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版序言

(1946)

海象说道:“是时候说说这些事情了……”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

原子、恒星、星云是什么?如何理解熵,如何理解基因?我们能不能弯曲空间?火箭为什么变短?这本包罗万象的书里不但会回答上面所有的问题,还会就许多同样有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我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是想搜集出当代科学里最有趣的现象和理论,让读者从中一窥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的整体图景,了解科学家们眼中的世界。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愿景,我不打算事无巨细地讲述科学的前世今生,否则这本书终将会成为一套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不过,我确实会涉及众多的基础科学知识,对这些领域进行一番整体性的探索,不留任何死角。

选择主题时,我主要是考察它们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难易程度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整本书的知识密度会略有起伏。有些章节非常简单,就连孩子也可以轻松读懂;有些则需要读者集中注意力,认真研究才能完全理解。我衷心希望,那些尚未跨入科学大门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本书第四部分“宏观宇宙”的篇幅明显比前一部分“微观宇宙”要短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有关宏观宇宙的种种问题,我在此前的著作《太阳的生与死》和《地球小传》中已经详细地讨论过了。如果再费口舌未免就有些重复、乏味了。所以在这部分,我仅对有关行星、恒星和星云的物理学常识和重大成就,以及支配它们的物理法则进行了一些概括性的描述,只有在讲到因近年来新的科学进展,而呈现出新的意义的问题时,才会多花一些笔墨。依据这个原则,我特别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新进展,一个是新近提出的观点,认为“超新星”这种超大恒星的爆炸与物理学中已知的最小粒子“中微子”有关;另一个是新的行星系形成理论,否定了“行星起源于太阳与其他恒星的碰撞”这一目前广被接受的流行观点,并且重新确立了几近被忘记的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旧观点。

在此,我还要向许多艺术家和插画师致以谢意,他们的作品经过拓扑变换(参见第二部分第三章)后,为本书的许多装饰性插图提供了开阔的思路。此外,我特别要感谢一位年轻的朋友玛丽娜·冯·诺依曼(Marina von Neumann),她声称自己对所有问题的理解都比自己那位著名的父亲 要更深入,当然,数学除外,因为她认为在这个领域父女二人旗鼓相当。她读了手稿中的一些章节后,告诉我,有很多内容她都读不太懂。所以我放弃了自己的以孩子为写作对象的最初设想,而写成了现在这本书。

乔治·伽莫夫
1946年12月1日 TSHOgbRh5a/ofIctge55wSzguO33KvKHzAfl9j+9KnBKgGvOfct5ZWKloPrc1g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