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西方音乐教育简史

从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中国的音乐教育家,还是外国的音乐教育家,他们都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认为音乐是对公众进行训练和教育的良好工具。他们也都能看到,音乐艺术的政治作用、教化功能和社会意义,认为音乐是构成国家及人格完善的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同时,也因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风俗等的不同,其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又显示处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特点。

一、西方古代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欧洲,其历史也很久远。根据史料文献记载,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音乐教育方面,不仅重视音乐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而且也很重视人的音乐修养。对于音乐,他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驱除人的痛苦和疾病,能恢复人的机体和心灵的和谐,并能影响和改变人的性格。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体内的和谐可以受到外界和谐,如音乐的影响。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而音乐的和谐是对立因素的统一,是多样化的统一。他们并以音乐的和谐概念来说明整个宇宙,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艺术样式中都离不开和谐,音乐尤其明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并进一步认为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正因为音乐的这种和谐,它才有陶冶人们性情的作用,才能感人至深。

古代希腊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以后,产生了许多奴隶制国家(亦称城邦),其中最有名、最有势力的,而又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国家。由于它们各具不同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特征,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当然,它们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服务的。

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阶级的子弟培养成坚强的斗士和有修养的“管家”,而设立了“学校”,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演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教育(包括器乐演奏)同宗教舞蹈及军事训练结合起来,斯巴达的音乐教育内容反映出了这个民族严肃的精神。斯巴达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能歌善舞,这是斯巴达人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是这个民族优秀的音乐教育的结果。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社会进入到强盛时期,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不仅哲学、自然科学、史学领域有了极大发展,而且文学艺术水平也达到很高的程度,这些都影响到它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科目。在雅典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家庭教育、初级教育、还是中级教育和高等教育,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课程外,演奏乐器、唱歌等也是必修课。在初级教育中,还设有弦琴学校,主要学习音乐、唱歌以及土弦琴、吹笛等乐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旋律感等,借以涵养德行。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几乎是纯粹的军事教育,后者则可分为体操教育和艺术教育。其音乐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是不是为这些理由?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柏拉图很重视音乐的“滋养”作用。对于音乐,他认为音乐的好坏要看歌词的好坏、乐调动听与否,而歌词与乐调的好坏则要看是否对保卫城邦有益,即看是否违反了他原来替城邦保卫者们所设计教育所定的那些规范。他对待音乐的态度与我国孔子对待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观点相类似。由此可知,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关于音乐教育,他指出:“音乐确能改变灵魂的品质,既然它具有这种能量,我们就一定用它来培育青年一代。” 他认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 这说出了人们接受音乐时的不同目的和心态。关于音乐的美,他认为:“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是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无论是否伴着歌词。” 在这里他道出了音乐魅力的关键所在。关于音乐的功用,他认为:“某些人特别容易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的确,使人心情愉悦、受到净化正是音乐教育的最高表现和目的。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观点,对于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作为“七种自由艺术”,是中世纪早期学校中的七种主要科目,即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其中音乐教育始终拥有它的独特地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中等教育,音乐教育都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被学校教育长期保留下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公元4世纪中叶,罗马出现了专门培养演唱圣歌的圣歌学校,这种学校是欧洲音乐史上最早的、较专业化的音乐学校。由格里高利组织编纂的歌曲集《赞美诗唱和集》,成为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本规范化的音乐教科书,它对欧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至7世纪前后,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兰西、德国等地先后开始了以“圣歌”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音乐已被公认为学校里正式的教育课程。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均以宗教内容为主。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中世纪以来以宗教内容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强烈的冲击,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不只是以宗教内容为中心,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十分明显。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教育展现了新的景象。

【知识链接1-10】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教会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在9世纪和10世纪,法兰克人到达西欧和中欧期间发展起来的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由男人或男孩组成的唱诗班在教堂中演唱。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音乐教育比中世纪的音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如意大利早期音乐学校的建立,这些学校还不能说是我们现代意义的音乐学校,它们或多或少的还带有宗教的色彩。18世纪前后,在德国、英国、法国分别成立了音乐学校,如法国皇家唱歌学校、德国莱比锡私立学校等。

17世纪开始的英囯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西欧音乐教育体制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对音乐教育十分推崇,发表过一系列新的艺术教育观点,提出了“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教育口号,并提倡对儿童应进行早期启蒙性的音乐教育。同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发表了很多新见解,对当时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它也标志着欧洲音乐教育思想及观念的变革和进步。

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音乐学院。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这个时期欧洲较著名的音乐院校有: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布拉格音乐学院、波兰华沙音乐学院、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德国柏林音乐学院、俄国莫斯科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等,以及众多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也分设了音乐学院分院及音乐系科。至此,欧洲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也初具规模,与之相适应的欧洲的普通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20世纪西方音乐教育

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出现了一股非常重要的潮流。许多国家普遍开始重视国民音乐教育。一批著名的音乐家纷纷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普通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视角从集中在少数音乐人才的培养,转向了提高全社会音乐生活的参与程度。音乐教育观念,也从纯粹的技艺传授,转变为艺术的与审美的教育。此外,音乐教育从西欧转向了苏联和美国。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苏、美两国在科学技术、经济诸方面得到了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也促进了两国音乐教育的迅速展开,它们为20世纪世界音乐及其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以来,苏联音乐教育发展十分突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音乐教育步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这时的苏联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持征。苏联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将“美”同社会生活、文化建设和塑造美的人格等实际相联系;提倡把“德、智、体、舞”四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苏联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音乐教育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一般为每周1学时,教学内容以欣赏音乐为主,兼授表演及理论知识。并注重国内外音乐内容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齐全,师资结构合理,水平普遍较高。而苏联的专业音乐教育呈现庞大的体系,其完整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其它国家少见的。

20世纪以来的美国音乐教育,也随其政治、经济的好转而发展起来。大多数综合性大学设立了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或音乐系科。迄今为止,美国约有1000多所高等音乐教育机构,这些机构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音乐家和音乐师资的重任。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受过美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作为指导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两大组织——“全国音乐教师联合会”和“全国音乐教师代表会议”,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以每年5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综合音乐感”的专题项目研究,组织专门的人员到国外学习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音乐教学法和教育思想,并结合本国的音乐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提出各种方法在美国音乐教育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效益和弊端。进而重新制订中、小、幼及高等学校普通音乐教学大纲,创立了“综合音乐感”这一发展创造力的音乐教育目标与方法,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将其完善。不论怎样说,20世纪的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创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如瑞士的达尔克洛兹节奏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这些音乐教学法的创立与实践,对推动20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

20世纪以来,日本音乐教育从普通到专业、从小学到大学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911年,在东京音乐学校成立了对日本传统音乐进行研究的音乐研究所。1936年,东京音乐学校开设传统音乐系,此为现今东京国立音乐美术大学的前身,但并不研究所有类型的日本传统音乐。这一机构提供六个专业领域的教学:长呗音乐、三味线演奏、筝曲和能剧乐器演奏。每年招收20名学生,学习四年的课程,也开设研究生课程。1950年以来,又组建了一些与“师家”无关的音乐小组,主要演奏流行音乐或新作。然而“师家”体制仍在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教学形式,为日本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战以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采用班级集体唱歌的形式,战争期间特别强调对儿童绝对音高的开发。1945年以后,日本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要富国强民,要清除战争期间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立足现实,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调整教育方针和更新教育观念;要大力引进欧美先进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注重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全面振兴日本的教育事业。于是,政府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了以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以美国的教育制度为主的战后音乐教育体制。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音乐教育的发展步入繁荣,究其原因,则莫过于日本经济高度繁荣。经济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前进,音乐师资水平的日趋提高(如日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是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方可担任),音乐设备和硬件设施日臻完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不断证明日本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事实现状。铃木教学法的出现,在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成果的同时,也彰显着日本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程度。

德国于19世纪涌现出众多私立或者是国立的音乐教育、研究机构和专业音乐团体,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莱比锡音乐学院、维尔茨堡音乐学院、柏林音乐学院、科隆音乐学院、布雷斯劳教堂与学校音乐研究院、慕尼黑音乐机构等。19世纪末,克雷奇梅尔等名人共同发起了音乐教育的首次改革。自此,政府重新将音乐纳入文科中学的必修课程行列,并对音乐教师提出了必须通过州级考试的新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凯斯顿伯格等人进行了第二次音乐教育的改革。经过努力,终于为文科中学的音乐教师争取到了与其他科目教师平等的待遇,并对原本的音乐教育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改。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意识领域的严重破坏,文教事业处于崩溃的边缘。音乐教育在这片文化废墟上艰难重新起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有了新的起色。1948年,奥尔夫在拜耶州电台潘诺夫斯基的邀请之下,首次举办了儿童音乐讲座。之后他又花费了四年时间(1950—1954)连续出版了五卷《儿童音乐教材》。此外,他还在慕尼黑电视台举办过相类似的音乐节目,在欧洲各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他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知识链接1-11】
卡尔·奥尔夫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德国人,著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与柯达伊(Kodaly Zoltan,1882—1967,匈牙利人,著名音乐教育家)并称为儿童音乐专家。1895年,他出生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军人世家,在其家人的影响下,从小十分热爱音乐和戏剧艺术。1924年,他就与歌特(Gother,舞蹈家)创办了冈特学校,自此开启了他的儿童音乐教育事业。奥尔夫一系列音乐教育的尝试都是在冈特学校开始的,如新的节奏教学等。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奏乐中,专门制造了一套以打击方式为主的、用于合奏的小乐队编制乐器,为学生即兴演奏自己设计的音乐提供条件,后人称这套乐器为“奥尔夫乐器”。

由此,德国开始了第三阶段的音乐教育改革,直到1965年才有了真正的突破。1965年,经各级政府和联邦政府协定,成立了德国教育审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这些法令对当代普通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德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各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由此一来,德国普通音乐教育事业便已立于世界前列。

在瑞士,19世纪初开始,通过教师培训以及对各年级音乐必修课程教学新要求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开始偏重于智力,着重强调儿童的音乐灵感的开发。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是此时期瑞士最主要的音乐教育家,通过音乐和体态律动训练法激发人们对舞蹈、表演和音乐活动的热情。

虽然自1911年以来,瑞士音乐教育家联合会主要致力于发展音乐教育并使之系统化,但由于学校是联邦体制,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除几所学校之外,国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较低。于是,瑞士高中音乐教师联合会着手对各级音乐教学进行质量的改进:该协会的工作重点是要产生一个连续、渐进而又统一的全国统用音乐教程,给中小学专门的音乐教师以更广泛的教育,并且建立瑞士中小学音乐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体制以外,在农村也建立了许多音乐学校,绝大多数学校免费提供器乐教学。最早的音乐院建于19世纪30年代,这些学校与国立音乐学校不同,虽然国家也给予补助,但绝大多数是私立机构,靠收取学生大量的学费维持。这些机构也为那些想要得到更广博教育的业余爱好者提供高等教学服务,还开设课程用来培训教师、专业音乐家和作曲家等。

【知识链接1-12】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瑞士人,著名教育家和作曲家。先在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后到巴黎师从L.德利布,又到维也纳师从J.J.富克斯及A.布鲁克纳学习音乐。1892年起任日内瓦音乐学院和声教授,此时,他致力于改革乐感训练,使其不再局限于仅是对节奏的解释,旨在将其运用到人体当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他独创了一套“律动体操”,所谓律动体操即是运用人体律动来表现音乐节奏。他首创的教学法于1905年在瑞士作曲家协会上予以通过,被称之为“优律动”,又称“节奏教育体系”。随后,他分别于1910年和1915年在德累斯顿及日内瓦组织建立了应用该教学体系的研究所,之后在欧洲和北美洲均设立分所。雅克-达尔克罗兹的节奏教育体系对欧美的音乐和舞蹈教育有着重大影响,为舞蹈动作之间的协调和音乐的节奏感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作为节奏教育体系的创始人,他所出版的著作都与其有着密切关系,如《优律动、艺术和教育》《节奏、音乐和教育》等。在他的理论影响及其研究所的培养下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舞蹈人才,包括后来成为现代舞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的埃内斯特·布洛赫、M.维格曼、H.霍尔姆、K.尤斯和R.圣丹尼斯等。作为一名作曲家,他为“优律动”创作了大量教学使用的钢琴曲和改编曲,此外还作有多部歌剧及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等。

纵观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音乐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本身,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社会经济、政治的兴衰对其发展也有一定的反作用。认识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继承和发扬中外音乐教育优良传统,对于发展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

2.简论西方音乐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

3.简述苏联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4.简述西方音乐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音乐名言

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目的就是将人获得的最高尚的情感传递给他人。

——【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法】让-雅克·卢梭 5BuEeYfdXRtWRnTkdu871ARu0XRu+q1Gq9IcYlj54NJeNlUJnlp4ncIkxaSlOZ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