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真、至、圣、贤

我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说,黄帝是长而敦敏,敦敏就是底下肾精足,上面感觉敏锐。所以“圣”字也代表这个含义——口舌伶俐,耳朵灵敏,包括肾精充足。

在古代做圣人,除了行为有范儿外,还要有生理、物质基础。还是那句话,离中虚,坎中满;肾气要足,上面才会感觉敏锐。

经文: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

1. 做圣人,除了行为有范儿外,还要有生理、物质基础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

本篇女娲风姓,跟伏羲的姓是一样的,可见他们来自同一个母系氏族 (之前讲过,有人解释他们来自同一个妈,所以是兄妹,但我的看法是他们来自于同一个母系社会的部落) ,女娲也是蛇身人首。

“神圣之德” 这句话在讲伏羲的时候跳过去了,说伏羲有圣德,而女娲有 “神圣之德” 。关于“圣”字,我在讲《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时候已经讲过,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真、至、圣、贤四种人。在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觉得圣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学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有比圣人更高级的人——真人和至人。

圣人是什么样的?圣人不是躲在深山老林里不跟大家玩儿,自个儿修行的人,而是积极入世,跟大家同甘共苦,有共同的嗜欲、爱好,而且能为大家引路的人。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能当圣人的人,你爱吃卤煮,他也能喝豆汁,绝对不是说他喝咖啡就鄙视那个吃大蒜的人,这叫圣人。

“无恚嗔之心”是指不会轻易生气、发脾气。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活成这样,真是不枉此生。

我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我们学校教研室的教授裴永清老师,一位是我磕过头的师父——老道长张至顺。老道长活了一百〇四岁,我记得他比辛亥革命晚一年出生,辛亥革命是辛亥年,他是壬子年生人。还有一位一百〇四岁高龄去世的是邓铁涛邓老先生。回顾一下这两位老先生的生平事迹,个人感觉有点儿符合《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真、至、圣、贤几个不同级别。

张至顺老道长是修道之人,我觉得应该算真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所以他去世以后,后辈尊称他为张真人。像邓老这样积极入世、救死扶伤、带学生传播中医的人,真的算是圣人。

再说一下“圣”字。“圣”的繁体字“聖”( )的上面是一个“耳”( )、一个“口”( ),底下一个什么呢?很多人说底下是“王”( ),其实底下不是“王”,底下是“壬”( )。

关于这个,也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认字和识字的问题。

北宋建立初年,赵匡胤派了个使者出使钱塘 (当时它还不属于赵家) 。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含义呢?就是到底谁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或者谁是中华文明的正宗?我们说中华文明传承,它肯定不是血统论,而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是价值观的认同。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宋朝跟很多国家有外交关系,一个是征战,一个是打仗,当时宋徽宗派了一名叫林摅的特使出使辽国。辽国很有意思,实行一国两制,对契丹人有一套行政管理的班子和制度;对汉人又是模仿中原的一套行政管理制度,任用汉人。这种“一国两制”制度使落后的契丹文明逐渐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不断融合。

林摅出使辽国的时候,当时辽国正在建一个用于祭祀和观天象的建筑——碧室,类似中国古代天子坐的明堂,就是之前说的九宫八卦阵型,既能观天象,又能祭祀。辽国大臣邀请林摅一起举杯喝酒,行酒令时说:“白玉石,天子见碧室。”

“白”( )“玉”( )“石”( )合起来就是一个“碧”( )字,林摅张嘴就对了一句:“口耳王,圣人坐明堂。”他把“圣”字分解成“耳”“口”“王”,结果辽国人直接指出林摅不对,说:“你作为一名特使不识字吗?圣人只有‘耳’‘口’‘壬’,哪有‘耳’‘口’‘王’?”

这件事特别打脸,堂堂一个来自中原,代表华夏正统的特使,张嘴就说错字,林摅理屈词穷反而恼羞成怒把人家骂了一顿。后来辽国使臣把这件事作为国书呈报在跟宋朝皇帝交涉的文牒上,结果林摅回去就被撤职了。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因为我是大同人,所以我的感慨比较深。北魏鲜卑人占了大同以后作为首都叫平城;鲜卑人占了大同以后,从甘肃接来一批当时西晋八王之乱逃到那里避难的儒生,开始汉化——穿汉服,改鲜卑名字,起汉语的名字,学习汉族文化……这是北魏做的事。当时是南北朝时期,后来北魏从平成迁都到洛阳,接受先进的华夏文明,这是北边异族人干的事。

南方的汉族人在干什么?很有意思,以梁武帝萧衍为代表的一帮人在建寺庙、拜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动不动就把自己捐到庙里,政府再花重金把自己赎出来,整天搞这个。搞到最后,发生了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在宫中,也活了八十多岁。

我对这几件事感触很深:如果人们真正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的话,应该坚守。

壬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意思,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壬是天干的第九个;第二个意思,“壬”在甲骨文里的形状像一张弓( ),到金文的时候,里面多了一点( ),有点儿像缠线的纺锤,后面就引申出担负、担任、任务的意思,再引申出怀孕的意思,妊娠。所以它在这里代表了壬癸,壬癸主水,主北方,主肾。

我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说,黄帝是“长而敦敏”,敦敏就是底下肾精足,上面感觉敏锐。所以“圣”字也代表这个含义——口舌伶俐,耳朵灵敏,肾精充足。

在古代做圣人,除了行为有范儿外,还要有生理、物质基础。还是那句话,离中虚,坎中满;肾气要足,上面才会感觉敏锐。

2.女人的力量不可小觑

“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

女娲代伏羲立, “号曰女希氏” ,应该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传承——作为一个女人能不能担任氏族的领导,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以前讲过,在母系社会,应该是靠体力去狩猎、耕种、发展,为什么要选女人当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浅薄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在那种生存条件下,人们没有老虎、豹子跑得快,没有牛、马、象那么壮,又没有爪牙之力,也没有吨位,怎么活下来?所以我们是靠万物之灵,靠会预测、有灵感、敏感的部落领导人指导躲避灾难。现在看来很可笑,海啸之前很多动物都往山上跑,往高处跑;地震之前各种动物都有感觉,都有反应,只有人傻呆呆地还在海滩上喝啤酒、晒太阳。所以在古代,女人靠这种特殊的敏感,就能做部落首领。

在殷墟曾经挖掘出一位叫妇好的女将军的墓葬。妇好的功绩在史书上都有记载,通过挖掘得到了验证。她带兵打仗很威风。怎么看出来她威风?看她打仗用的兵器,包括抓回来陪葬的俘虏,所以女人的力量不可小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娇柔无力的、慵懒的、胸大脑袋小的状态。

“无革造” ,就是没有革新和新的创造,萧规曹随。前面伏羲怎么制定的治国方略、政策,我完全秉承,没有新的东西;再一点就是没有颠覆或者有更大的变革。

一个部族征服另一个部族,或者部族出现内乱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变化。第一个大变化是什么?是历法。你用谁的纪时、纪日、纪年的工具,用谁的方案就代表你服从或认同谁。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到后期就把满洲里和北京等占据地区的时间都拨快了一个小时,按照东京时间来算。你要是不服,就意味着你不接受它的统治,就是要造反。所以历法是最重要的。在伏羲和女娲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很大的变革。

“惟作笙簧” 。笙簧是两种不同的乐器,现在大家还能看到笙,我们叫芦笙,它原来的样子是在葫芦上套几支管,然后吹葫芦时按不同的管发不同的声音,这叫笙。现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还有笙。

簧是什么?先说乐器,演奏的时候一般都是吹打或者弹拨,或者叫管竹、丝竹。丝就是弦乐,弹拨用的;管就是用来吹的。簧是结合这两个——既有吹,又有弹拨。有个成语叫巧舌如簧,说的就是这个簧。

之前我说过,音乐是古代巫师布道场、营造气氛的媒介,她发出声,人们听到后会在心里形成一种音,达到一种通神的效果。

关于笙簧我考证了一下,这个笙簧是在篝火晚会的时候演奏的乐器。大家都知道,篝火晚会很有意思,很多人都很喜欢,其实篝火晚会是在古代祭祀仪式后的一种交配前戏。篝火晚会后,人们被撩拨起来一种情愫或者情欲,谁看中了谁,就领到哪野合,所以说篝火其实是一种交媾之火。

笙有生殖、繁衍的意思,所以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一种催情的、让人振奋的感觉。还有这个簧最早是模仿鸟兽的声音,现在还能看到这样的猎人,他用这种簧发出雌性的鸟兽的声音,引诱雄性的鸟兽过来交配,然后设陷阱或者用弓箭捕猎。

所以笙和簧代表的就是生育。

我觉得现代年轻人有相亲厌烦症,或者是性冷淡、高冷艳。这种状态的,应该多听听这种音乐。

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击鼓进攻、鸣金收兵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以前学过《曹刿论战》,里面有一句话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击鼓给人带来的是振奋、鼓舞、宣发、向上的感觉;鸣金给人带来的是收敛、肃杀、萧瑟的感觉。

3. 中国人的思维高级在抽象思维能力上

之前我讲了抽象思维能力,我发现现在人的退化就表现在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变差了。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看电影都很稀奇。那时我们住在大同市迎泽里市委家属大院,在隔壁院里的人家第一次看了一台黑白的9寸电视,刚好是1976年周恩来去世,我们一起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我小时候看的是小人书,那会儿还没有动画、漫画。小人书的特点是什么呢?上面有画面,底下有文字。然后我看着看着就觉得不过瘾了,开始看纯文字的书,这就是明显地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进化。但现在的孩子们都看漫画,看动画片,加上现在游戏软件的泛滥,导致孩子的思维停滞在具象的、浅薄的欢愉中。

中国人的思维高级在哪儿?高级在抽象。比如京剧的布景很简单,有时演员的手里拿着一根鞭子,就代表骑着马;至于马是什么样的,你完全可以想象。人们就说这是落后不先进,非得加上马。所以能欣赏京剧的人,不是满足一种具象的感官刺激,比如京剧剧目“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故事情节你都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听?为什么听得很过瘾?其实追求的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在音乐、节拍、戏词还有旋律上通神的那种享受。所以听戏曲有疗愈的作用。

现在,人们都追求感官刺激,拍电影追求声、光、电的特效,还有4ě、5ě电影——电影院的椅子会动,还能喷点儿水,让人们从各个方面身临其境。

但是,想学中国文化,至少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看书逐渐从图片向文字过渡,最后完全脱离文字。你看字符时,脑海里会出现各种画面,这是一种很高级的享受,而且消耗特别低。

你想想电脑存一张图片需要多少字节?肯定得几ù,或者几百ù;而存文字只要几ì。所以对大脑资源的占用,对肾精的耗损,是读抽象的书损耗得少,还是读具象的东西占据的空间大?但现在大多数人都追求声、光、电感官刺激,没办法。

给大家一个建议,我们现在治疗很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的孩子,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从小分神——“狗揽八泡屎”的生活方式,导致现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所以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吃饭的时候就专注吃饭,看书的时候专注看书的生活方式。

很多健康的孩子,玩的时候心无旁鹜,玩得很尽兴、很专注、很嗨。一个是肾精要足,用的时候要专。多则惑,专则精。这样的孩子就会逐渐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最高的一个体现就是下盲棋——眼前不摆棋盘、棋子,就在脑子里下,而且一步不差。再一个建议大家多听音乐。我们经常组织同学活动,课上完了,大家尽兴地去表演才艺,唱首歌什么的。我发现很多人唱的歌都是半音的,这种歌在古代叫靡靡之音,不是正声。

什么叫不是正声啊?就是说,病态的人会发出病态的声,病态的人会喜欢病态的声。然后你根据他喜欢的歌,唱出来歌的那种腔调旋律,就能判断出他的身心状态是否健康。

现在的歌往往都是表达失恋的、怀念的、悲伤的、要死要活的……这种歌太多了。首先由病态的人唱出来,然后逐渐引起听歌人的共鸣,把大家病态的情绪和心理又加重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所以听什么歌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什么?因为它直接通神。

前面我说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还有一个建议——逐渐培养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初级阶段你肯定是听带词的歌,然后慢慢听那种没有歌词的音乐,同时脑子里想象一种场景。

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建立起来以后,会影响人的一生,倒不是为了装高雅,因为真正通神的东西,就是这种抽象的东西。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会把厚朴中医的音乐欣赏课和中医的音乐疗愈课开展起来。因为我经历的事儿也很多,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找一些阳光的、灿烂的音乐听。因为我个人偏悲观,出生那年水太过,心气、心火不是太旺,所以我喜欢南美的音乐。

我记得有部巴西电影叫《生活之路》,电影里的主人公虽然落魄成那样,但音乐却是那么振奋,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听音乐。

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哥们儿,他把自己锁在屋里,通过扩音器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个画面真的非常感人;音乐通过高音喇叭放出去,监狱里所有人都听到了。那些人都是底层的、很低级的犯罪分子,但是这种音乐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感染。

听了他放的音乐后,瑞德 (摩根·弗里曼饰) 说了一句话:“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qBtpwYg0Yk5zQKyI5Bt5MU3GyEDlFIHNd+VU2FerdeQNaGonAMxMdpE+76pX5R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