert F.Erbacher是前言、第6章和第14章的作者,作为计算机科学家在位于马里兰州阿德尔菲的陆军研究实验室从事计算机安全研究工作。于1991年获得洛厄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获得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他是网络科学合作协议的合作协议经理(CAM),以及网络安全合作研究联盟(Collaborative Research Allianc,CRA)检测技术重点领域的技术主管。在加入ARL之前,曾任西北安全研究所(NWSI)的资深首席科学家,并曾在犹他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2004年至2006年间,曾任AFRL罗马实验室的夏季学院教员。目前担任《电子成像杂志》副主编、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可视化和数据分析学术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以及数字取证工程系统化方法研讨会成员。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取证、态势感知、计算机安全、信息保障、入侵检测、可视化、网络恐怖主义以及网络指挥控制等,并著有80余篇上述领域相关的文献。
Nicholas Evancich是第4章的作者,拥有普渡大学的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研究领域是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网络空间安全。具体来说,他的研究重点是自动化的攻击利用生成。在Intelligent Automation公司工作期间涉及很多网空相关领域,包括过程内省、匿名化和态势感知等。在加入Intelligent Automation公司之前,他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JHU/APL),曾参与反潜战、化学武器/生4物武器检测系统和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等研究工作。此外,他还参与了提升战术态势感知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战术地面报告系统计划。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恶意软件检测、移动安全和编译器设计。
Cleotilde Gonzalez是第5章的作者,她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决策科学教授和动态决策实验室的创始主任。该实验室隶属于社会决策科学系,并参与该大学其他多个院系和研究中心的工作。她是人因与人体工程学会会员,《认知工程与决策制定学报》副主编,同时还是《行为决策学报》、《人为因素》杂志和《系统动力学评论》编辑委员会成员。基于在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她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文献。其研究成果包括基于实例学习理论(IBLT,许多计算机模型都基于这一理论实现)的一个重要认知模型组件,在该模型组件基础上可以构建多种计算模型,其中包括一个在聚焦于预测重复市场进入博弈的建模竞赛中获得冠军的计算模型。她也是与政府和行业的多个大型长期合作项目的首席或者联合学术带头人。
Lihua Hao是第7章的作者,她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生,拥有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可视化、图形和数据管理。
Richard Harang是第9章的作者,他是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网络安全部门研究人员,拥有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统计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重点为机器学习、统计建模和网络安全性的交叉领域,侧重于利用这些技术从大量非结构化或低结构化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是探索随机化在分类、聚类和特征提取等机器学习任务中的作用。
Christopher G.Healey是第7章的作者,他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数学学士学位,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是《ACM应用感知学报》的副主编。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可视化、图形、视觉感知,以及与视觉分析和数据管理相关的应用数学、数据库、人工智能和美学等领域。
Jared Holsopple是第10章与第11章的作者,他在纽约州水牛城的CUBRC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varint任软件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更高阶的信息融合,如威胁与影响评估。更具体地说,他与同事开发了用于更高阶信息融合的软件套件FuSIA(未来态势与影响感知),该软件聚焦于处理实际数据,以确定对象在给定环境中当前和未来所受的影响。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集中于在计算机安全应用领域实施FuSIA架构。他的研究方向也涉及指挥控制模拟。他拥有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目前是水牛城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候选人。
Steve E.Hutchinson是第7章的作者,他是ICF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员分析师,在德雷塞尔大学获得数学教育理学硕士学位,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攻读了计算机科学研究生课程,并拥有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作为化工/制药行业的工程师,他领导了制造控制、实验室数据采集、Web应用程序以及知识库系统等开发项目。当前研究方向为通过网络流量特征相关的视觉呈现以支持有质量的决策制定和对(历史)状态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人与算法混合过程中实现更有效的团队决策。
Sushil Jajodia是第3章的作者,他是大学教授、BDM国际学院教授以及乔治梅森大学安全信息系统中心的创始主任,拥有俄勒冈大学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隐私、数据库和分布式系统。他主笔或合著书籍7本,编辑书籍和会议论文集43本,发表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425篇,持有13项专利,并监督指导博士论文27篇。他曾获得1996年IFIP TC 11克里斯蒂安·贝克曼奖,2000年Volgenau学校杰出研究教师奖,2008 ACM SIGSAC杰出贡献奖和2011年IFIP WG 11.3杰出研究贡献奖。2013年1月被选为IEEE会士。在IEEE安全隐私研讨会成立30周年之际,因其发表的论文受到广泛欢迎而被社会各界认可。他的h指数为84,埃尔德什数为2。
Gabriel Jakobson是第13章的作者,担任Altusys公司首席科学家,该公司正在开发面向网空安全和防务应用的情境管理技术。他拥有爱沙尼亚控制论研究所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自动机理论、人工智能(AI)、专家系统、数据库、事件关联和语义信息处理等领域。当前研究范畴为认知情境理论、情境管理、网空安全态势感知、弹性网络防御和自适应多代理系统。他拥有爱沙尼亚塔林技术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是IEEE的ComSoc杰出讲师,还担任IEEE关于态势感知和决策支持认知方法的学术会议(CogSIMA 2011~2014)主席、北约组织(NATO)和IEEE网络冲突学术会议(CyCon 2012~2014)TPC联合主席、IEEE ComSoc情境管理小组委员会主席。
Mieczyslaw M.Kokar是第8章的作者,他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东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兼VIStology有限公司总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融合(态势感知)、认知无线电(使用本体模型和形式化推理实现互操作性和基于策略的控制)、软件工程(自控制软件)和建模语言。他撰写并合著了18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是《信息融合杂志》编辑委员会以及众多学术会议项目委员会成员、IEEE高级会员以及ACM成员。
Alexander Kott是前言、第2章与第14章的作者,担任总部设在马里兰州阿德尔菲的陆军研究实验室的网络科学部门主管。任职期间,负责战术移动和战略网络性能及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2003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DARPA项目经理,负责多个大型先进技术研究项目。他早期曾担任过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BBN技术公司的技术总监,担任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Logica Carnegie集团的研发总监,以及位于新泽西州莫里斯敦的AlliedSignal有限公司的IT部门经理。于2008年10月获得国防部长特殊公共服务奖,并被授予特殊公共服务荣誉勋章。1989年,获得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发表70多篇技术论文,合著并编辑了6本技术类书籍。
Christian Lebiere是第5章的作者,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研究人员。拥有比利时列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理科学士学位,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就读研究生期间,他主要研究连通式模型,并合作开发了级联关联学习算法。自1991年以来,他开发了ACT-R认知架构,并与John Anderson合著了《The Atomic Components of Thought》一书。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认知架构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决策制定、智能代理、认知机器人、网空安全和神经元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Jason Li是第4章和第12章的作者,他拥有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博士学位。目前任Intelligent Automation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高级总监,负责网络和网空安全领域的研发计划。多年以来,他启动并开展了多项研发计划,包括卫星网络的协议设计与开发、移动代码技术及其在安全方面的应用,涉及安全性、现实且可重复的无线网络测试和评估、移动目标防御、网空态势感知、攻击影响协议分析、机载网络、复杂网络、自组织和传感器网络、高效网络管理和软件代理等方面。他主导确立了IAI网络和安全计划的框架,与各类客户建立持久的互信关系,让IAI团队和伙伴携手合作,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高质量成果。
Peng Liu是第6章的作者,他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于1999年获得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担任信息科学与技术教授,是网空安全、信息隐私和信任中心的创始主任,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的创始主任。其所有研究方向都与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领域相关。曾出版过1本专著以及220多篇技术期刊论文。其研究工作曾得到NSF、ARO、AFOSR、DARPA、DHS、DOE、AFRL、NSA、TTC、CISCO和HP的资助。他是美国能源部早期职业生涯首席研究者奖的获得者,曾为使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成为NSA认证的国家信息保障教育与研究卓越中心而做出巨大努力,指导或共同指导完成20多篇博士论文。
Zhuo Lu是第4章的作者,担任Intelligent Automation有限公司研究员,曾参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防部(DoD)的多个网络和安全项目。拥有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涵盖众多网空安全主题,包括无线和移动安全、网空-物理系统安全、数据取证与分析、攻击分析和对策设计等。
Jakub J.Moskal是第8章的作者,担任位于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的VIStology有限公司的研究员,目前负责认知电子战领域的两个项目。担任由MDA、DARPA、AFRL和OSD资助的几个项目的主要调查员。拥有美国东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
Alessandro Oltramari是第5章的作者,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CyLab博士后研究员,拥有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博士学位,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ISTC-CNR)认知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合作并在此任教。2000年至2010年在特伦托应用本体学实验室(ISTC-CNR)担任研究职务;2005年和2006年,一直是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的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知识表达和代理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尤其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活动,主要涉及整合本体架构与认知架构,用于知识密集型任务中的高阶推理。
Xinming Ou是第12章的作者,担任堪萨斯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2005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2006年加入堪萨斯州立大学之前,曾在普渡大学信息保障和安全教育与研究中心(CERIAS)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NL)担任助理研究员。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网空安全防御,聚焦面向企业网络的攻击图、安全配置管理、入侵分析和安全度量指标。曾获得2010年NSF学院早期职业发展奖(CAREER),并三次获得惠普实验室创新研究计划(IRP)奖。
Kristin E.Schaefer是第2章的作者,担任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ORAU博士后研究员。她拥有佛罗里达大学(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建模与模拟领域的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以及萨斯奎哈纳大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赛琳格伍镇)心理学学士学位。目前已发表20多篇期刊论文、技术报告以及会议论文,专门针对信任机制、态势感知、人与机器人交互以及建模和仿真等主题。目前还担任IEEE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CogSIMA)学术会议和新兴技术情境管理技术小组委员会副主席。
Anoop Singhal是第12章的作者,目前担任美国马萨诸塞州盖瑟斯堡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计算机安全部的资深计算机科学家。拥有俄亥俄州立大学(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云计算安全、安全度量指标和数据挖掘系统。他是ACM成员兼IEEE的高级会员,并在权威会议和期刊上合著发表50多篇技术论文。还参与编辑了一本关于云计算安全的书籍。
John Kei Smith是第8章的作者,担任LiveAction公司(一家网络分析技术公司,专精于在复杂网络上进行基于高性能网络流和IPFIX技术的性能分析)的CEO。他曾担任为军事网络提供网络和安全管理及分析支撑的研发项目的学术负责人,此项研究主要得到了美国海军研究局、海军研究实验室和其他国防部所属机构的资助。他获得了夏威夷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理学硕士学位,以及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系理学学士学位。
Moises Sudit是第10章与第11章的作者,担任水牛城大学多来源信息融合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离散优化与信息融合的理论和应用。更具体地说,他一直在研究解决整数规划与组合优化问题的方法的设计和分析,主要目标是开发高效的精确及近似(启发式)程序来解决大规模的工程和管理问题。作为水牛城大学工程学院研究教授,他将运筹学和信息融合相结合进行研究。此外,他还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凯特格里森工程学院任教。他是空军研究实验室信息中心的NRC研究员,并获得了多项学术和教学奖项,还获得了久负盛名的IBM学院奖学金。他在多个著名的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且一直是众多研究项目的主要成员。他拥有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和系统工程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运筹学硕士学位,以及普渡大学运筹学博士学位。
Joshua Tuttle是第4章的作者,拥有达科他州立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士学位。曾从事面向中小型公司的安全咨询和数据管理工作。通过教育和专业从业经历,他掌握了UNIX/Linux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漏洞分析、逆向工程、进攻和防御安全应用、系统和软件开发以及数字取证等技术。
Brian E.Ulicny是第8章的作者,担任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VIStology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目前负责在人道主义援助/救灾情境下的语义信息集成工作。他一直担任由ONR、AFRL、MDA和DARPA资助的各个项目的学术负责人,先前曾在Ask Jeeves(美国知名搜寻引擎)和Lycos(网络资讯收集网站)工作。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和哲学系博士学位。
Cliff Wang是前言与第14章的作者,1996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他一直在从事计算机视觉、医学成像、高速网络以及最近涉及的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著有约40篇技术论文和3篇互联网标准RFC,还担任9本书籍的编辑,持有3项信息安全系统开发相关的美国专利。自2003年以来,一直负责管理美国陆军研究室在信息保障领域的外部研究项目。2007年,被选为陆军研究室计算科学部门的主管,同时负责主管项目。他还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客座教授。
Peng Xie是第4章的作者,2004年获得波士顿大学的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位于斯托尔斯的康涅狄格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担任IAI首席科学家,在虚拟化技术及其在网空安全、云计算、可信计算、安全取证分析、网络安全、信息论和密码学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担任多个I期和II期项目的学术负责人以及联合学术负责人,包括基于虚拟化的应用保护、卫星式虚拟化系统管理程序、机载无线网络通信、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数据存储、程序行为特征和恶意软件检测,以及提取和表达软件保护系统的知识和损害评估。
Shanchieh Jay Yang是第10章与第11章的作者,拥有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副教授,并任计算机工程系负责人,以及网络和信息处理(NetIP)实验室联合主任,并且是位于纽约西部的多来源信息融合中心的活跃成员。他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了多个面向威胁和影响评估的网空攻击建模系统和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团队将可变长度马尔可夫模型、虚拟地形和攻击社交图谱用于进行攻击预测和网空态势感知。最近,他们开发了攻击混淆建模框架和半监督协同攻击学习框架,以深入了解复杂的攻击策略。上述成果补充完善了其团队正在开发的网空攻击模拟环境,旨在提供复杂和变化的攻击行为的基准数据。他发表过40多篇论文,参与研究多个项目。曾担任多个会议的组织委员会成员,以及多个期刊的客座编辑和评审员。2005年担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举办的IEEE联合通信和航空航天分会的联合主席,当时该分会被视为区域1的杰出分会。他还帮助设立了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两个博士项目,并在2007年由于其教学成绩优异而获得了Norman A.Miles奖。
John Yen是第6章的作者,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于198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1年间,他曾在德州农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其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认知建模和大数据分析。他开发了基于识别优先决策(RPD)的多代理(R-CAST)专利技术,以及关于网络动态的新型预测模型。曾担任2013年度军事研究实验室的夏季学院教员。他的研究得到了NSF、ARL、ARO、ONR、AFOSR和DOE等机构的支持。他出版了3本书籍,发表了200余篇期刊论文。曾获得NSF(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研究员奖和IBM学院奖,是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的高级会员以及IEEE的会士。
Chen Zhong是第6章的作者,她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在读博士。于2011年获得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研究目标是提高对网络分析师的分析推理过程的理解,更好地支撑网络防御。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知识表达和推理、认知建模、人员参与(human-in-the-loop)系统的开发以及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曾获得2013年度GHC奖学金、2013年VAST挑战赛荣誉奖、2010年度南京大学优秀学生奖,以及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中国国家奖学金等十余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