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

我们应是成熟的课改者。

成熟者是在反思和改进中成长起来的。如果说,课改之初,我们更多的是激情下的改革,那么在课改深化的今天,要将激情与理性进一步统一起来,努力用更多的理性来支撑;如果说,课改之初,我们更注重课程的开发,那么在课改深化的今天,应将持续开发与深度实施进一步统一起来,更关注课程的高质量实施。这就是在深切反思后我们获得的认识。

反思,让一个深沉的问题突显出来:在坚持课程结构完整性,推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如何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进而高水平地实施国家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当前课改深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一、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主导性的讨论视角以及意义价值

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意义是深刻的,内涵也很丰富。概括起来,其意义在于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绝不是止于一时、囿于一事的思考;既是实践后的深入反思,又是基于理性的追索,绝不是随意的灵机一动;其主旨是通过对国家课程主导性的坚守与深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教学中。据此,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具体讨论和深入思考。

其一,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是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各类课程关系的再认识、再明晰。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我们已很熟悉,从开发主体的维度,已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其实,这一结果的划分具有课程管理的意义,即让地方和学校拥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的权限。事实证明,这一赋权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学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学校的创造性。从理论上看,三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有各自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坚守三类课程各自的独特性,绝不能不关注、更不能否定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独特性不能被错误地理解为孤立的存在。三类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其中,国家课程应处于主导地位。我们可以有以下的论述。从总体上看,国家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以强调基础在人一生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则作为拓展性课程,以追求学校课程的特色化。从学习要求的规定上看,国家课程都是必修课程,而其他两类课程则是以选修为主。必修的价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从课时的分配上看,国家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80%以上,其他两类课时占比在20%以内,当然,课时的多少并不是确定课程主导性的根本性因素,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总之,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确认它的主导性是必然的,而且事实已作出了回答。

以往只强调三类课程的相对独立性、独特性和平等性,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并不完整和准确,是有失偏颇的,必须深刻反思,再认识、再提升,加以修正。

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性,也让我们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地位与功能再认识、再明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意义不可小视,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性,绝不意味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轻视,更不是忽略,而是在坚持这两类课程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的同时,让它们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这样的逻辑是顺理成章的。若此,学校课程的结构会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这样的课程结构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结构,是一个有主导性的合力结构,这一结构具有巨大的张力。相反,如果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独特性和地位放得过大,一定会造成对国家课程主导性的遮蔽,甚或是削弱,这显然是不当的,是错误的。

其二,这是对国家课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主导作用的再确定、再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落实在所有课程中,但国家课程应当在其中承担起主力的作用,以主导课程、教学的价值方向,这并不难理解。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尤其是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课程,具有更鲜明的价值导向,关涉民族团结、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政治认同问题,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创造问题,更关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把握问题。坚守其主导性是无需作更多解释的,这应当成为我们的信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国家课程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定,而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能否达到这些基本规定要求,能否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影响学生的当下发展,更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素养将会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影响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重要的着眼点,那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对此,国家课程承担着重大责任,它将成为一种定向盘,成为课程的指南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点的端正和实现,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一切如前所述,不是降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担当的使命和责任,而是让所有课程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让国家意志得以充分体现,让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得以有效落实。这一认识的再确认、再提升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其三,这是对教育根本目的和课程发展的世界趋势的再观察、再回应。课程理念、目的,以及课程结构、形态不是孤立的存在,其背后实际上是对教育目的的追问,是教育目的支撑着课程理念;其深处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追索,是教育理论支撑着课程结构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性,教育家们已有不少深刻论述,尤其是杜威。杜威在著作中专门有一节论述“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他的观点极为鲜明:“教育实际的这种变革必然带来理论上的变革。个人主义的理论退到隐蔽地位。国家不仅提供公共教育的工具,而且提供公共教育的目的。”他紧接着说,教育一定要“维持国家主权……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所以,社会效率也含有要求个人服从国家利益的意义。”他还进一步提出,“在民主主义的社会中,为民主主义社会设置的教育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由于国家主义的目的和更广阔的社会目的的冲突而提出的。” 当然,他也主张两种目的、要求要结合起来。显然,突出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主权和利益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个基本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基本的政治方向问题。因为是基本问题,所以它具有超越性和共同性。而国家课程正是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的集中反映和体现,这就不难理解坚守国家课程主导性的道理了。

根据这一理论,基于国家利益要求,又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美国于1983年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核心课程概念,强调“所有中学生在最后4年中,都要学好‘五门基础学科’,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他们还认为,这些“新五基”,“是构成现代课程的核心”。 从资料上看,所谓核心课程与我国所提出的国家课程是相一致的,可见,国家课程是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应是现代课程的核心。核心必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发挥其核心作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对世界课程改革走向的一种积极回应,而且也会影响世界课程改革的走向。

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的主导性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现实针对性,下文将会论及。

二、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主导性的几个关键问题

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主导性的认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实践,即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让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得以坚守和彰显,得到具体落实,又在落实中有新的发展。要做的事很多,我们可以做些梳理,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去探索。

第一,在课程开发的维度上,当下应纠正两个不良的倾向,坚定地回到国家课程的主导性上来。

一是在课程综合中国家课程被淡化的现象。无疑,课程综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独特的价值,因而综合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十分重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后,课程综合的命题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诺贝尔奖评选的走向,仍要坚持学科间的综合,且不论居里夫人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看近年的评选,这一走向更为明显,其中包括文学奖评选中的学科边界被再次打破,包括“数学家告诉物理学家”的新闻等,重视并加强课程综合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学校将国家课程任意整合,以至整合成“全课程”。这样的整合,失却了课程的主干,把国家课程整弱了,整“没”了,结果是国家意志、国家基本要求被淡化了,动摇了学生发展的基础。这样的综合,无形中造成了对国家课程尊严性、完整性、权威性的忽略和破坏。如何整合,在多大范围内整合,整合到什么程度,亟待研究,进而确定一些原则。我以为,就国家课程的综合而言,“学科+”的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二是课程开发与实施失衡的现象。校本课程的提出与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改变了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的特色也得到彰显和发展,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也显得更加活泼、有生气,这些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也许是认识上的误区,也许是过度的功利的驱使,当下不少学校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甚至成了课改的重点,成为一些学校的兴奋点,形成一股热潮。其中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强调校本课程是特色课程,彰显特色就得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足功夫,让人觉得国家课程是无特色可言的,校本课程的宗旨就是追求学校特色,显然这是有问题的。再比如,追求校本课程的数量,似乎越多越好,而课程的规范性与品质受到了冲击。最为重要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成了重点和兴奋点,而把国家课程实施丢在一边,尽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课、考试,但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下了多少研究、打磨的功夫,就是一个大问号了,这样势必影响了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这种重点的无端偏移,也造成了课程结构的失衡,而结构的失衡必定影响学生的素质结构,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第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上,国家课程要发挥主导作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国家课程的主导性首先要充分体现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上。为此,要确立两个核心理念,并由此牵引两个重要行动:一是学科育人,二是活动育人。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重要形态,国家课程的主导性要通过两种形态的课程去落实。不管是哪种形态,宗旨都是育人,只是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不同。而育人的依据与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用核心素养去引领学科育人与活动育人。学科育人与活动育人既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又有一些差异和特点。学科育人,要着力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思维方式等整合起来,形成学科观念和文化,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其中,“核心素养是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 活动育人,要着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特别注重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优化,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来推进实现。学科育人重在学科素养、学科方式,而活动育人重在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国家课程的主导性,最终聚焦于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建构,这样的主导性将会引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三,在使用教材教的维度上,着力用好三科统编教材。教材建设与管理是国家的战略工程、奠基工程,教材的质量也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水平、课程品质,教材的质量、品格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品格;三科教材统编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教材中的重要体现。统编教材已在使用,学校、老师们反映都很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方面显现了优势,三科教材的权威性也开始确立起来了,这是国家课程主导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用好统编教材。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统编意义的认识,要从统编扩展到统筹力量和各种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的认识上来,发挥统编教材的更大的主导、引领作用。二是认真研读教材,加强比较研究,发现并凸显统编教材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精心设计教学,尤其要设计学习活动,把握“教学点”,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四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确保高水平地用好三科教材,推动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xKx+66KY49vyGCEIWcPQt1WK1HSQbXaoojHXgdm1BejRJSTplE2Kn066uHlc0a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