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

人人生而独特,可惜大多数人的生命就是一个逐渐走向庸俗的过程。

取得权力的人,往往便失去了美学的位置。

在权力的染缸里待上十年,聂鲁达恐怕也不再会写诗。

于是,东方文明的光荣和耻辱、良知与权术,焦不离孟地缠绕在袁世凯身上,写下无数个惊叹号跟一个问号。

改得了的叫缺点,改不了的叫弱点。历史其实只告诉世人一句话: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由于始终未能解决公权与民权的矛盾,统治者总是宿命般地掉进同一条沟里。也因此,《罗马帝国衰亡史》煌煌六卷,实则只讲了一个故事。

罗马皇帝因惧怕政敌的刺杀和民众的反抗而过于倚仗禁卫军。结果,本来用于护驾的禁卫军逐渐发展成决定皇帝生死的绑匪。

暴力成为决定谁能上位的基本规则。当禁卫军杀害了一任皇帝后,竟然拍卖了他的皇位。荒诞的是,还真有人买,可当他连屁股都没坐热,便又被禁卫军给杀了。

也许,这就是袁世凯迷恋制度和程序的原因。

他重视行政管理经验,不信任自发和不受约束的政治行为。对黄远生们的误解,他百口莫辩。

生在权术大国,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袁世凯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的确,身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魔幻现实主义国家,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我不相信”强迫症,习惯用更加昏暗的眼神去审视这个原本昏暗无比的世界。

然而,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社会的必经之路,你总会在某个时间点上选择同世界和解,选择相信。毕竟,戴一辈子面具,把人生演成一出独角戏,也很难。

其实,先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不管你和不和解,宇宙也不在乎,永远按自己那套冰冷的逻辑默默运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看清这一点后,袁世凯真正体悟了“忠恕之道”。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面看,以功名利禄收买人、驱策人;说到底,还是在以诚动人、以心交人。

作为对中国实现近代化贡献最大之人,袁世凯其实是矛盾的综合体。

他最早兴办女子学校,认为“女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源”,却偏爱自己的女人缠足;他练新军、废科举,引进电灯、电话、自来水,任用詹天佑修建第一条国产铁路,却迷信必须用中国的方式办中国的事。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向朝廷申请在天津开展地方自治的实验。

他认为,这是通往民主政治的起点。民智不启,便通过自治在基层选举中激发政治热情,唤醒权利意识。

吁恳得到了慈禧的同意。

天津的市政选举真刀真枪,充满诚意。然而,选民们抱着“莫谈政治”的信条,对袁世凯的努力袖手旁观。

他只好派出人马,到日本学习选举办法,回来后深入乡村,挨家挨户宣讲。同时,把自治之利编成白话,张贴广告,以期家喻户晓。

费尽心血的结果是13000个合格选民,只有1300人主动登记。

心有不甘的袁世凯又威逼利诱,勉强动员了8000人投票,选出由30名乡绅组成的地方议会。

不久,接到调令的袁世凯黯然离津。见识了国民的冷漠和民主制度在中国生根之难的他,不得不沮丧地承认:“三年自治,收效甚微。”

但他并未就此责难“国民性”,因为国民自古如此。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每次大乱都伴随着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而这,却是高居庙堂的精英们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事。

如果命若蜉蝣的乱离人学不会见风使舵,趋利避害,早就被优胜劣汰了,还有机会明心见性、克己复礼吗?

因此,比起如何让阿Q们致良知,袁世凯更关心的是面对现实,点滴改良。

那是一个纷纷扰扰、雾里看花的时代。随着世事愈发凌乱,袁世凯慢慢觉得所谓专制与民主,不过是人性深处的两端在现实世界的投影——渴望安稳,又向往自由。

人类总是在释放和管束欲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完全用精神的标准,试图建立一个乌托邦、理想国,则苏联大清洗的悲剧必将重演,社会亦将走向动荡。相反,完全遵循实用主义,一切皆以金钱量化,则社会即使短期内高速发展,最终还是会在物欲横流与贫富分化中逐渐衰亡。

疑问像挥之不去的阴影,顽强地盘桓在心头。在生命的终点,袁世凯想起早年对清清贵族专制的无法苟同。一切都如轮回,他宿命般地被“新人”们视作又一个独裁者。

仇恨,将你导向你所仇恨的事物。人,是否注定要成为他曾经反对的那个人?

袁世凯最后一次睁开眼,又缓缓闭上——也许,专制,就是认定自己绝对不会错的想法;民主,就是对何为真理不那么确定。

心念及此,他的思绪飞回到五年前。 tPjbSeQtV30N94tFNZMys2q3buEN6KRjmM+NGjXUZWuF7N47emhcK6OVYLUGiF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