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肖邦:家世

肖邦谢世百年之后,名气越来越大,人们这才想起要查查他祖上的情况。才知道,肖邦家族从祖辈起就生活在法德交界的洛林省马兰维尔村,这个地方和波兰还有过一种特殊的关联。这里,笔者根据波兰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版的几本肖邦评传和传记,把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1736年,波兰国王斯塔尼斯瓦夫·莱什钦斯基被迫退位。所幸,法王路易十五是他的女婿,赐予了他一块终身领地——洛林,按等级自然地称之为“洛林公国”。他在此经营了30年,直到去世。他把洛林首府南锡开发得十分繁荣,修建起了今天成为旅游胜地的著名建筑群,并在其中建立了一座重要的科学中心——斯塔尼斯瓦夫学院,在附近的吕内维尔还建起一所骑士学校,随国王一起来到洛林的许多波兰人都在此受到教育。在其属下的心中,他始终被誉为“我们的好国王斯塔尼斯瓦夫”。

而附近的马兰维尔村,以半圆形包围着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它归退位国王的高级侍从官吕汤特伯爵所有。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后,波兰贵族米哈乌·帕茨伯爵避难来到了法国,随之和法国路易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779年吕汤特伯爵去世后,遗产继承人决定将其出卖。一年后,帕茨伯爵听从路易十五的劝说将此村买下。

帕茨伯爵购得城堡和马兰维尔村的产业后,就交由波兰人杨·亚当·维德里赫夫妇经营管理。这时,作为乡村的代言人并随之与城堡有了某种工作关系的,是弗朗索瓦·肖邦,他就是后来的波兰大作曲家肖邦的祖父。肖邦祖父靠种葡萄为生,拥有一个酒窖,兼做车匠。在乡里无疑算是个能人。他育有两女一男。独子尼古拉10岁时,其聪明和敏锐令人瞩目,引起了维德里赫的注意。这个波兰人和小男孩结下了友谊,并决定要关心他的教育。弗朗索瓦·肖邦——孩子的父亲想必是把伯爵的全权代表的资格当成了一种荣誉来看待的,对他为儿子所做的事很是赞成,并心存感激。尼古拉在维德里赫的照料下在南锡接受了初等教育,学到了会计知识。显然,总管是要把他培养成为自己的工作人员。此外,小男孩自己还对音乐有了兴趣,又拉小提琴,又吹笛子。

几年后,由于在伯爵家受到的教育,男孩的思想眼界开阔了,与自己父母及家庭的距离也拉大了,再回农村种葡萄的生活前景已吸引不了他。这令他父母感到意外,引起了他们对儿子的不满,因此埋下了这个家族的独苗和财产继承人与其父母发生冲突的隐患。

1785年,帕茨伯爵决定出售马兰维尔,要把村庄和城堡出让给一个早先就与主人关系密切的法国人。这意味着维德里赫该回波兰了。在此情况下,尼古拉·肖邦考虑到维德里赫一家曾许诺可在波兰为他做出较好的安排,为了日后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就自己拿定主意要跟波兰总管远走他乡。此事想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和祝福是不现实的。1787年底,他随身带着小提琴、长笛和几本伏尔泰的书,毅然跟着维德里赫踏上了通往华沙的漫长而艰苦的路程。这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1789年)之前的两年。

到了波兰,在一段时间里,年轻的法国人受到维德里赫本人和家庭的直接关照,还和帕茨的产业事务保持着一定关系。其间,他给住在马兰维尔的父母多次写过真诚的书信,试图缓和与家庭的关系,但是没有得到回音。维德里赫也帮他与其父母进行接触,但都没有结果。不过,帕茨伯爵在洛林尚有未了结的事务要办,尼古拉觉得还有机会再与父母联系。

1790年秋,尼古拉又给家里写信,信中说:

我亲爱的父亲母亲,由于我不能肯定我的几封信是否寄到你们手里,我这里只写几句话,探问二老的健康情况,并对你们表示我的尊敬和依恋。我已两年多没有得到你们的任何消息,但是我的远离只是增加了我对你们的尊敬,因为我明白,这么长时间看不见你们和收不到你们的消息,我失掉了的幸福有多少。维德里赫夫人也给你们写过几封信,她把有关斯特拉斯堡的事务委托你们办理,你们没有回信。我应该告诉你们,马拉尔先生的工资已付,但不知他是否已从贷款人那里领走了。

因为帕茨伯爵先生的事务还未了结,他要求就马兰维尔的家产提出结算收据,所以我本打算去斯特拉斯堡,以维德里赫先生的名义了结上述事务。但因获悉法国由于所发生的革命,生活尚不平静,就推迟了行程。我想很快就会出发的,因为维德里赫先生和一个马上要去法国的银行家商定了。然而,我上路前还得请你们告诉我,警察是否检查得比先前更加仔细。有人说,凡18岁以上的男孩都应征入伍了。我们想了解这事,因为我虽然身处异国,却能对自己的前途有所安排;然而要抛开它而去当兵,就很可惜。维德里赫对我实在太好了,我因此推测将有一个顺当的前程。

亲爱的父母亲,我求你们尽早给我回音,以便我能安全地出发,能有幸看见你们和我所有心爱的亲人。亲爱的父母亲,我很荣幸能向你们致以至深的敬意。

你们最卑微和最听话的儿子

尼·肖邦
1790年9月15日于华沙

维德里赫夫妇向你们多多地问候,请转达他们对教区神甫的敬意。也请代我向他致意。全心全意地亲吻我的姐妹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

我把我的地址告诉你们。

地址:经德累斯顿发送至波兰华沙,肖邦先生。

尼古拉本打算为帕茨和维德里赫出的这趟“公差”最后未能成行。他非常担心会被拉去当兵,不能再回波兰。他已在波兰开了头,不想就这样离开。这种想法远远强过回法国的念头。何况,父母亲对他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后来,他父亲于1814年去世,之后,两个女儿平分了父亲的家产,就当没有这个兄弟一样,未给他留下任何东西。

和父母失去联系不久,他当上了一个法国人在华沙开办卷烟厂的会计。当时的波兰正经历着伟大的变革,力图恢复民族独立。受过博爱、平等、自由思想感染的年轻法国人更积极地投入到在波兰的生活中了。不幸的是,波兰改革失败,惹恼了列强。1793年波兰第二次被瓜分。俄国和普鲁士扩大了占领的土地,波兰领土缩小到了十几年前拥有的疆土的三分之一。

同年,尼古拉受雇的工厂停业,老板离开了。尼古拉一时也曾想过回法国,据说,都订好了驿站马车票,但因病未能启程。不过看来,即使在面临日益严重灾难的时刻,他内心也无多大离开波兰的愿望。总之,他不但留下来了,而且强烈地希望投身到在波兰继续发展的事件中去!

1794年,在塔代乌什·科希秋什柯的统领下,波兰爆发了民族起义,以反对横行于波兰的叶卡捷琳娜军队,保卫被废的“五三宪法”和国家主权。四年前还怕被征入伍而不敢回国的法国青年尼古拉,此刻在波兰大众奋起斗争的感染下,不顾身在异乡,毅然加入了杨·基林斯基领导的华沙国民近卫队,要和波兰人一起,为把外国军队赶出首都华沙而出力。服役几个月后,他晋升为上尉,据说还受了伤。起义军开始虽然打了胜仗,但后来越来越弱,敌不过沙俄军队和从西边攻过来的普鲁士军队。在抗击的最后几天,尼古拉·肖邦上尉随军在华沙东岸布拉加地区抵抗苏伏罗夫的军队。11月4日夜,他所在的部队接到撤回华沙西岸的命令,而把守卫的阵地交给了其他军队。这一调动救了他一命。第二天苏伏罗夫占领了布拉加,不仅砍杀了守卫的士兵,而且屠杀了许多市民。在那里,共牺牲了数千人。

波兰第三次被俄、普、奥瓜分是起义失败的必然后果。波兰国家随之灭亡,被从欧洲地图上抹去。华沙及其以西的土地并入普鲁士,占领者以“三国神圣同盟”的名义签订了瓜分文件,理由是“波兰人无力独立治理自己的国家”。

即使在此情况下,八年前把波兰选定为自己人生奋斗之地的年轻法国移民也没有想离开。多年后他可能说“这是天意”!两次离开波兰的打算都被疾病阻碍了,于是决定不违天意,再也没有尝试过要走。此刻他已长成男子汉,自然更加独立,更有主见。他决心更深入了解新的环境、生活和习惯,与之打成一片。他的波兰化的进程已不可逆转。在周围环境中,他根本未想到要强调自己不同的民族身份。何况,在波兰知识分子中,外国姓氏并不少见,所以这对他来说不是问题。

此外,他的规划并不意味着对自己原来祖国文化的漠不关心。相反,在那段“普鲁士统治下的”华沙的艰难岁月里,尼古拉在刻苦学习波兰语言的同时,系统地补充了自己有限的法国文学知识。这既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又是出于要成为知识分子的志向——他决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职业教师,以培养有教养的波兰家庭的孩子。他的法语知识和德语知识(在家乡洛林学得)成了他的王牌(波兰贵族庄园正寻找这样的教师呢)。与帕茨一家的亲近关系也为这个来自洛林农村的小伙子开辟了直接通向波兰贵族家庭及其沙龙的道路。尼古拉不隐瞒他是法国人,但对自己出身农家却只字不提。从此,他只说自己来自斯塔尼斯瓦夫的南锡。

19世纪90年代末,他在艾娃·翁晨斯卡村长的家里——她的庄园中——第一次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职位。艾娃是马切伊·翁晨斯基伯爵的遗孀,她的丈夫在科希秋什柯起义中牺牲。尼古拉是在战场上认识的马切伊。他到这个家庭为两男两女(4个孩子)做家教,长达6年。4个孩子中最小的叫玛丽亚(生于1789年),后来成了瓦莱夫斯基伯爵夫人,在拿破仑向俄国进发的途中,她成了其情妇,在波兰民间被称为“一夜皇后”。

1802年,尼古拉·肖邦的施教才华引起了翁晨斯卡女伯爵的女友、家住热拉佐瓦·沃拉的路德维卡·斯卡尔贝克伯爵夫人的兴趣。她想请他当自己5个孩子(主要是10岁的大儿子)的家庭教师。得到女村长的同意后,这位“抢手的”教师就搬到了新庄园,那是位于乌特拉塔河岸的一座安静的、二层的宅子,周围一圈都是茂密的杨柳树和野栗子树。路德维卡太太一个人管理着热拉佐瓦·沃拉,她丈夫斯卡尔贝克是个游手好闲、花天酒地的人,他为躲避债权人的逼债逃到国外去了,实际上是抛妻弃子。于是,妻子把丈夫告到法院,提出离婚申诉并获胜,最终摆脱了丈夫债务的纠缠。

所以,当尼古拉搬进热拉佐瓦·沃拉时,感觉那里是女人主宰的天地。除了女主人外,家务由身背债务的孤女克热扎诺夫斯卡掌管。唯一的男性主人代表就是伯爵夫人的大儿子、才10岁的弗雷德里克·斯卡尔贝克。教他学习法语就是尼古拉的主要任务。

肖邦的出生地热拉佐瓦·沃拉村

弗·斯卡尔贝克,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华沙公国史》的作者)和社会活动家。此外,他还是小说家、剧作家。在之后发表的《日记》中,他曾这样回忆自己当时的老师、后来的朋友:

“当时大部分法国家庭教师都是流亡者和半吊子神甫,他们给予波兰青年的教育并不符合本民族发展方向的需要。但是尼古拉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他既不言过其实地在乎共和派的自由原则,也没有法国流亡者装出来的假仁假义,更不是保皇派(那些人十分在乎皇权和神坛,并对其愚蠢地迷恋)。尼古拉是一个有道德和诚实的人,他致力于对波兰青年的教育,从不想将其培养成法国人,并不把那些法国的原则灌输给青年。通过长期居住在我国,通过与波兰家庭建立的友谊,更主要是通过与波兰女子结婚,他事实上已成为一位波兰人。晚年,他享受到了一种安慰——作为公共学校的一名有功的教师,他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尼古拉·肖邦在热拉佐瓦·沃拉村做家教期间,认识了尤斯丁娜·克热扎诺夫斯卡小姐。她是斯卡尔贝格夫妇的教女、出色的管家,于1782年生于库亚维亚地区的德乌盖村。她天生具备出色的管理才能,性格温柔善良,最终引起了年轻、单身的尼古拉的兴趣。他们每天在一张桌子上面对面地用餐。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往往是姑娘坐下弹钢琴,用那亲切的女高音歌唱,尼古拉则拿出自己的小提琴或者长笛,一起尝试着演绎当时流行于波兰的旋律。他们日久生情,自然地孕育出了爱情。4年后,即1806年6月2日,35岁的尼古拉和24岁的尤斯丁娜决定结婚,并得到了斯卡尔贝格夫人诚挚的祝福(抑或这桩婚事就是出于她的暗示)。婚后,女伯爵把自己庄园下房中的一半分给新婚夫妇作新房,那是栋平房。1807年4月6日,肖邦夫妇有了第一个女儿,取名路德维卡。这时,在灭亡的波兰国土上,产生了一个受法国保护的“华沙公国”。在拿破仑的“帮助”下,波兰人又在有限的领土范围内部分地实现了“波兰还没有灭亡”的愿望。1810年3月1日,肖邦夫妇生下了儿子,取名弗雷德里克,他就是后来成为大作曲家的肖邦!虽经多次战乱,热拉佐瓦·沃拉村里肖邦诞生的那栋房屋仍得以幸存保留,成为肖邦故居。凡是来波兰的外国人,尤其是音乐爱好者,都要造访这一胜地。

肖邦的父亲和母亲

“华沙公国”的建立对来自法国的尼古拉·肖邦大有好处。他很快就获得了在华沙实科中学担任法国文学教师一职,同时还在另一所军校兼职。于是,在儿子出生后不到10个月,尼古拉就辞去家教,离开了热拉佐瓦·沃拉村,举家搬到了华沙。这是尼古拉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之一,因为他从根本上提升和巩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由此,他全家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梁全炳 8Gq4JEUob3Piq3VpfI6ncdVEfb+EabpmyQfNx4X6T6TJ6WWY8CJEX9KqEID4yc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