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凡人的成功

当我们谈人生时,“成功”二字往往是避免不了的,而我们谈成功时,我们谈些什么呢?大概多是某某成了企业高管或者某某创业成功,现如今腰缠万贯。这种事情一般人听到了心里难免堵得慌,同样是人,为什么自己就只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别人能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呢?更有甚者,产生仇富心理,心里念着北岛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认定了那些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一些违背良心道德的交易,前者是“怨”,后者是“恨”,合在一起,很容易蒙蔽人的双眼,使其看不清前方的路。

这其实是单纯的追名逐利而不得带来的恶果。

市面上有很多的励志书,专门指点成功的也不少,但是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思难以感受到成功的真谛,只能看到未来的空头支票。这种一味地追逐名利的思想,还使人遭到前所未有的贬值。眼下就是,平凡大众一面遭受着财富的虐待,一面承受着自身价值的压缩。

太多的时候,我们眼中只看得见那极少数的精英人士以及那些被他们占据的大部分社会财富,而忘记更为浩浩荡荡的平凡大众,以及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将价值与钱等同,一天的劳动值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慢慢地,人就会成为钱的奴隶,就会忘记劳动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这才是对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只可惜这些都被浮名浮利所掩盖了。

很难说清楚这种风气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在以前的中国,人们并非这样,大家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最近一部纪录片很火,它叫《舌尖上的中国》,片子讲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多是朴实的阿叔阿嫂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做事,但是它打动了很多人,就是因为这部片子让人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

中国人其实是最淡泊名利的,中国人的哲学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在古人眼中没有“成功”这样的字眼,古人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一种个人实现,一种社会责任。还认为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古人将“修身”列为第一步,并非因为它简单,而是这是一种普世的哲学,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基本素养,它没有任何物质上的门槛,是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践行的事,它鼓励人们将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目标,它讲究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有了这些内心的修养,人们就不会再受名利成功的虐待,一般的平凡却有了百样人生。

引进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讲述这个道理。本书的作者奥里森·斯威特·马登出生于1848年的美国,写作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初,那时的美国硅谷通过《宅地法》,经历了二次技术革命,一批成功人士应运而生,出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实业家,整个美国都在摩拳擦掌,人人都想尝一口成功的滋味,这些其实与现在的中国十分相似。这位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精英人士,他同那个年代的成功者一样凭着自身的努力从贫困中脱颖而出,不过一次事业危机让他看到了物质成功的局限性,转而从事励志书的创作。马登也能感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浮躁心理,也看到了金钱对人们的虐待,于是在写作中他一直坚持精神上的成功是先于物质成功的,在书中他也一直在歌颂人类的精神,考虑到读者的需求,马登大多还是讲述了名人的事例。不过他在书中一直坚定人的价值,人不该被一些名利诱惑左右心智,做一个能够控制自我,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及良好的修养的人才是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是成功者。这是马登一贯的观点,这是本书得以畅销百年的原因。

马登作为一个大众作家,一直将激励大众作为己任,虽然他拥有7科学位,但依然坚持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大众讲述最深刻的道理。另外,马登还是一位洋溢着激情的作者,这种激情也逐渐渗入马登的作品中,使阅读变得十分有趣,有一位评论家曾说:“阅读马登的作品不仅受益匪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6EDi5jP+8iAVJgcx8p+gYQIuOi6BIEecY/bC8VTfK/28SofymZZH7Mudq6ZwPK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