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挺起民族的脊梁

阅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心潮起伏,一个个温暖而有力量的词语,在我的内心跳跃,一股股暖流在我的血脉里奔涌:民族心、民族魂、精神财富、精神动力、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爱国主义精神就在我们的生命里,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脊梁。深植在心灵里的文化基因永远存在,但是需要激活,让它们蓬勃起来,澎湃起来。《纲要》正是强大的激活剂,犹如一盏明灯,让爱国主义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旋律,爱国主义让每一个中国人为祖国而歌唱,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谱写新时代爱国主义壮丽诗篇,为明天写下最美的诗句。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还有我们的家长,不仅是主旋律的歌唱者,也是主旋律的谱写者,是壮丽诗篇的创作者。实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责无旁贷,重任在肩。《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基本内容,聚焦了教育对象,丰富了实践载体,明确了重要举措。《纲要》是指南针,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图谱,也是清晰的行进路线图。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将其学习好,实施好,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纲要》非常明确地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这一聚焦点不只是一个关于对象的指向与规定,而是重点之所在,重任之所在。毋庸置疑,今天的青少年是未来民族的栋梁,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样青少年的今天,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未来。因此,聚焦点,是突破点,是生长点,是希望点。

一、聚焦青少年,首先要正确认识新时代的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青少年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涌进中国,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青少年产生了一些价值困惑和焦虑,乃至价值冲突是正常的,犹如拔节孕穗期有杂草、害虫一样。但是,应该看到,当代青少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萌发,新时代的春风雨露滋养、哺育了他们,他们正在长成“好大一棵树”。我们应当爱护他们、肯定他们、赞美他们、鼓励他们。爱护、肯定、赞美、鼓励既是教育的政策与方法,也是教育的理念与原则,而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在成长中有着自己的方式,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有着一般的发展规律,对他们的肯定与鼓励正是基于他们内在需求生成的特点,是对青少年的尊重和爱护。可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应是爱国主义教育遵循的基础。事实证明,聚焦青少年,要聚焦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以此引导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一定是有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当代青少年发展特点研究是很不够的。表现之一,对青少年现实学习生活的关注过多,对心理世界、理想世界有所忽略。在一些学校,只关注知识、成绩、分数、升学率,把应试技能和结果摆到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忽略青少年的心理世界、理想世界以及虚拟世界里的生活。不完整的教育,造成生活世界的不完整,带来的结果是心理乃至人格的不健全,必然带来价值认知的偏差。所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发展素质教育入手,进一步端正办学宗旨与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之二,对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缺点、不足等问题关注过多,对他们新的生活方式、特点有所忽略。当代青少年正处在现代科学技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风起云涌,正全方位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青少年对现代科学技术有着特有的敏感性,有着特殊的喜好,也有着难以预料的天赋。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新技术,熟练地使用新技术,并主动地将新技术迁移、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这是青少年喜新、创新的特点,他们是现代技术村落里的“原住民”,而不是闯入者。这是进步的表现。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沉迷其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比如陷入网络陷阱产生了价值困惑,以至价值迷乱,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受到冲击;比如人应是技术的主人,而不应是技术的奴仆,青少年如何处理好与技术的关系,等等。对这些特点及其产生的问题,缺少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教育,或是批评、斥责,或是忽略、放任;对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重视不够,研究不深,缺少引导的艺术与智慧。表现之三,对生活中关于个人具体的事关注过多,对关涉国家利益的大事有所忽略。青少年成长,是既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又满足社会发展的相统一的过程,以往存在对个人发展,尤其是个性发展关注不够的问题,但当下情况正发生变化,那就是有的学生过多关心自己,强调独特的我、唯一的我,以“个人为中心”的现象比较突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有所抬头。与此同时,对国家大事,对国家利益,对民族复兴,对集体、他人关心不够,担当意识比较淡薄。如何引导青少年把“小我”融入“大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点。

从青少年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真正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纲要》的实施才会真正落实到青少年发展中,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这是我们的必修课,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本功。

二、聚焦青少年,要在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引领性

《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十分鲜明的,并从指导思想、鲜明主题、坚持的重大原则、教育的着力点等方面作了规定和深刻的阐述,聚焦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全面实现《纲要》规定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有所聚焦,抓住核心和关键,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全面展开,力求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所突破。

在反复学习、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以为,对青少年而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聚焦于“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是中国文化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无疑应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进而锻造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特质和形象标识。爱国情的培养、强国志的砥砺、报国行的实践,具有方向的引领性和目标实现的突破性。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具有目标内在一致的逻辑性,在学理上是具有科学性的。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最为丰厚、最为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真挚、神圣的,是对高尚道德的召唤,有情感伴随的爱国主义教育充满温暖,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充满愉悦感,升华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情感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有落脚的地方,落脚点之一就是“志”。“志”,志趣、志气、志向;“志”,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思想观点和成人成才的思想基础,无志无以成学,无志无以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过“志”的问题,他为少先队题词:“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同样,“志”不是口头的,更不是空洞的,当“志”转化为“行”的时候,“志”才会“成志”。显然,强国志应当用报国行去落实和体现。爱国情重在情感维度;强国志重在价值维度;报国行则重在实践维度。三个维度,从不同的层面编织了一张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之网,形成一个充满思想张力的文化结构,强壮了原有的文化基因,从整体上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维度也是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三个核心领域,环环相扣,逐步推向深入。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认知层面的认同。首先是身份认同。学生从小就要确立自己的身份:我是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小英雄雨来》,里面重复雨来的两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一年级语文就有这样的课文,一开始学习,就把“我是中国人”这颗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这颗种子和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融合在一起,产生温暖而自豪的文化认同,学生有了文化归属感。其次是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最大的优势和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在激荡的世界风云之中怀着文化尊严,站稳自己的脚跟,明晰并坚定集体文化记忆,产生强大的文化力量。再次是社会主义认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理想、信念,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都在社会主义认同上闪闪发亮。认知的提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基础。

如何进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教育,《纲要》又聚焦于三个关键词:“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爱国情重在培养、培植,让爱国心得到文化滋养,在浓郁的文化中受到熏陶,产生亲切而又深切的感悟;强国志重在砥砺、磨练,强国志是一个价值深度澄清和坚定选择的过程,会受到各种挑战与考验,砥砺的是志向,锻造的是民族风骨,挺起的是民族脊梁;报国行重在实践,把情与志“化”在行动中,用实践来表达和实现。这三个关键词突出了教育的策略、方法和重点。而这一切又汇聚为青少年的中国梦,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聚焦青少年,要在建构丰富实践载体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纲要》就如何聚焦青少年,如何丰富实践载体,如何营造浓厚氛围,要求是明确的,形式是多样的,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方法都具有典型意义。青少年尚在学校里,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针对这一特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应确定实施的核心载体和主阵地,以及一些关键环节。

1.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

课程是面凹透镜,汇聚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是文化的聚集地和高地,从某种角度看,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谱。无疑,课程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为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通过课程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加强国家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为学生发展所作的基本规定。要充分体现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导作用。绝不能以“整合”的名义,影响、削弱国家课程的完整性;绝不能以“校本化实施”的名义,影响、削弱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绝不能以校本课程代替国家课程,影响、削弱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要着力开发课程中爱国主义元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课程里看得见,并闪烁光芒。二是深入研究、努力使用好统编教材。国家统一编写语文、历史、思政课程教材,目的是通过教材,把握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统编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重要改变,这些改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开发点,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利用这些开发点,爱国主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自然在其中了。三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要准确把握好“特色”的方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凸显地方、学校的特色,但是要透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映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不要以所谓的地方、学校特色遮蔽国家要求,而是要引导学生从乡土、学校出发,认识祖国。彰显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最根本的特色,让它们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2.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不仅仅因为它所占的课时比例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天长地久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是课堂教学承担着育人的重大价值,育人的宗旨与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的。主阵地之“主”,是育人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爱国主义是育人价值的核心,因此,课堂必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爱国主义教育要让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向:从以知识为导向走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即是以人、以育人为导向。

其实,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刻意的,更不是贴标签式的,而是自然渗透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在能力提升中,渗透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爱国情弥漫在课堂里,强国志隐含在教学的全过程,报国行就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纲要》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具体要求,“拔节孕穗期”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其方式方法包含在里面。心中有了这根弦,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里会高高站立起来。

3.关键领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依我看,爱国主义是个动词,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个实践过程。以课程为主要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是否定其他的实践活动。我们应当确立起这样的观念:不要把所有的活动都变成课程,让实践活动自由自在地存活在校园里;有时自由自在的活动,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所有活动都要自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活动中更丰富、更生动、更多彩,效果会更好。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青少年定会更坚定地挺起民族的脊梁。 uLLxfondCJuVFctJv2/phHx7YHCoP/Ktz/1QE7cX3/ccgiJeZgPtrTvNrFEN/G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