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谈群众创作

我在太行山里的时候,曾遇到两次和大众创作接触的机会:一次是一九四四年春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动了个农村娱乐竞赛征文,叫我去看过一个多月的稿件;又一次是我和几位同志办过个《新大众》小报,我当了个把月编辑。来到北京以后,这种机会我又遇到过一次,那就是去年十月间看了几场工人戏剧竞赛的演出。

在好多群众作品中,我见到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不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是多样性的。第二,他们写出来的具体生活,有好多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事先不易体会到的。看了他们的东西,使我感觉到自己接触的社会面太狭窄、肤浅。

自然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在群众文化程度尚未提到一定高度的条件下,凡是我们见得到的事物,容易比群众写得出来,否则我们文艺工作者便没有什么作用。可是从客观条件上说来,有些地方我们不能不比群众所见的狭窄肤浅。社会面是很复杂的,而群众正是这些复杂面的直接组成者。我们文艺工作者,不但不是每个角落都有,而且也不一定直接参加群众的生活,如何能不比群众所见狭窄和肤浅呢?即以我自己为例吧;一不生产,二不打仗,三不出公粮,四不支长差,五不养家口,六不度灾荒……所有的社会麻烦,都直接麻烦不到我头上来,即使自命为感觉比较敏锐一点(待考),可是能摆到桌上的菜只有那么几味,其余不常吃到的东西,就不容易品得仔细,至于不曾见过的食品,那就更难猜测得出是酸的还是甜的了。

在我看征文稿件那一年,太行山里流行的文艺作品,有《诉苦翻身》《劝夫参军》《杀敌英雄》《劳动模范》等几个类型。这些自然都是值得写的,但只有这几面构不成个社会,可惜大家都不易跳出这个圈子。及至看了些群众写的剧本,我才又发现了些我们的笔墨还不曾走到的新世界。例如山西平顺县南庄沟村有个人叫王元,写了个小剧本叫《秦富宝放牛》(已被选入人民文艺丛书),里边写到放牛孩子过去的苦处,写到当时他们十二个村子的秧歌比赛,写了些本村人物小评,轻轻巧巧反映出土地改革后人民的快乐。又如山西辽县人写了个小剧叫《神虫》(也见前书),写他那地方遭了蝗灾,大家正打蝗虫,有个老头却在那里用符咒来镇蝗虫,最后看见自己的符咒不顶事,就拿着画了符的木板参加到群众队伍里打起来,也是没有费很大气力就写出一个老年人的思想转变。这些都足以说明群众各人有各人的社会生活圈子,合起来比我们的生活圈子大得多。

根据我自己那一点点关于群众创作的经验,我觉得上述的缺陷,是可以用发动群众创作来弥补的,因而我建议各级政府的文化机关和各级各种文化团体,联合地、有计划地、经常地来发动群众创作。

假如我这一建议能被采纳的话,我更愿意给做这种工作的同志们提供以下的几点参考意见:

一、发动的时候,应以搜集成品为主,勿下令订货。群众都有创作欲,只要每年能定期搜集、评奖,已经就是发动了。这样的发动,是能和群众的自愿相结合的,因而所得到的作品,在内容上往往是充实的现实生活。我们在办《新大众》小报的时候,每天要收到几十件信件。这些信件中,虽然大半是要我们给他们解答问题,但所叙述的问题原委,往往就成为朴素的、有文艺性的小故事。相反的情况也有: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征文那一次,上级虽然也不是下令订货,但传达下去,群众的了解就不很一致——有的为了迎合工作人员的所好,造了些生硬的故事,其中硬加了些政治口号;有的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拿些不关痛痒的滥套子来搪塞,结果虽然也有好的,但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多。这两种事例,足以说明群众自己要写,就能写出充实的东西来;别人要他写,他便不知该写什么好了。

二、评选的时候,应完全以内容为主。群众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莫说形式的完整与否、有创造性与否不能计较,单就稿子上写的字来说,也是有核桃大的同时也有瓜子大的。他们用的稿纸,不但没有格子,而且也不分大小和新旧,有时候把那一面印的旧书拆开翻过来当作稿纸用,不分章节、不留边沿,黑墨笼统写成一片。我们看稿的时候,假如从这种外观上加以否定,那就几乎没有什么选的了;假如把这些印象置之度外,只从他写的生活面来看问题,往往有好多新鲜的东西。不过这新鲜的东西,在一个作品中也不能求其十分饱满:比方在一个剧本中,有一场是可取的,或在一场中有一两段对话是可取的,那就是收获,就值得给奖。沙里淘金常是沙多金少,可是在沙外没有更丰富的金矿的地方,金还只能在沙里淘,淘得多了也会得到多量的纯金。在形式方面和在内容方面的情况也有相同之处——往往也有创造性很大的,只是比内容上的收获少一点。有好多内容很充实的东西,其所用的形式比配不上,因此不可列为一条必要的评选标准。

三、评选给奖之后,对选中了的稿子有四种处理办法:(一)不改或略改一下就可发表的,直接发表了就算了,那是最便宜的事。(二)内容很饱满形式太不像样的稿件,可由负责的人改作一下,不过这种改作要忠于原作,万不可把原作中有用的任何材料改丢了。(三)内容太单纯的稿子,可以合数稿改作为一稿。(四)仅有点滴内容的稿件,可以从多数稿件中把这有用的点滴分类摘录下来作为素材,由负责人把它组织为一个或几个作品。(二、三两项在发表时可以写明某某人原作某人改作,第四项在发表时可以不署原作者姓名)

假如这样做的话,我以为是会得到我们自己做不出来的好作品的。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是否可能,还请大家讨论。 OVYy7nW3F3zGh65Rqz75jyjM+R4yVumMyCIEdSqx70GbCHHKV+TZ7TTUEcDaZp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