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4年《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出版之后,2016年,我的第二本书《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又得以出版。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智识分子2020s》,其中有近一半的篇幅是《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的精华内容,你可以把本书看作《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的升级版;当然,我更愿意你把本书当作一本新书来看,因为超过一半的内容是最新的、从未发表过的,并且自成体系。
我希望本书能体现21世纪20年代智识分子的认识水平。我们这里讲的不是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是现代世界——特别是有关社会的——智慧和见识。比如说下面这些:
团队里的超级明星真的有用吗?“吃苦”是出人头地的必要条件吗?
“道德”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坏人更容易成功,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给孩子上补习班有用吗?既然“素质教育”那么重要,拼死拼活考大学值得吗?
基因、环境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历史有必然规律吗?
21世纪什么最贵?赚钱的方式变了吗?人怎样获得真正的自由?
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过去几十年、上百年以来有无数人议论这些问题;现在无数的公众号文章整天讨论这些话题……但是我希望你以本书的答案为准。如果别人讲的不一样,很大可能性是他讲错了。
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本人如何——就回答这些问题而言,现在个人的才智并不重要——是因为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科学理解”。现在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时代早就变了。传统上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思想问题,现在都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而且都正在被无数的科学家研究。本书最大的自信,就是所有结论——不管听起来有多么离奇——背后都有强硬的科学研究证据支持。
当然科学研究的结果不一定就是对的,科学始终在进步。但是目前而言,科学对这些问题是这么说的。这些是此时此刻,你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答案。
***
五年前我还是一个以研究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为生的物理学家,《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出版后不久我就离开物理学界,成了一名全职的科学作家。我的任务不再是自己生产新知识,而是把别人最新发现的知识介绍给读者。
科学家的职业病是,希望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然而我的书中涉及的所有严肃理论大都基于别人的研究。但是我能追求这个:书中有些思想,是我第一个告诉中国读者的。而且我做到了。《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出版后被很多书籍、报刊和网络文章引用,有相当的影响力,还在中国台湾出了繁体中文版。比如关于教育的内容,我的书的编辑林飞翔告诉我,每年高考前,都会有杂志或自媒体引用书中的文章。
其实这主要不是我的功劳。那些知识已经有了,是很多个科学家在一线研究出来的,我只是把它们报告给你。科研前线有无数个好故事,你要是不知道就太遗憾了,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科学作家。
从 2016 年开始,我在罗振宇的“得到”App 写一个叫作《精英日课》的专栏。本书绝大部分新内容出自这个专栏。我每天的任务就是了解最新的思想,把它们介绍给读者。有时候好素材不好找,我甚至会感慨科学进步的速度太慢了……但是跟五年前相比,我其实是变得更谦卑了。我的一些想法发生了巨变。
比如说人工智能。2010年至2020年是智能手机的年代,最初人工智能并不是热门话题。2012年,我在《上海书评》发表了一篇介绍人工智能的文章,叫《工作输给机器人以后……》,那可能是中文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人的威胁。那篇文章也收录在《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中。
现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21世纪2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年代。但我的感受反而是人工智能并没有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厉害,它并不会抢走人类的好工作。在本书里我用了很大篇幅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相信你读了之后会有同样的感受。
再比如说,五年前的我比较迷恋“量化”(quantitative)研究,崇尚一切都用数据说话,对传统的“质性”(qualitative)研究有点轻视,现在我的看法变了。我强烈意识到了用数据和实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局限性。你会在本书中看到更多的定性分析。
科学作家总会“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但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体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同样的体验。
***
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不是一本教材,也不是一本完备的行动指南。我能保证的是,书中所有内容都是有趣的。“有趣”其实是个特别高级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本书的任务是给读者带来启发。如果现代世界的智识是我们追求的月亮,这本书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虽是如此,我仍然希望你能从书中体会几个思维视角。全书分为四章。
第一章“社会的规律”,也许能让你适应用学者式的思维考虑社会问题。有些听起来是“常识”的道理,你仔细考察一番,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普通人思维最大的毛病是分不清“感觉”和“思考”,他以为他在思考,其实他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在宣泄情绪。对比之下,学者能用冷静、客观的态度考察社会问题。特别是他能容忍并且能拥抱“复杂”。
第二章“教育的秘密”致力于破解现代教育。可能你是个学生,可能你家里有个孩子是学生,我希望你能理解,现代学校教育,不是,一个“培养人才”的体制。那怎么应对这个体制,我列举了一系列最新的研究结果,希望能带给你一点“player 思维”。其中player 是能“玩转体制”的人,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占便宜,而是成为英雄。
第三章“历史的定律”专门研究大问题。我们不妨假装自己是治国安邦的大人物,使用全局的、像鸟俯视大地一样的视角,想想历史如何演变,社会发展有什么大势。我们会先提出几个定律和趋势,再说说怎么运用历史的趋势,再反思,历史真的有不可违抗的趋势吗?
第四章“未来的谜题”关心的不是科幻小说里那种遥远的未来,而是迫在眉睫的、已经开始了的21世纪20年代。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现在干什么最赚钱?可能你以前听到的都是“科技永远向前”之类的陈词滥调,我要说的恰恰是,现在科技研发有陷入停滞的危险。预测未来是危险的,但不管对错,这些内容都能让你体验到事物演变的视角。
我小心地给出了所有的原始研究文献。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甚至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从那些文献入手。
***
“智识分子”这个词,大约是民国时代最早出现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原本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知识分子”。鲁迅先生在一封致萧军、萧红的信中说道:“您的朋友既入大学,必是智识分子。”
这句话相当酷。现在上过大学的人太多了,然而其中大多数人是配不上“智识”这两个字的。事实上“知识分子”——泛指各种脑力工作者——也早就贬值了,按以前的标准现在城市里大多数人都是知识分子。
我想重新启用“智识分子”这个词。我认为
新时代的“智识分子”比“知识分子”高级,他们在学问食物链上的地位,大约相当于鲁迅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那些上过大学的人。
我在《精英日课》专栏中经常说,当今的智识分子应该效法古人,做一个“士”。春秋战国时代的士是贵族的最下一层和平民的最上一层。士是思想最活跃、行动最自由的人。士是能对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对国家大事负责任的人。智识是负责任的必要条件。
智识分子有想法、有观点、有见解,能提出解决方案,能欣赏复杂事物,能区分理论和实际、想象和现实、情绪和思考,能面对不确定性而不变色。
您既读本书,必是智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