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时推迁:王氏家风探微

写到这里读者或许要问:王氏家族的权势能持续如此之久,其秘密何在?

人们大概首先会想到九品中正制度。是的,确实与此有关。两晋南朝沿用了曹魏时期九品官人法,由各地的“中正”之官将当地的士人分为九等,举荐给政府量等任用。最初它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但积久生弊,各地的中正逐渐落在世家大族手中,他们互相题拂标榜、举荐任用,当时戏称“互市”。被推选的不外是他们的兄弟子侄,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延续世家大族政治权势的组织保证。王氏自然也不例外,其子弟担任中正之官的数量,在各家族中也占首位。但从原则上讲,九品中正制只造成世家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世家大族内部机会却是均等的,他们同样享有“最惠待遇”。那么,王氏何以又比其他世族尤为兴盛不衰呢?

这也许会想到王氏的人丁兴旺,子孙众多。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因素。王氏确实子孙绳绳,瓜瓞绵绵,以至于有不少名字相重者。子孙众多,不但可以互相呼应,也可以互为盛衰,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人出事,还有他人;一支断绝,还有别支。这无疑有利于整个家族权位的延续。但是如果仅用这种自然的、生理的原因来解释王氏之盛,并没有多大意义,也没有抓住事情的关键。

关键还在于王氏传统的家风与应世态度:与时推迁。

这一点显然得力于王祥的基因。从主流说,王氏子弟的政治态度大多是进取的,机变的,他们决不忠于某个败落的王朝,而十分珍视自家的门户。他们尤其看重改朝换代之际,不放松这种权力更替和再分配的关键时刻。王祥之于西晋,已如前述;王导、王敦之于东晋,也是如此。南朝朝代的更换,传递玺绂、起草禅诏的,大都是王氏子弟。这样他们就从前朝贵官一变而为新朝佐命,攫取到更大的权位,为子孙奠立下高屋建瓴之势。利益既得之后,便致力于稳固地位,其方法是节制权力欲的过分膨胀,谦抑止足,进入南朝之后尤其小心翼翼,以免与皇权发生龃龉或引起君王的疑忌。这时他们常常教子弟“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力戒轻躁。另外,他们虽然追求权势,却决不觊觎皇位——王敦之反是个例外,并且有复杂的原因。这样就避免了像有些家族那种一蹶不振的灭族之祸。

行为上的与时推迁来自思想、意识上的不断调整适应。王氏家族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两晋南朝的权力更迭史,也是一部魏晋六朝的思想流变史。我在《华丽家族》中认为谢氏家族始终较倾向于老庄玄学,在生活和应世态度上表现为风流潇洒、超尘出俗,这虽可避灾远祸,却不足以振兴家声。王氏则不然,他们随时调节自己的思想,以适应外界的挑战。王氏子弟虽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但其重要人物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步调一致,有的还成为其代表人物。王祥在魏晋之际以儒学发迹;王衍是西晋的清谈领袖,以至于有“清谈误国”之称,其弟王澄是任诞派的代表;东晋王导玄礼双修,兼好佛释,宋时太保王弘大致也是如此;王俭在南齐为一代儒宗,不过他的根柢仍是玄礼双修;此后的王氏子弟,国子生出身的也远比谢氏多。上述这些人物,都是王氏那把象征性的“宝刀”的重要传人,也是本书的重要支点。

当然,一母九子,子子各别,何况王氏经过那么多世代,有那么多子弟,以上所说也仅就主流而言。在王氏家族,各支的门风不尽相同,如王胡之一支多倾向于庄老,王彪之一支多倾向于礼学,它们始终是儒、玄、佛兼融。王氏的末世子弟王褒曾告诫他的儿子:

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

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与王祥的临终以儒学诫子显然大异其趣。王氏家族在思想方面的这些主流与支流,演变与推迁,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7P1B3eHycPi1eFsZCpfpTJzuzlNRv8xSpM4ROYtt3Z96lGTT/b/7FCDjTCID8b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