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千年前的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活叶文库》准备编一册《1000年前的世界》,让当今的大学生们回顾一下上一个千禧年世界与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部分选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王禹偁的《论灾异奏》,第二篇是钱若水的《上真宗论备边之要有五》。一千年前,中国恰当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正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让我给写一篇解读。

先来说王禹偁(954—1001)吧。他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进士出身。历任直史馆、知制诰、翰林学士,因直言进谏或直书史事而三次黜任地方官,历知滁州、扬州、黄州。他是宋初著名文学家,诗文编为《小畜集》。咸平三年,黄州发生了天变和物异现象,时任知州的王禹偁向宋真宗上了这份《论灾异奏》。灾异就是超乎常规的天文、自然和社会现象。先秦以来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把分属阴阳五行的不同灾变与相关的社会变动、人事吉凶对应起来,认为这些灾变能起一种警示作用,此即王禹偁所说的“天以文象告人”。对这种融汇进传统儒学的天人感应说,当时人囿于学识多深信不疑,并冀以见微知著。咸平元年(998)的彗星,就曾引起宋真宗的巨大疑虑,令大臣各抒己见。王禹偁也将其作为观察问题、提出主张的一种思想武器。

实际上,传统儒家思想在上一个千年之交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理学作为传统社会后期的儒学正宗正在育成之中。理学形成以后不仅渗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理学产生的前提之一就是儒家社群中“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的自觉意识的凸现。在王禹偁的这一奏章里,已能发现这种自觉意识。

北宋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并不能掩盖深层次社会矛盾的存在。就在宋真宗即位的至道三年(997),黄河两岸饥民变兵数十上百结伙生事多达十余起。公元1000年的元日,益州(今四川成都)戍兵在王均率领下聚众数万,建立大蜀政权,坚持十月终遭镇压,谱写了王小波起义的续章。

社会危机是社会变革的第一推动力。早在三年以前,王禹偁就上疏论冗兵冗官之弊,力主变革,他也被视为北宋政治改革派先驱。在《论灾异奏》中,他不仅自劾“化人无状,布政失和”,并且再次强调,灾变警示时变,“亦恐应在他时,即合先有制置”,“要在臣下无隐,帝王尽知,或修德以答天心,或设备以防时难”。王禹偁奏议里的所谓的“制置”和“设备”,实际上都是呼吁改革的同义词,而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和推行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是他的后继者。

再来看钱若水(960—1003)。他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也是进士出身。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还担任过主管军政的副相同知枢密院事。晚年他在河北、陕西等地任兵马部署、经略使等职,措置边事。咸平三年(1000),他正在知开封府任上,应诏上书,为宋真宗解决边患出谋划策。

北宋自建隆元年(960)立国以后,经过四十年恢复和发展,在上一个千年之交,社会经济已经走出晚唐五代衰败的低谷,迎来了中国古代史上又一个繁荣发达的新时期。在公元1000年前后,宋朝因经济的推动和贸易的需要,交子作为世界最早的纸币已经在川蜀地区出现;明州(今浙江宁波)因新设市舶司而与广州分别成为东海航路与南海航路的两大外贸港,是与日本、高丽和南洋、西亚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窗口。北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先进程度,不仅在当时的东亚文明圈里,即便在全世界,都无可争议地居于领先的地位。然而,农业经济繁荣的宋朝政府在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打压下,军事上几乎从未操过胜券,给人以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

自宋初起,由契丹民族建立的辽朝就成为宋朝的心腹之患,公元1000年前后,辽军几乎年年南下,屡屡得手。约略同时,党项民族的领袖李继迁在西北攻陷了灵州(今宁夏灵武),为后来西夏的立国奠定了初基,宋、辽和西夏三国鼎峙的格局已初现端倪,而北宋在边患问题上则将处于辽夏夹击、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总之,上一个千禧年,对北宋来说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年份。

钱若水虽被真宗称为“儒臣中知兵者”,对边境防务有自己的见解,但他的“备边五要”,首先是未见切实地付诸实施,其次是即便实施也未必能够彻底改变军事对抗中宋弱辽强的局面。宋代经济发展水平与军事作战能力不成正比,固然有重文国策下制度和组织上的弊病(钱若水的建议对此也许能够起些作用),更有政治地缘学的深刻原因,此即钱若水所指出的,五代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的关塞要地割让给契丹,使中原政权在游牧民族的骑兵面前处于门户洞开、被动挨打的境地。钱若水上奏四年以后,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不得不亲率大军在黄河北岸与辽圣宗亲率的大军相对峙,订立澶渊之盟,以岁币换取和平,就是明证。而后来金朝女真军长驱直入击垮北宋的历史,也再次印证了燕云战略要地的得失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有趣的是,钱若水在奏折结尾自称“逢千年之运,受二圣之知”,“二圣”是指他先后受知于宋太宗与宋真宗父子。他所说的“千年”当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千禧年”不同。钱若水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处在所谓的“千年之交”。但这种巧合仍值得我们深思:再过一千年,后人将会怎么看待我们现在正逢的千年相交之时呢? kLRYeCPrEI4WTqtAKQdyt8qBijRUQzvuX2R8MN6jL46Md9WNA19bBleQE4ZqZO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