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2

面对冲突为什么这么难?高难度对话的常见误区

我们都知道敏感的话题,像是种族、政治、金钱、宗教等,本身就是易燃物质,遇上特定的情况,就容易引起冲突。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解释哪些条件和状况,会让高难度对话变得更棘手。

表达、闲聊、沟通傻傻分不清楚

有一段时间,图书销售的排行榜上,某一类型的主题特别受到关注,内容主要是告诉人们如何快速和别人建立关系、聊天、社交,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善于交际的新朋友。没错,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聊完天之后呢?一个人可以跟你聊得很愉快,不代表你们可以在一起好好工作、相处,甚或是相爱。一个很会攀谈的人,如果把这个能力扩大到所有互动情境,而没有具备其他深化议题的做法,很有可能让人觉得不可靠,或者不想好好面对问题,承担责任。

而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我也发现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表达”“沟通”和“闲聊”是三种不一样的能力,其中信息交流形态也大相径庭。

沟通≠表达,别再把我们弄混了!

特别是“沟通表达”这四个字,常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很会表达的人等于会沟通。但“表达”和“沟通”在信息的理解和传递上是有差异的。

表达,关键在于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并找到适当的文字传递出去。也就是说,只要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算是会表达。尤其在某些情况下,表达能力好的人特别容易出众,例如简报、演讲、授课等,比较接近公开讲话的场合。因为在这类情况下,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有限,信息大多只能被单方面地输出,很难做到双向交流,或有机会慢慢地澄清、核对。于是,当一个人可以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时,就很容易得到关注或肯定。

可是沟通不一样,除了把自己的信息传达清楚,同时,你也得有能力听懂别人说出来(以及没说出来)的意思,通常我们把这个能力称为“倾听”。也就是说,要把沟通做好,你得同时具备信息传递和理解的能力。

尤其是理解能力,它会影响对方和你互动的感受,是朝向正面还是负面?理解能力不足,或根本没有意愿理解对方,都会让沟通陷入僵局。如果对方不想继续和你对话,你的表达能力再好,也无法挽救沟通质量,甚至有可能加速关系的恶化,留给对方顽冥不化、不知变通的印象。也就是说,拥有表达能力只是让沟通顺利的必要条件,但有表达能力不等于沟通会好,还需要有倾听、理解和响应能力,才能实现良好沟通。

这也是为何你身边一定有许多专业工作者,特别是老师级别的朋友,你觉得他们很会表达,口才很好,可是你不一定喜欢跟他沟通、互动。你有可能找他们解决问题,但不一定会找他们谈心。

闲聊≠沟通,你不会想和一个穿着人字拖的人去爬山

而闲聊和沟通也是有差异的。我很喜欢以散步和登山为例,来比喻某些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本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异的行为。

不论是散步还是登山,都好像是只要你会走路,就能够做的活动。你可能一时兴起就到住处附近散散步,随意走走,想走多久就多久,想停止马上回家也没关系;装备上也不用太讲究,一双好走的鞋、一身宽松的衣服,就算是穿拖鞋,只要你觉得舒服,也没人会觉得不妥。

可是登山不一样,如果要认真做这件事,你就不可能太随兴地说要爬就爬,哪怕只是住处附近的小山,你还是要特别安排一个时间进行这项活动。而且在爬山的过程中,你不能在某一个地方逗留太久,你需要掌握时间,在预计的时间内登顶、下山,否则天一黑,危险性就会提高。也就是说,你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或者,穿着人字拖、汗衫就去爬山,除非你存心跟自己过不去,而且爬坡的过程需要耗费不少体力和意志力。

闲聊和沟通的关联,就像散步之于登山,表面上都是和人说话。然而,闲聊时,你可以不需要那么专注、有计划,你和朋友可以有一搭没一搭地乱聊,没有特定主题也没关系;或者想把所有时间用来讨论某一件好玩的事情,哪怕最后没有结论,突然有事得中断,大家也都能理解。而且因为是闲聊,彼此的包容性也比较高,不太强调对话技巧,偶尔说错一两句话,笑一笑也就过了。营造良好的气氛,是闲聊最主要的功能。

一旦眼前的谈话被定义为“沟通”,就表示这场对话是被赋予期待,希望达成某种意向的。或许是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是希望受委屈的情绪被理解,或许是希望被扭曲的信息能够被澄清,又或许是希望分享彼此对某些重要事物的看法等等,总而言之,希望能达到一个目的,不能只有感觉好。此时,时间的分配、谈话的节奏、信息的铺排、情绪的承接,都会很重要。就像登山一样,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变成一种习惯,从而不觉得吃力、疲惫。

这也是为何我先前提到,社交性的闲聊不等于沟通能力,一个可以跟你在住处附近散步的朋友,不一定有能力和你一起去爬山。可能他喜欢散步,但他做事没重点的习惯,可能会成为影响你们爬山速度的主要原因。而且他的肌肉没有你们强壮,也容易拖累大家。

挑战高难度对话前,检查你的装备和体能

最后,回到高难度对话,你一定很清楚这绝对需要双向沟通协调的能力,而非单向的“信息表达”。同时,在困难的程度上,你也不能仅凭平时聊天、社交的技巧去沟通,就像你不会穿拖鞋去爬山,你得为自己准备更完善的装备,才能够应对高难度对话。

高难度对话所面对的议题不同,需要的技巧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只是稍微敏感,例如小孩晚归;但有些可能非常棘手,例如发现公司有人泄露机密资料。就像不同的高山有不同的难度,你不能只拿爬玉山的体力和装备,预备攀登喜马拉雅山;又或者是,还没爬过台湾百岳,就胸有成竹地觉得自己一定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所以,你必须视情况做调整,慢慢培养自己处理高难度对话的能力。

害怕面对冲突的四大心理陷阱

如果你问一个人,是什么让他害怕开诚布公地谈话?担心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你会得到这类的回答:我怕被当成是事多的人、搞不好说出来更糟、我怕对方会生气、我猜她不会同意……在谈话之前,心中就出现好多小声音,让人焦躁不安。

然而,你再仔细分析这些不由自主跑出来的小念头,你会发现这里面有许多都是想象,这些想象阻碍了你进一步了解真相,以至于你只好一直用猜测代替真实的理解。就像在第一章提到的明哲和筱莹,假使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推论转移在对方身上:明哲假定筱莹一定不希望他外派,他只能在放弃升迁和感情中选一个;而筱莹假定明哲就是不想结婚、步入家庭生活——他们就没有机会听见不同的故事,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一起找到更多可能性。

很多时候,冲突之所以无解,是因为双方都只有想象,没有真相。一句“我以为”让遗憾不断地上演。

接下来我整理出了四种一般人在高难度对话中最常出现的心理陷阱,这些陷阱使你无法在适合的时机说出该说的话,做到基本的自我保护,或进一步预防危险。

陷阱1 情感投入

当你太喜欢或讨厌某个人、事、物时,通常很难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疑问。你容易选择性地看或听,并合理化对方一切不合常理的行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曾经有一个女博士声称她爱上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情报头子,并且已经汇了好几百万台币给这位“从未谋面”的网友,身边的友人警告她小心被诈骗,但她依旧深信不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还信誓旦旦地拿出彼此相爱的“证据”,厚厚一叠都是她精心收集的资料。可是,稍有一点儿恋爱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那些所谓的“证据”,不过是花心男子撩妹的手法,并且很低级。

此外,对于宗教的崇拜,也使很多人失去了合理的判断能力,甚至让自己或家人遭受危险。历史上已经出现多次大规模的集体自杀事件,都是和宗教狂热有关,当事人并非不知道某些做法不合逻辑,只是他们被崇拜蒙蔽了双眼,无法提出异议。

陷阱2 需求

另一个害怕冲突的心理状态是:无法替代的需求。当你毫无退路必须接受某项条件时,你也会失去面对冲突的勇气。

曾经有个朋友有收藏古董的嗜好,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件唐朝文物,非常稀有,他想出价购回。朋友知道我的专长,就来问我:“怎么样才能便宜入手?”我问他:“你有多想要?”朋友毫不迟疑地说:“一定要买到,不然我就失去生活的乐趣了。”

我摇摇头说:“没的谈了,你带足够的钱去就对了!”

这种非要不可的心态,往往会把人逼入绝境,因为你完全没有调整的空间,也不可能尝试不同的做法。不只是对喜欢的事物如此,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人身上。当你认定非谁不可,例如男女朋友、合作厂商,你们的关系就无法平等,你会因为想要挽留,而一再退让。希望“委曲”能够“求全”,但时间一拉长,到头来只有委屈,却求不到任何圆满。

所以在谈判上,要非常重视时间因素,时间可以被当成筹码,逼对方作出决定。假使对方有一批货正在赶工,刚好就缺你的进口原料,而且这材料只有你有。此时,议价权就在你手上,几乎是完全由你说了算。追根究底,这些都是需求失衡导致对话无法公平进行。

陷阱3 恐惧

尽管我们一再提醒大家,在冲突中有分歧的是立场,而不是人,但只要是分歧,就意味着彼此之间有距离,总得要有一个人愿意冒险,情况才可能松动。此时,面对未知的焦虑,一个人往往会裹足不前,宁可否认问题的存在,也不愿意好好看清楚真实的情况。

有些人是害怕失去既得的权利,有些人是害怕失去面子,但更多人之所以无法不卑不亢地面对冲突,是因为害怕被讨厌,不希望被认为是一个事多的人。但忽略自己不舒服的情绪,不代表会被认同。

在出版业耕耘近十年的子晴,为了在职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在好友的引荐下,跳槽到金融业。但很快子晴发现,自己对于需要大量与人交往的业务工作非常不适应,上班变成一种折磨。

她几次鼓起勇气跟主管表明去意,主管总安抚她:“子晴,这一批新人中,我们最看好的就是你,很多资深同事也私下夸奖你。你只要熬过适应期,就没问题了!”

为了不辜负主管的期待,子晴说服自己再试一试。只是,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主管也觉得她没有全力以赴,经常找子晴交谈,双方关系越来越僵,原本的好感也转而变成失望,到最后双方都忍无可忍,不欢而散。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子晴发现这次的离职之所以无法圆满,原因在于她太害怕别人对她失望,她不知道怎么对待别人对她的评价,以至于她无法拒绝主管的挽留。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故事。有个小朋友去马戏团看表演,看到大象被细细的铁链拴着,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大象力气这么大,却无法挣脱细细的铁链?爸爸告诉小朋友,大象从小时候就被铁链拴着,当时它还小,没有力气挣脱,现在长大了,它习惯了这条铁链,就以为自己没力气挣脱这条铁链。

在高难度对话中,恐惧就像这条细细的铁链,瓦解了我们面对冲突的能力。恐惧,使我们逃避真相,问题也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就像子晴的害怕,让她宁可忍受不舒服,也不愿意向主管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她不想辜负任何人,却也没让任何人满意。

陷阱4 自我防卫

最后一个让人无法理性面对冲突的心理因素是自我防卫。完全无法接受任何不同的观点,一旦发现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就急着反驳,或直接采取攻击。在本书第二部分“闻”的声音语气与口语表述所泄露的秘密一节中,我们会提到当一个人有不恰当的怒气,通常就是他的防卫反应,他希望通过愤怒制止你的探问或深究。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带着满腹的委屈或疑问,悻悻地离开。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个案,他非常需要身旁的人赞赏他,不容许一丝批评。有一次,他找我讨论带领员工的困难,不理解员工为何会在一些小地方上计较。我邀请他试着拓展生活的经验,体验不同阶层生活的感受,也许是到医院当义工,或是参加一些救援社团。他一听到我的建议,马上认为我是拐个弯儿说他不知人间疾苦,并生我的气。

当时,我知道这是典型的防卫反应,我没有急着澄清自己的意图,而是保持情绪平稳,让他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没有被威胁的疑虑后,我又把刚刚说过的话再说一次,接着问:“你觉得我是邀请?还是要求?”

他忽然发现自己反应过度,把我当成是过去那些逼着他干这干那的权威者。觉察到这一点后,他纠正了对我的态度,接受了我的建议,不再急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衣柜里真的有怪兽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体验,加上先天性格特质的差异,这使得你和我在面对冲突情境时,内在产生的化学反应必定有所不同。在严格教养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对于说出自己的立场有很大的恐惧,特别是面对权威者,会因为想要获得认同,无法清楚表达自己;而自我意识较强烈的孩子,则容易为反对而反对,让愤怒的情绪走在前头,筑了一道高高的围墙,拒人于千里之外。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明明需要通过高难度对话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却迟迟不肯行动时,很有可能正是这些心理因素阻碍了你问该问的信息、做该做的事情。花一点儿时间,探索自己的担心、恐惧、需要、喜爱或自我认定,你会发现那个从小让你害怕的衣柜里头并没有藏着可怕的怪兽,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想象,勇敢地打开它,你才能和现实接触。 Uwj1Dwm3Y1fs9wKEvkA27GEqObIJzKd4+VjcalkRzMa8M1LK7EXXlg6fqpI951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