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美声(bel canto)是诞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它的概念和内涵一直以来都相对模糊且颇有争议,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首先对这一概念做出阐释,以使本书研究对象的范围得以明确。

目前,“bel canto”在我国被约定俗成地译为“美声”或“美声唱法”,也出现了“美歌”“美声歌唱”等类似称谓。在普通词典中,《辞海》的概括较具有代表性,提到美声为“17、18世纪形成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其特点是:具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音色优美、明亮、圆润、丰满,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 《辞海》也指出美声的形成与意大利正歌剧有关。专业词典《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认为美声“概括了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唱家卓越的演唱质量,也显示出其表演风格是抒情的……发声的轻盈、灵活,音质的美丽,乐句的连贯圆滑及技巧的完美无瑕是其要素。” 美国权威的音乐词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对美声的概括为:“总的来说,美声指18、19世纪时意大利的声乐形式,在声音质量上要求乐音的连贯流畅、高音区的轻声控制以及轻巧灵活的花腔技术。” [1] 但同时也提及了美声这一命名的混乱性,并将另外两种比较狭隘的概念也列举了出来:一是将美声作为罗西尼(Gioachino. A. Rossini)、贝里尼(Vincenzo. S. C. F. Bellini)等几位音乐家的创作风格,二是将美声作为德国歌剧或瓦格纳(Wilhelm. R. Wagner)乐剧风格的对立面。 [2] 而在词典以外的诸多论文和著作中,美声也经常被作为某一狭隘意义上的概念来研究,有时被作为一种技术方法,有时被作为一种作品风格,有时亦被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学派。各种研究资料对于美声声乐技术的总体特征有基本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涵外延定位颇有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抵制各种以偏概全的解释,而呼吁将美声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来研究。对此,作为声乐专业词典的《声乐术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Vocal Terminology)对美声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范围确立的重要依据:“美声通常不仅用以指代一种歌唱方法,它同时也作为一个歌剧历史时代,一种音乐风格,以及一种声乐训练教学技术。”

在意大利语中,“bel canto”(美好的歌声)一词与诸如“le belleze del canto”(歌唱之美)“bell’arte del canto”(美好的歌唱艺术)等词语一样,最初都在“毫无特殊意义”的情况下被广泛使用,并被给予各种不同的解释。 [3] 直到19世纪中期,bel canto才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来形容意大利的歌唱艺术,从而使“美声”这一概念得到明确。如罗西尼在1866年3月23日写给费鲁奇(Luigi Crisotomo Ferrucci)的信中谈到了阉人歌手对意大利美声(Italian bel canto)所做的功与过。 d 当时美声一词的出现多用于人们对传统的意大利式演唱与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式演唱方式的争辩和评论中,并感叹在以“dra-matic singing”为特征的德国式歌唱欣欣向荣的同时,美声却正在衰退消失。 如19世纪80年代布瓦松(A. C. E. Boisson)写道:“罗西尼的时代是意大利美声最后的辉煌。” 拉瓦(H. Lavoix)也同时写道:“罗西尼、贝里尼和多尼采蒂(Domenico. G. M. Donizetti)是那些18世纪美声声乐大师们最后的学生。” 当然,这些来自19世纪的引述在此仅能表明美声在当时已确有所指但本书并不认可的“美声随着瓦格纳时代的来临而消亡”的陈旧观念。从当代的视角来看,19世纪人们对于美声的认识显然是不完整的。所谓瓦格纳式的歌唱与意大利美声是一脉相承的,并无根本差别。首先,在中世纪,即基督教音乐一统天下的美声萌芽时期,其声乐基本形式并无德、意之分。而当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之后,迅速在整个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巴洛克时期,德奥歌剧表演几乎是意大利歌剧的翻版。 另外,瓦格纳的乐剧风格虽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实质上只是对音乐作品风格的革新和对声乐技法应用尺度的适当调整。最后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歌剧表演只代表了美声这一声乐形式的一部分,而诸如宗教音乐、世俗艺术歌曲的演唱等也同样构建了美声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瓦格纳在歌剧创作领域的革新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整体的美声声乐艺术形式,它只是美声发展到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时所体现出的风格多样化。

综上所述,本书对美声的研究基于以下几点阐释:1.作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美声的概念涵盖了声乐技术、歌唱风格、历史发展、教育传承等各个方面。2.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期,美声于17世纪初步形成于意大利,至19世纪逐渐发展成熟。3.18、19世纪时美声是声乐艺术的主流,19世纪后它并没有消亡,而是仍然不断地科学完善并广泛活跃于世界歌唱舞台和研究领域至今,尽管自20世纪后期开始,它的主流地位逐渐被现代流行演唱所取代。

声音技术是美声声乐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内外在其基本方法的生理进行原理,以及所达效果的审美判断等方面都有一致的共识,只是在达到最佳审美效果的路径选择和对各要素的侧重程度上有所偏差。而这种偏差的必然性往往被忽略,从而这些求同存异之处不免给诸多美声的表演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带来迷惑甚至误解。另外,作为西方传统音乐艺术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美声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社会人文积淀。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对其阶段性和地域性的发展特征深入理解,才有可能发掘美声的技术与风格内涵,将深入人心的情感元素和时代元素真正溶于歌唱技术的血液中去。即使如此,音乐作品情感因素的表达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具体作品中对声音技术的应用方式也会不尽相同。本书希望在文献与音频的共同佐证下,通过梳理相关的人文历史、分析发声科学原理的共通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中的差异性,来减少不必要的学术争议和审美分歧,以推动更加高效而全面地进行美声声乐教学。

李珂
2019.7

[1] Stanley Sadie, John Tirrell.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 nd Revised Edition(Vol.3)[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p.161.

[2] Stanley Sadie, John Tirrell.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 nd Revised Edition(Vol.3)[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p.161.

[3] Stanley Sadie, John Tirrell.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 nd Revised Edition(Vol.3)[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p.161. zqclgEALpDk8sD4dhKxKUbzgsha+kPbMCvV8CyUVc9jhJMOCeINAbqwF1OVIFf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