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1年,并荣获次年美国历史学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此书破除了历史研究中城市与自然的传统二元对立,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即使在出版30年后,这本书仍然是一座城市研究者尚未逾越的高峰。(侯深)
这本书开启了城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作者提出的“星球城市化”预言,直到最近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现实。今天来阅读这本书比50年前其出版之时更有现实意义,作者对城市理论争辩、实证研究和对城市实践的指导正当其时。(李丽梅)
这本文集从头到尾贯穿了城市研究芝加哥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城市绝不只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存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城市包含着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通泛表现形式,尤其是由空间分布特性而决定的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套书由“作为文化熔炉的城市”“创意环境之城”“艺术与技术的联姻”“城市秩序的建立”“艺术、技术和机构的结合”五篇构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文化、创新和城市秩序”三个核心问题,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灾难的幽灵徘徊在城市历史的上空:地震、洪水、火灾、瘟疫……城市远比人们想象与希望的脆弱。历史学者纷纷走入城市的灾难文本与现场,形成关于城市的灾难叙事。这本书在探究旧金山各阶层、族群文化的同时,反思了人类在建构城市的过程中对自然的群体傲慢。(侯深)
这本书批判了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政策,论述了城市街道活力的真正奥秘,颠覆了人们理解城市的方式。今年适逢本书出版60周年,从中仍可找到解决当代城市问题的线索。(李丽梅)
这是一部精炼且信息量丰富的城市史研究导论。从城市空间与身份、城市治理、城市与环境、城市文化与现代性、跨国城市史等多个层面,这本书对城市史领域那些重要的、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做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强调了比较研究和跨学科方法对研究和理解城市空间的重要意义。
城市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构建而成的,而是通过每个个体的行为自下而上地组织形成的。作者介绍了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型和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与功能等话题,以“预测未来城市”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展现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