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傍晚,包拯正往省油灯的夹层里注水,准备挑灯夜读,山长派人来叫他。
山长一向严厉,此时却变得和蔼可亲,仿佛换了一个人,他告诉包拯白天来访的学士正是新来的庐州郡守刘筠。
刘筠以诗文名动天下,是西昆体诗歌的代表人物,被推奉为文坛领袖,并先后知制诰,知贡举,迁翰林学士。真宗皇帝对他甚是信任。
宰相丁谓擅权专恣,刘筠对他极为反感。后来有一次,丁谓不小心触怒真宗,真宗命令刘筠起草诏书,罢去丁谓宰相之位。刘筠文不加点,挥笔而就。这是他这辈子写过的最开心的一道诏书。不料不到一天,真宗又改变主意,要留用丁谓,命刘筠重新撰写诏书。刘筠又惊又怒,不肯奉诏。真宗无奈,便改召晏殊来写。刘筠愤而离开翰林院,在路上遇到奉诏而来的晏殊。晏殊侧身站在路边,面有羞愧之色,不敢直视刘筠。
丁谓复相后,愈发作威作福。刘筠眼见真宗日渐老病,朝政一天不如一天,叹息道:“奸人当道,此地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上书请求外放,于天禧五年(1021),以右谏议大夫出知庐州。
包拯听山长讲完,回想起刘学士那句“洁身自好,才是远祸之道”,才知道这句话别有深意。
他非常敬仰刘学士的道德文章,可是看山长都已两鬓斑白,谈到刘学士,却依然像个追逐偶像的狂热少年,不禁莞尔。
山长发现包拯的反应不是很热烈,便转而讲起刘学士对他的关注和期许:
“刘学士很喜爱你的诗文,尤其是你的策论文章。”山长道,“他说你思虑深远,心性持重,来日必成大器。希仁啊,你可得努力进学,千万不要辜负了刘学士的厚望。”
刘筠在庐州呆的时间并不久,到任不满一年,真宗皇帝便驾崩了,仁宗继位,太后刘娥垂帘听政,贬斥丁谓,将他召回朝中,复任翰林学士。
在这不足一年的时间内,他对包拯颇为关照,多次召他入衙谈论文章,叫他在义理上多下功夫,而不要拘泥于文辞章句。回京之前,他特意又见了包拯一面,叮嘱他好好读书,来日金榜题名,报效国家。
天圣五年(1027)春闱,包拯觉得自己诗文娴熟,已准备充分,于是负笈上路,前往东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礼部贡试。
此次奉诏知贡举的,仍然是刘筠学士。这已是刘筠第三次知贡举了。来自庐州的举子们得知消息,都觉得包拯运气太好,而且见他到京之后,天天喜形于色,想必是在为这个际遇而得意,无不心生羡妒,看他的目光也意味深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