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绸缪
(唐风)

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讲评】

这是一首新婚之夜闹新房之歌。新婚之夜闹新房,是全世界很多民族都保持的习俗。所以全诗以闹房的年轻人的对唱展开对新人的挑逗。闹新房者先对新妇说:你对这样的“良人”怎么办?又对新郎说:对这样的美人(粲者)当如何?中间一章则是对一对新人说的,赞美他们是美满的结合。首章戏新妇见新郎。“束薪”二句,写出婚夜院落景况。“今夕何夕”,有多少庆幸!如幻如梦,有喜来恨晚之意。末一个“何”字,有说不出的光景。二章戏新婚夫妇初见。“邂逅”二字,摹喜出望外神情。末章戏新郎见新妇,惊羡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讨论】

《诗经》中每言及薪,多与婚恋相关。赵国华认为:作为薪柴的植物是用来象征女性的。这种解释颇为新奇,只是缺少根据。我们认为,薪与婚恋的关系,当是建立在古人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在煤炭发现以前,薪柴可以说是文明社会的支柱。有了薪柴,人才有可能摆脱茹毛饮血的困扰,步入文明的门坎。因此古人对薪柴非常重视,为政者往往将采薪之便作为一项国策考虑。如《周礼·天官·甸师》云:“帅其徒以薪蒸。”《左传·昭公二十年》云:“薮之薪蒸,虞候守之。”晁错《论贵粟疏》也曾言及农民“伐薪樵”之劳。清初官员有给薪之制,我们现在称工资曰薪水、薪金、薪俸,都是由古人伐薪之劳而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生产工具落后,钝刀重斧,采一担柴薪,要花费多大的精力;而男子将成捆的薪柴送给未来的丈母娘,免除他们采薪之忧,这是多么的实惠!再则,伐薪、束薪,本是男子之事。男子手握大斧,伐柯积薪,那正是男性力量的显示,表示他有足够的能力养活妻儿。在新婚之夜,于庭院中点起一把把火炬——束薪,体现的正是男性的威力。因而薪便与性联系了起来。《小雅·车辖》说:“陟彼高冈,析其柞薪……鲜我觏尔,我心写兮。”看来就是把采下的薪柴送给了心爱的姑娘。《召南·野有死麕》也说:“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则是将薪柴与猎获的鹿一并都送给了心爱的人。《毛诗后笺》说:“古婚礼或有薪刍之馈。”可谓一语破的。

由男子向女方赠送必需的生活用品,而逐渐凝固为一种礼俗,有了红绸束薪相赠或新房内置一束象征束薪的新筷子的习俗。刘大白《白屋说诗》云:“现在我们绍兴底婚礼中,还有‘柴新郎,炭新妇’的礼节,它的办法,是在迎娶的时候,男家把柴用红绒缠绕着,送到女家去,女家也把炭用红绒缠绕着,送到男家去。”此亦可备一说。瑶族之俗,嫁女送柴,叫“送嫁柴”。此或为古俗之存。

【文化史拓展】

闹洞房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汉书·地理志》云:“燕地……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风俗通义》云:“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抱朴子·疾谬》亦云:“俗间有戏妇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据民俗学家研究,这种习俗,乃是原始时代共妻制的残存。《绸缪》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今民间闹新房,往往有通宵达旦者,而此诗所咏也为彻夜闹房之事。《诗志》引《诗揆》云:“星随天转,而正东‘在天’,夜久而东南‘在隅’,夜分而正南‘在户’。”钱钟书云:“窃谓此诗首章托为女子之词,称男‘良人’;次章托为男女和声之词,故曰‘邂逅’,义兼彼此。末章托为男子之词,称女‘粲者’。单为双,双而单,乐府古题之‘两手纤纤’,可借以品目。”此亦可备一说。

【集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贺新婚诗耳。‘今夕何夕’等诗,男女初昏之夕,自有此惝怳情形景象。不必添出‘国乱民贫,男女失时’之言,始见其为欣庆词也。《诗》咏新昏多矣,皆各有命意所在,唯此诗无甚深义,只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89YMxFQ4mfliEx8WSqpR4g5qKrwLI9Z7/FiCdvZCvTDFGLL8pNs+m8vYKges6S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