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过度保护孩子的大人们

通过不断的失败,孩子们不仅能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更能学习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然而让我切身感到的却是,处于教育现场的大人们完全忽视失败的作用,他们极力想让孩子避免失败,创造出了一种对孩子保护过度的环境。

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运动会的赛跑项目不再单独计个人名次的事情成了一大话题。比赛不仅不计名次,而且在选择参赛者的时候,还有意让那些差不多的孩子参加赛跑,以保证大家不拉开差距。

那个时候,我正从事教学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当时我就指出:为了不伤害跑步慢的孩子的自尊心,而有意去掩盖事实上存在的实力差距,不顾孩子跑步有快有慢的事实,这是有问题的。应当教育孩子们不要看不起跑得慢的同学或不要因为跑得慢而感到自卑,而不是去掩盖孩子们实力上的差距,这才是重要的,不是吗?

后来,在学习汇报演出会等大会上,大家也变得极其注意谁是主角的问题,下功夫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我是主角”的感觉。这可以说是为了回应监护人“为什么不让我的孩子做主角”的不满,但主要还是因为考虑到不想让孩子因没能成为主角而伤心。

“夸奖式教育”“非批评式教育”之类引人注目的口号,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社会急速传播渗透,这也可以说是“不伤害孩子自尊心,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导致的结果。

无论是在辅导班还是在学校里,所进行的亲切细致的指导可以说都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因遭遇失败而感到受伤。这种亲切指导被当作招牌大肆宣传,正是因为“让孩子自尊心受伤是不好的,应避免孩子受伤害”这样的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可的缘故。

那些运用一定的指导技巧,使孩子自尊心不会受伤的培育孩子的方式逐渐成为家长培育孩子的参考指南,他们注意避免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一个劲儿地夸奖孩子,想让孩子变得积极而自信。

这种不让孩子体验失败后的受挫感的教育方式得到推崇后,老师们也为避免孩子失败进而手把手指导,还总是夸奖孩子,鼓励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

在此,不得不重新审视:不让孩子自尊心受伤害的这种顾虑真的具有教育效果吗?

话说回来,这种不让孩子受伤的顾虑不断强化以来,孩子和年轻人的心灵真的变强大了吗?如果他们遇到不喜欢的事、不顺心的事,他们能够保持心态,积极地坚持下去吗?其实结果是背道而驰的,心灵脆弱的孩子和年轻人不还是一个劲儿地增加了吗?

在教育现场,随处可见过度害怕失败的孩子和年轻人,到处能听到“我要崩溃了”的话,反观已经变得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和年轻人脆弱心灵的教育现状,这种不想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的育儿以及教育方式不是正起到反作用吗?

大人们不想让孩子受伤而创造的这种过度保护的环境剥夺了孩子们的失败经验,由此导致孩子们缺乏失败经验,对于失败没有任何免疫力,一旦失败,心理上将受到沉重打击,以至于无法重拾信心,在困难面前很难再站起来。现在不正是这种情况吗? bg6cBripACFBQh0fiouw+NkAOqTxURQ2BXFW0O2cGpc6xlDbBJpE80Yq0iBwJX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