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铭记这一点:你有权利也有义务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埃莉诺·罗斯福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将沿袭传统的分析方法,带领我们深入了解比较心理的核心机制与特征。哪些人和事最能触发我们的比较心理?是如何触发的?这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索。随后,我们也将结合你的人格特征进行讨论,更好地认识比较心理对你造成的特殊影响,并挖掘你独有的能力带你走出困境。
当我向人们提出“要与比较心理成为朋友”时,他们大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这世上有谁愿意与令自己难过和尴尬的事物为伍呢?我能理解!但否认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比较心理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否定它就是否定我们自己。只有当我们接纳它、了解它时,才能摆脱它的不良影响,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应用于特定的目标。
首先,我想介绍一种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自身的状态,我常将其运用在来访者的身上。现在,让我们一起回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状态:
●失去自我,浑浑噩噩。
●因为他人而分心,无法专心于自己的事。
●注意力集中在周遭正在发生的人或事上(不论我们是否认识他们)。
●无法辨识触发、激活我们比较心理的外在表象,深陷其中。
以上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构成了“与他人比较所引发的心理困境”。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哪些情况会触发你的比较心理,但是你难免会有一些遗漏。鉴于我们的目标是彻底了解比较心理,与它成为朋友,因此我们不妨在此处稍稍停留,确保我们对比较习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比较心理的触发点,请你阅读并判断哪些符合你的实际情况。
1. 你渴望别人拥有的东西。无论是人生观、物质财富,抑或是身份地位。
2. 每当看到某个人,你便感到强烈的情绪在心中翻腾,嫉妒情绪喷涌而出。
3. 你对他人止不住地好奇,这些人自动占据着你的大脑,有时只是片刻,有时则会更久。
4. 你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却不由自主地密切关注他人在做什么,在经历什么,有没有成为更厉害的人。
5. 你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排名——他人是你评判自己好不好的标准。
6. 你总是想要与他人竞争,哪怕是不认识的人。
7. 你分析他人在生活中的言行和在网上发布的信息,寻找其中的漏洞和矛盾。因为你总是想揭穿别人,以使自己不受影响。
8. 他人的存在总是让你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9. 你认为别人比你拥有更多的运气、机会、资源、时间和人脉,而你从未拥有过(这种结论往往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
10. 当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遇到问题时,你暗自欣喜,幸灾乐祸。
在我们探索比较心理,治愈自己的过程中,我想向你强调“忠于内心,不做评判”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直面一些令人不快甚至不安的问题和感受。这很正常,也是意料之中。但是我希望你能做一个不评判,保持中立的观察者。
保持中立会让你更快、更顺利地成长,你不再深陷自我批判止步不前,而是对自己的比较心理有更多觉知。
当面对比较心理时,我们有时会产生自我批判——“天,我为什么做了那样的蠢事!你是不是窃听了我的手机?这一切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测,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然而,与其这样,你不妨接纳自己——“好吧,我知道自己又在比较和自我评判了,但我会牢记于心,引以为戒。”当比较心理被触发,你可以练习以中立不批判的态度保持对自己的觉知。
说到这里,是时候开始我们第一个练习了。
在我们列举的触发点中,有哪些让你产生了共鸣?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其中某一条让你格外关注。写下它的序号,以便我们在另一节回忆一些具体的事例。
请将这份列表放在身边,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踏上告别“比较心理”之路。
在这一部分,我想借用网络游戏中的词汇向你介绍“比较怪兽”的概念,指代你生活中或想象中的某个引起你比较心理的人,即你的比较对象。在比较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比较怪兽各不相同,你可能只是被某一只特定的怪兽攻击。即使某个比较对象的人生和成就你知之甚少,与他相比你觉得自己有多么渺小无能。像你在游戏中打怪兽,你无须知道它攻击过多少玩家,最大的攻击力能达到多少,你已经觉得自己可能要掉不少血了。
“比较怪兽”可以分为两种:
● 近处的怪兽: 现实生活中身边某个让你忍不住去比较的人。
● 远处的怪兽: 某个你可能永远不认识的人,但是却能激起你的比较之心。
就我而言,我身边的比较怪兽是我学生时代认识的人。那时我常常拿自己和他们比较,现在偶尔也会这样做。此外,还会有一些不认识的人时不时进入我的脑海,一不小心就陷入与之比较的旋涡中。
现在轮到你了。记住,一切会严格保密,你可以放心地写下你的比较对象(人或事):
身边的比较对象有:
陌生的比较对象有:
不论你的比较对象属于哪一种,比较对我们的行为造成的影响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我们无法说出温暖的话语,无法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拒绝给予他人爱与支持。我们就是无法忍受居于人后。
●当他人要求或建议我们停止比较的时候,我们回避躲闪。当他人不愿共情或容忍我们的比较之心时,我们暴跳如雷。
●我们要么嫉妒别人,要么贬低自己,反反复复。
●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即使别人没有向我们征求意见,还是忍不住对别人进行评判,给出建议,以及说人闲话。
这些行为终将带给我们痛苦。就好像在海里游泳时,有人在你的潜水管和护目镜上打了一个洞,海水迅速涌了进来,模糊了你的视线,你因此十分恼火。
我们明明可以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保护好自己,却选择让汹涌的海水一次又一次地淹没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断地伤害自己,辜负了自己的努力和最亲密的爱人。
“比较是对自己的暴行。”
——伊雅拉·范森特
现在,让这一切到此为止。不要再自我折磨,这不仅毫无益处,也无法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我们需要改变看待比较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我们的优势,帮助我们赢得每一次挑战。
根据人格理论框架,尽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由于人们经历的相似性,人们可以被划分为特定的几种人格类型。多年来的比较心理治愈工作让我发现人们的比较心理往往也存在相似性。那么这是不是和人格类型存在某种联系呢?受此启发,我将比较心理与人格类型结合起来,识别人们比较的模式、相似性和发展趋势,引导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们与比较心理和谐共处。接下来,我首先详细介绍下人格类型。
下文中列出的九种人格类型便是受到了九型人格理论的启发。这套理论是我当时的个人督导盖尔·洛夫肖克介绍给我的,她邀请我进行人格类型测试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那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关于我人格深刻的见解让我受用无穷,尤其是在应对比较心理的时候。
九型人格学说创建于古希腊时期,由希腊文字中的“九”和“型(一种图示)”组成。简单来说,九型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类型系统,每种性格类型都由更深层次的内在动机驱动,决定了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互动模式。1915年,在教授、哲学家乔治·葛吉夫的介绍下,九型人格学说开始在现代社会流行。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奥斯卡·伊察索在九角图上绘制了九种人格类型。在此基础上,医学博士克劳迪奥·纳兰霍和其他心理学家又将九型人格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下面,我重新描述和总结了九型人格,以便你形成一些初步的理解,即不要将自己看作孤立的个体,否则只会深陷痛苦。我发现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当我探索与比较心理有关的深层因素时。
还有一点我要强调,如果把人格类型比作一个个事先折好的箱子,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把你放进箱子里,我们要做的是观察这个箱子,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然后跳出来,识别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维模式,从而更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你可以通过完成我们扩展资料中的在线官方测试来看看自己是哪种人格类型。相信我,这绝对值得你花点时间。还有一点我需要说明: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钻研九型人格,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对这些成果的敬畏之心。
通过九型人格观察我们的比较心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哪些因素可能阻碍我们对自我保持专注。
因此,在下一个部分,你需要找到最符合你的一种或两种人格类型,它将帮助你发现今后旅途中阻碍你的盲点,明确你拥有的力量、特质和优势,这些都是你化解比较心理的武器。
请阅读下列描述,选择最能让你产生共鸣、与你最相关的人格类型。虽然这九种人格或多或少都在我们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在内心深处,你总能找到最符合你的那两个。
● 友好型: 我十分随和,平易近人,能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但是别人常说我优柔寡断。
● 自我型: 我直言不讳,坚定自信,但我知道我的直接总是吓跑别人。
● 活跃型: 我讨厌束缚,喜欢新鲜事物,总是渴望冒险。但是我很难一心一意、脚踏实地。
● 可靠型: 我是一个忠诚的人,努力工作,踏实可靠。但我总是过分地担忧,想要做好一切,这让我感到筋疲力尽。
● 思考型: 我热爱学习,善于观察。但我无法适应社交场合,当人们在倾听我说话时,我会局促不安。
● 敏感型: 我敏感脆弱,易受伤害。当我被忽视时,尤其如此。
● 奋斗型: 我目标明确,野心勃勃,但是对成功的渴望让我很少停下脚步或感到满足。
● 取悦型: 我很难拒绝别人,我需要他人的喜欢和认可,哪怕这让我失去自我。
● 完美型: 对我来说,一切都必须按照标准预期进行,有时我会有一些不现实的预期。
此时,你心里可能已经有了一两个答案。但是,在你做出决定之前,请再仔细阅读一遍下面这些描述。你身上可能具备多种人格类型的特征,请确保你选出的结果最符合你的特征。
找到与你最相符的人格类型了吗? 我再次说明,我们不是要窥探隐私,而是为了使你在自我治愈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性格中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和了解。
你可以根据需要注意的劣势提醒自己哪些性格特质会阻碍比较心理的治愈;同时,利用这些性格特质的潜在优势让自己获得成功。
将符合你性格特质的描述,需要注意的性格劣势,以及潜在优势记下来,或拍照放在显眼的地方,每天随时查看,激励自己按照这些要求去努力。你还可以在网上搜九型人格学院的九型人格测验,以及盖尔•洛夫肖克的一个引人入胜且具有启发性的个人研究领域,希望能帮你获得进一步的了解与启发。
现在,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与他人比较的行为背后的根源,看看怎么做可以扭转这种心理倾向。
小时候,我看过一个电视益智节目《水晶迷宫》,选手们需要答对问题才有机会走出迷宫。整个游戏包含很多关卡,每一关都有一个主题,选手们比赛看谁先走完所有的关卡,拿到水晶球,获得更多的分数。当选手答对问题,拿到水晶球就可以继续挑战下一个关卡,获得更多分数,最终走出迷宫。整个游戏包含进入迷宫、赢水晶球、走出迷宫三个步骤。
把比较心理与这个游戏进行类比,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比较心理也有着引爆它的触发点以及比较对象。比较对象使我们进入迷宫,解答谜题的过程就是我们去寻找比较行为背后原因的过程,水晶球则代表我们对比较行为的自我觉察。我们明白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对别人产生嫉妒,为什么看到别人的生活我们会有挫败感。
当你慢慢了解自己同他人比较的原因,就可以专注于自身的努力,而不会过度关注别人的生活,无论是现实生活里天天见面的人,还是网上的陌生人。
自我觉察就像一个魔力水晶球,它能带你走出迷宫,屡试不爽。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自我觉察的水晶球呢?让我先分享一些案例,来激发你的这种能力并学会使用这种能力。
案例分析1:从气恼飞行里程到微笑启程
我有一位名叫珍米的来访者,向我讲述了她看到前同事全世界旅行的潇洒生活时内心的沮丧感。
她看着那位同事发的推文,人家要么是在机场候机厅等待登机,要么是在地球上某个遥远的地方欣赏落日,而她自己要么是堵在拥挤无比的通勤路上,要么是困在毫无生气的办公桌旁……一想到这些她就气得发疯。她的比较心理被触发了。
我听她把话说完,让她吐完心中所有的不快。就在这时,我们找到了她的比较问题背后所隐含的重要信息。珍米说,其实她一直有个旅行梦,渴望去世界各地旅游,从她长大刚拿到护照起,旅行就是她生活中最想做的事。但这个愿望数年来一直被压抑着未能实现。她已经足足四年没出去旅行了,久到她已经快意识不到这个心愿了。
这时,珍米才意识到,她的沮丧感与旧同事旅行过程中累积的飞行里程数无关,她郁闷的真正原因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她想要休息,去旅行。她对自己说:“我怎么会觉得到处旅行是二十几岁的时候才做的事情?其实真正阻碍我做喜欢的事的人,是我自己!”
认识到这点后,她便有了改变的动力。咨询结束后,回到公司,她去了老板的办公室,同老板讲出自己想申请休假去旅游的计划。令她惊讶的是,老板听到她的申请反而为她松了口气,为她开心,因为公司里的同事们早就注意到珍米工作状态不佳,担心她完全没有个人生活的时间。
总结:
□ 珍米的比较心理问题出现是 当她看到别人潇洒环游世界,享受人生,自己心生嫉妒时。
□ 这里自我觉察的水晶球是 她意识到原来她内心一直存在着对旅行的渴望,而这份渴望被压抑和忽略了很多年。
□ 加深自我觉察后所采取的行动是 她向公司请假的时候。这使她能够遵循自己真正的意愿,唤醒心中的热情,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 持久的改变是 她现在终于可以定期去旅行了,我现在经常会收到她寄来的旅途中落日的照片。
案例分析2:从浪漫已死到重系温情
这个例子是关于我的来访者杰,他找我咨询他在亲密关系方面的比较心理问题。他发现,看到别的情侣建立美满家庭,一起旅行,定期晚上出去约会,或给彼此倒个茶,都会令他羡慕。因为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感情生活已经激情退却,浪漫不再。看到别的伴侣互相比手势表达爱意令他感到嫉妒,而网上那些秀恩爱的推文已经几乎令他崩溃了。
通过我的追问,我发现激情退却不是杰的伴侣单方面导致的,杰自己很少主动去营造浪漫氛围,或者花心思去经营彼此的关系。对于目前的感情状态,他也有着很大的责任。
杰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的事也不应该要求别人做到。他还意识到,如果他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就不应该指望别人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那天晚上,杰亲自下厨,为伴侣准备了晚餐。之后,他们一起听老唱片,沟通彼此的感受。
通过沟通,杰表达了他所憧憬的与爱人在一起生活的场景,他欣喜地发现,爱人也想要与他重归浪漫生活。杰了解到,原来爱人家发生了点事,她正处在困难的时刻,杰给予了安慰与支持,这也正是他爱人所需要的。在这之后,他们重新变得亲密。
总结:
□ 杰的比较心理问题出现是 当他看到别的情侣秀恩爱,觉得自己在感情关系中被冷落而感到嫉妒的时候。
□ 这里自我觉察的水晶球是 他意识到原来他从未与对方表达和沟通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意识到他自己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男友。
□ 加深自我觉察后杰所做出的行动是 留出一段不被打扰的高质量时间,让彼此都能感觉到被倾听并相互分享他们各自的需求。
□ 持久的改变是 从此之后,杰和伴侣每周都会有一天或一个晚上,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彼此倾诉聆听。他们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个方法也一直有效。
案例分析3:从信心危机到重启创意
第三位来访者希达向我咨询的是关于她事业上信心受挫的问题。希达有一家开了多年的网店,自己做手作,然后挂在网上卖,但她并不经常维护和更新她的网店。因为她同时还在一家公司工作,在网媒上不时地发点信息也是她的工作。她自己承认,由于顾此失彼,不能平衡,加上自己心气不足,网店和她的社交账号自然没有很多人关注,生意冷清。
希达的自信受到重创,是当她看到从艺校一起毕业的一个还算比较熟的朋友也把爱好商业化,却远比她成功的时候。这个朋友工作之余也在同一个平台经营一家店,卖自己画的手绘版画。希达本来没觉得有什么,直到发现朋友已经打算放弃在公司的工作,全职经营网店了,原来她的作品非常畅销,推销的媒体渠道也成倍拓宽。朋友看似一夜之间的成功,令希达难以接受。
讲到这儿,希达激动不已。一开始,她说看到朋友与她起点相同,偷偷跟在她身后做同样的事却一夜爆红,感到嫉妒又沮丧。但是,平静下来后,她才意识到,这位朋友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力,克服了多少困难,才能获得今日的成功。
经过进一步的交谈,希达发现自己内心也有着全身心投入到手作事业的愿望;她工作室里其实有很多做好的手工作品还没有传到网店上,她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件精美的手作,她只是需要重新找到自身对于手作事业的热情。这时,她感觉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总结:
□ 希达比较心理的出现是 看到和自己有着相同起点的朋友在相近领域获得了看似轻而易举的成功,对此产生嫉妒。
□ 自我觉察的水晶球的获得是 她认识到自己其实也和那个朋友有相同的志向和能力,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手作事业中去。
□ 接下来的行动是 她每天都会腾出半个小时来维护经营手作网店,同时还可兼顾作为她经济来源的公司工作。
□ 持久的转变是 她不再嫉妒这个朋友;她反而很高兴可以同朋友分享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且都对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赚钱充满热情。
现在,你应该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比较心理,了解它如何起作用,又在如何影响着你的生活。当你可以直面自己的比较心理,你会感到如释重负。毕竟,只有我们觉察到这一行为习惯及其背后的内在动力,我们才可以对它加以干预。
可能你的比较心理有很多触发因素,也可能只有一个主要因素。可能你会说:“原来比起娱乐圈的动态,我其实更关注同一个学校毕业的老同学现在发展如何。”同时,你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尚待开发与运用的性格优势,你会说:“等一下,如果我能根据自己的性格优势再多努力一点点,那么我的改变会不会很大,是不是可以不再随波逐流!”
通过对人格类型的了解与思考,我们有望在整个治愈旅程中开始对自我进行探索。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也请你去思考,在你的比较心理迷宫中,那个自我觉察的水晶球是什么,即你所觉察到的对自己比较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里你只需大致地想一下,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会有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