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能型才子”郭沫若

本单元课文《白鹭》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剧作家、书法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自小聪颖

郭沫若从小就聪明过人。他四岁半开始上私塾,七岁就能背下整本《唐诗三百首》。他还擅长写诗、对对联。有一年夏天,私塾附近寺庙里的桃子熟了。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了进去,将那些熟透的桃子摘下来吃。不到半天工夫,桃树上的甜桃大都进了他们的肚里。老和尚大为生气,就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问学生们:“是谁摘的桃子?”可是没有一个人承认。先生没有办法,随口说了个上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且向学生声明:“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都不敢回答。先生深知郭沫若平时最为顽皮,这种事肯定少不了他,所以叫他起来回答,也好借此机会惩罚一下他。郭沫若无奈地站了起来,只思考了半分钟,便有了答案:“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听完,十分震惊,心想:这孩子可不得了,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后来,他便免除了对全体偷桃学生的惩罚。

创作诗歌

1906年郭沫若进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他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成立了救国团体夏社,开始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1921年郭沫若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其中收录的诗歌慷慨激昂,感情充沛,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 新诗 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研究甲骨文

1927年,郭沫若看到蒋介石疯狂残杀共产党人的无耻行径后,写了一篇讨伐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怎么会放过郭沫若呢?不久后他便通缉郭沫若,郭沫若只能逃往日本避难。

来到日本的郭沫若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甲骨文。刚开始他对甲骨文一窍不通,但他坚信通过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他便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一步步摸索。当时他住在乡间,缺少图书资料,只能每天坚持从住处跑到东京,把藏书颇为丰富的东洋文库所藏的一切甲骨文、金文著作全部读了一遍。经过艰苦的研究,他考释出许多文字的含义,例如“臣民”其实是古代的奴隶。他还发现了在商周时期占卜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犁”字,说明那时候农民就已经使用牛耕了,从而证明了很多史书中“汉武帝末期才使用牛耕”的说法是错误的。由于郭沫若在甲骨文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和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组织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人士一同宣传抗战。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当数《屈原》。郭沫若创作《屈原》是借那个时期的黑暗统治来反映当下。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风月无边

19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他们为沿途的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他们穿过红门,过万仙楼,向北走了一段,发现盘路西侧的石壁上刻着“䖝二”两字,这让日本学者很好奇。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还追问“䖝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请教专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后来有人带着临摹的这两个字找到郭沫若。郭沫若看到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䖝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䖝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几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注:风的繁体字写作“風”)

郭沫若在这么多的领域都有所成就,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型才子”。他除了才能多之外,名字还超级多。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有五十多个,名字也非常“全能”了。

“亩”字是形声字,本义是田垄。金文的“亩”字左下方是四块方形的田地,中间的线代表田地小路,所以左边的“田”字是形旁,右边的“每”字是声旁。到了小篆,中间的“十”字表示田间的小路,右边的“久”表示声旁。现在“亩”为地积单位,比如一亩地。

《孟子》里有一句话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说,如果五亩大的土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了。

成语解读

释  义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也说不露声色。

课文示例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冯骥才《珍珠鸟》

课外示例 垂绅正笏(hù),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常识积累

秋来常为桂花忙

在课文《桂花雨》中,每至秋天,作者最喜欢的就是摇桂花。一树的桂花落下来好像下雨一样,而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也就寄托在这飘落的桂花雨之中。

桂花多长在温暖的南方地区,有四季桂、金桂、银桂等不同的品种。而桂花除了外表美观、气味香馨之外,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筋骨疼痛、腰痛等疾病。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用桂花酿制的酒可以“饮之寿千岁”。汉朝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后,年轻人要向长辈敬献桂花酒,寓意长辈延年益寿。桂花还被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比如桂花小米粥、桂花奶豆腐、糯米桂花藕等。喜爱甜食的鲁迅先生也曾数次提起一款“桂花白糖伦教糕”。

在中国,桂花作为传统名花,自古就深受国人的喜爱。这从桂花的各种别称中就可见一斑。因为桂花清雅高洁,芬芳四溢,所以被人们称为“仙友”;桂花还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又因为花开于秋,而传说秋神主西方,所以又称桂花为“西香”或“秋香”。

在中国文化中,桂花是崇高、忠贞、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常有吟咏桂花之作。李白有“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之语,王维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句;李贺写“翩联桂花坠秋月”,高适写“桂花松子常满地”。南宋时期两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也曾填词咏桂。李清照称赞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朱淑真则将人与桂花比同:“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而与桂花有关的词句中,最著名的可能就要数柳永《望海潮》一词之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了。

桂花早在汉魏之时就已经在宫苑之中种植。到了唐代,文人们也十分喜爱种植桂花。像柳宗元、白居易等大诗人就曾在自己任官的地方栽种桂花。明初时,民间栽种桂花已十分普遍。不仅国内人们喜爱种植桂花,在清朝乾隆年间,桂花经由广州传入英国,便在英国迅速传播开来。到如今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均有栽培。更有传说,还有一株五百丈高的桂树生长在月宫之中,每年中秋,它的叶子便落入人间,给人们带来团圆与富贵的祝福。 OuRzENqChh/e5nbUm/7IyFVxZ4D5DoKzGI4DqBA03MO1e3Wj7oMbH+XFsSqMe3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