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香帅传奇

张之洞16岁中解元(头名举人),在时任河南巡抚的大哥张之万幕中当文案。

才识不凡的小文案看不惯迂阔守旧的官场陋习,经常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张之万看了他的奏稿,心想“这要交上去自己就该回家卖红薯了”,便开玩笑道:“写得很好,但留待老弟当封疆时再入奏也不晚。”

会试时,张之洞依旧放言无忌、指陈时政,引起了阅卷大臣的争议。最后是慈禧力排众议,将之定为探花。故终其一生,张之洞对西太后都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同治驾崩时,慈禧为了继续垂帘听政,强立四岁的光绪,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吏部主事吴可读甚至服毒死谏。眼看局势即将失控,张之洞站了出来,大义凛然道:“本乎圣意,合乎家法”,用一封气势磅礴、论证严谨的奏疏挽狂澜于既倒。

外放山西巡抚任后,张之洞大搞禁烟;而在两广总督任上,为了筹措军饷,又大力发展博彩业,引来种种非议。

1903年,刚当上领班军机大臣的奕劻,邀请张之洞赴京商讨特科考试之事。

在乾清门外军机处值房的台阶下,张之洞止步不前。任凭谁招呼,就是不肯踏上去。军机大臣瞿鸿禨(1850—1918)猛然醒悟:雍正曾御笔批示,军机重地,擅入者斩。

二百年过去,祖制已被淡忘,彼时编制还不在军机处的张之洞却自律甚严,谨小慎微。

奕劻无奈,只好让瞿鸿禨等人陪张之洞开露天会议。

1880年的“午门护军案”,张之洞淋漓尽致地展现何为“巧宦”。

案发当日,慈禧派太监李三顺给她妹妹(奕譞的老婆)送中秋节食品。按规定,太监出宫不能走午门,当事人李三顺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执意要走,同午门护军发生争执。

李三顺强行闯关,却因生理缺陷不敌护军。一气之下,他扔了食盒,泪奔而归,向慈禧告状。

慈禧大怒,非要严惩这几个打狗不看主人的护军,“首犯”还要办成死罪。

朝野不服,群情激愤。多方协调下,终于改判当事护军为流放或监禁,而肇事者李三顺却全身而退。

清流党愤然于胸,纷纷上疏抗争。被尊为清流领袖的张之洞却岿然不动,坐看云起云落。

两个月后,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

这天中午,慈禧在西暖阁正准备吃饭,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咳嗽声,于是忙问是谁,回答说“内监”。

放眼一看,却是个平民老汉,手持烟杆,大吐烟圈。

慈禧惊骇不已,命人捉拿审讯后得知,原来老头认识一个太监,请他带自己到宫里开开眼界。两人从神武门进宫,护军因前车之鉴,不敢阻拦。后太监有事离开,老头转来转去迷了路,便走入了深宫。

慈禧又大怒。老头被处死,太监和护军也遭到重处,上谕颇为讽刺地写道:“门禁松弛已极,实堪痛恨。”

张之洞见火候已到,立刻出手,上疏痛斥太监种种令人发指的猥琐行径,渲染门禁形同虚设的可怕后果,请旨让内务府对太监严加约束。

疏中只字不提午门护军的冤屈,却旁敲侧击地使慈禧“自悟”,主动减免了对之前护军的处罚,薄惩了李三顺。

恭亲王奕 拿着张疏对一干御史道:“你们上的折子真是笑话,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奏疏呢!”

张之洞的宦术,要同李鸿章对比着看方才明朗。

如果说李鸿章是勇于任事,张之洞就是善于任事。勇于任事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而善于任事者则凡事趋利避害,见风使舵。

对张之洞而言,废科举可谓晚年最华丽的一次转身。

此事由袁世凯(直隶总督)牵头,张之洞(士林楷模)出面,四个封疆大吏联衔,声势浩大。

无论过渡如何平滑婉转,终结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取才标准,还是对世道人心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冲击。

山西籍举人刘大鹏,在一富商家担任塾师近二十年。废科举的“噩耗”传来后,其世界观崩塌了,在日记中哀号道: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

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

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失业)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

嗟乎!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

其实,刘大鹏所幻灭的,正是袁世凯所希冀的——废科举给延续千载的中国式成功学沉重一击。

如果不从价值观上告别中国式成功学,人人自谋出路,自食其力,自作主张,万恶的体制就永无坍塌的可能。

历史的走向是最好的证明。

清廷之亡,非亡于革命党的暴动。以神州之大,热兵器时代的地方,骚乱无非群体性事件;清廷之亡,非亡于思想家的启蒙。芸芸草根,自有其趋利避害的行事逻辑,武昌起义对他们而言就是又一次改朝换代。

清廷之亡,实亡于袁世凯的釜底抽薪。

废科举的催命符一祭,优秀人才各奔东西,再也不必为了机关里的一个位子挤破脑袋,体制内外的天平顷刻失衡。 XZ9Umk/rawoRCqhTokyAv5QWzQi7Kvh6UTrGt97+OIhgwR9Pe0/kkeyWbIf+9q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