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游可居

文人画家在创作或欣赏山水画时,出于畅神与卧游的情感和精神需要,注重在画面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可观、可望、可居、可游”说,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象地展现在画面上。“四可”说中的“可居”与“可游”,既是中国古人有关“理想风水”的观念,又是他们赋予山水画的功能及评价标准。

山水画之可游,前提在于画中的山水充满了变化和悠远之趣,无论是水路还是山路,都能走得进去、登得上去,沿途有江村可茗茶沽酒,有幽谷可听松风流泉,有古寺可闻远钟,有峰顶楼头可登临远眺。此外,一路上还有渔舟、亭榭、山桥、飞瀑等,巧藏妙露,让人盘桓不已。这样的山水在现实中并不常见,有赖于画家巧剪妙裁,将游历途中所获的山水片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集众多富春美景于一图,后世学者曾携图沿江追溯,然而终难按图索骥,只能大体感受到所画的区域。黄宾虹画《蜀中纪游》,尽管沿途曾留下许多速写稿,但这一题材的作品主要还是写蜀中山水印象,而非在于表现特定的山川样貌。由于画家采用边走边看的线性观察方式,又由于对画面要求可游而又可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的形成以及手卷形式的流行。

写山水之变,仅考虑地理状貌的差别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以及不同环境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又说: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游山水而意犹未尽,盘桓不忍离去,则可以结庐而居。一些情趣高雅的文人画家,也是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师,他们善于将古人的哲学思想、风水学说以及个人的志趣爱好,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所谓“主人无俗志,筑圃见文心”。这样的雅好,在画面中更可以得到自由发挥。画在山水中的房屋,在选址、朝向和结构上都要尽可能与山、水、林、泉相顾盼,使之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画家如沈周、唐寅、仇英等,喜欢依据山势来画院墙、回廊、雅轩、屋舍等,追求山居生活的丰富性和自然之趣,这与吴中一带生活富庶,且热衷于园林建筑有关。有些画家如倪瓒、八大山人、石涛等,往往只画茅屋数间,与竹石松泉相伴,简朴的隐居生活更加体现出志在林泉的高蹈情怀。 92+WcHhPg94G+iy8WcEEMSxSJPhOl9aGhLFBaCzevgPyzLEo7CDFLrOunAhs2N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