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春风吹拂着垂柳那数不尽的枝条,那细枝颜色比金色还要浅淡,比丝还柔软。在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里,整日没有人来,你长得这样秀美可爱,又给谁看呢?
这是一首歌咏春日垂柳的诗。前两句写垂柳柔枝的繁茂婀娜,后两句写诗人对身处荒僻之地的垂柳表示惋惜。
有人认为这首诗有作者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当时白居易为了躲避朋党的倾轧,自请外放,境遇和诗中的垂柳相似——本应被人赞赏,却因为时运不济而被世人遗忘。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蜡,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虽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喜爱夹竹桃的部分原因:家乡的人们常爱种植夹竹桃,夹竹桃给作者以家的熟悉与温馨感;和其他的花相比,夹竹桃具有特有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影子,可以引发作者的许多幻想;夹竹桃与作者有多年的情谊,陪伴作者长大成人。正是因为夹竹桃在作者独特的成长经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作者才会对它有这样深厚的感情。
谁不会观察呢?不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吗?但是,要做到细致观察,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还有一点很重要:仔细观察之外,还要找到合适的词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表达出来。
在《杨柳枝词》中,诗人对垂柳的描述是“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我们能从“千万枝”中感受到垂柳的繁茂,从“嫩于金色”中体会到垂柳的浅金光泽,从“软于丝”中想象到那种比丝还柔软的手感。
在《爬山虎的脚》中,作者写爬山虎叶子从“嫩红”变成“嫩绿”,写叶子的姿态是“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把叶子的方向、密度、位置,都观察、描述得非常准确。在写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时,运用“伸”“触”“巴”“拉”“紧贴”等动词,把爬山虎的生长情态生动地写了出来。
观察有时候需要选取新奇的角度,比如:在《夹竹桃》中,作者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他对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夹竹桃影子做了细致的观察。
另外,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转身就走,还需要耐心。比如:爬山虎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把这个过程准确记录下来,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
《杨柳枝词》明白晓畅,流传很广。到了宋代,苏轼写《洞仙歌·咏柳》时,隐括了《杨柳枝词》一诗,有“永丰坊那畔 , 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的词句。
季羡林(1911—2009),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家、佛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著有《天竺心影》等散文集 。
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我国现当代作家、出版家、教育家,著有《潘先生在难中》《稻草人》等作品。
倒一杯清水,往里面滴墨水、食用油或者醋等液体,观察并且记录液体入水的形态和清水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