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中部隆起、四周下垂的半球形,这就是天穹。太阳、月亮以及所有的行星,似乎都是在天穹上运行的。半球形的天穹的最高点,就是天顶。无论观测者处在何地,任何一个观测者都好像处在半球形天穹的球心,又是圆而平的地面的中心,天顶始终位于他的头顶上。这就是天和地给予人的直觉印象。南北朝时的鲜卑族歌手斛律金所歌唱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印象。在汉画像中,许多太阳与月亮是画在象征天穹的天庭,有些则刻画星相图。
在中国古代天地的形态往往被概括为“天圆地方”。表现在符号和图像上,便往往用圆和方作为宇宙模式的象征。汉代典型的墓穴往往做成上圆下方的形状,复杂一些的大型墓室的主室往往造成拱形的穹隆顶,便是“天圆地方”宇宙论的象征表现。
天文考古学已经证明,墓穴再现“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1987年6月在河南省濮阳市的西水坡发现了45号墓,墓作盖天图式,墓主骨架两侧发现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在脚部发现两根人的胫骨。经研究,“这种奇特的墓穴形制,正是古老的盖天宇宙学说的完整体现”。苍龙、白虎象征天象,同时龙虎又有沟通天地的功能。可见汉画像中的龙虎图案以及升天的观念,是有极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发现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遗坛,其祭天的坛作圆形三环,祭地的坛作方形两环,也是古代宇宙观的形象体现。原始思维认为,事物形状的相似,就是可以产生交感巫术效应的前提。另外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洛书玉版也是天圆地方的象征。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中的大量的玉琮,作外方内圆,被看作一种宇宙的象征,是沟通天地的一种礼器。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漆箱星象图,被看作古人宇宙观的形象表现。
战国末期和两汉时代,在宇宙论和天地观方面,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公元180年前后,蔡邕在上呈皇帝的书中,总结了当时形成的三家学说。言天体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验天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周髀学派以后被称作“盖天学派”。盖天说是最古老的一种宇宙学说。《周髀算经》记载周公和商高的对话,商高提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关于“天圆”的看法,根源于人对天穹的直观感受,对这种感受的表达只能通过比喻或象征。所以有人用蛋壳、覆碗、盖笠或者车盖来加以比喻。关于“地方”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有人把地方看成地是方形的,并用棋局、像切的豆腐块那样来形容大地。《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载单居离问曾参:“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真有这回事吗?”曾参说:“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圆的天就掩盖不了地的四角了。”曾子又说:“我曾听孔老夫子说过,‘天道是圆的,地道是方的’。”“天圆地方”这里转化为一种人文意义的象征表现。实际上,关于盖天的种种隐喻的说法,都是天的象征符号。天的形状是不好表达的,只好用语言的符号来传达,隐喻的结果总是发生错位,在喻体和被喻体之间,有时有某些相同,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意义有时却是“延异”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以“论天三家”影响最大。盖天说出现最早,在汉以前占统治地位,在神话传说、文艺作品、汉画像中有相当多的表现。浑天说出现于汉代,其萌芽也可以追溯到先秦,它的天地模式与现在球面天文学相类似,它是基于人的直觉观察而建立的一套象征模式,这一套象征模式能被实验证明,并能预告日食、制订历法。但浑天说也是建立在人为建构的虚拟体系上的,只是人实践经验的知识建构。中国早期天文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当天盖与地舆分离后,天地之间的联系则靠巫觋类的人物来完成。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发掘的图像说明,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人是怎样把自己的墓穴做成宇宙象征主义图式的。在《国语·楚语下》和《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有群巫通天的事。人死后的世界,是人生前宇宙的模拟,人的灵魂借灵物而升天,生前人靠通天权的独享而获得政治地位,死后也要居住在宇宙的中央。
上古时代的天有两重意义,一是指有人格的上帝,一是指与地相对的天空。那时的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的行为应该向天学习,出于“敬顺昊天”“法天则地”的观念,中国自商周以来即有“制器尚象”的传统。所谓“制器尚象”,就是依照天地的形象来制造各种器具或建筑物,体现了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文化观念。如古代礼制中的“明堂”,即是宇宙象征型的。明堂是“享上帝,礼鬼神”“顺四时,行月令,祀先王,祭五帝”的神圣空间,它的形状是“上圆下方”的,它是仿照宇宙的样子设计的,是那种神圣空间的典型代表。
我们对汉代墓室的形制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汉代的那些因夯筑而得以残留的封冢遗址以及更晚的穹隆顶墓室结构都是天圆地方观念的直观反映。汉代墓室建筑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但进行分类归纳,汉墓室及其画像则是汉代人生死观和宇宙观的体现。像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宗教艺术和祭祀艺术一样,汉画像石是一种因循性和传承性非常强的艺术,在其存在和发展的几百年间,尽管其题材内容在种类和数量上始终不断增加,但从其本质意义和其所表现的宇宙范围来看,可以说从始至终较少变化。这是因为汉画像石并不是一种自由创造的艺术,它是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礼制和宇宙观念刻在石结构墓室、石棺、祠堂和墓阙上的。
这种象征不仅表现在丧葬习俗中,而且还表现在其他事物中。如《周礼》还记载了圭形方以象地,璧形圆以象天。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正是这样一个底方盖圆的样子。汉画像石中众多的车马出行图,也可见车的底方上圆的形状。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六壬占盘”和“太一九宫占盘”都是由上下两块构成,上层的盘是圆形的,可以转动,分别标有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和九宫;下层的盘都是正方形的,标有二十四方位。这正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汉画像图像中的一些抽象的图案,如“十字穿环”“莲花纹”“柿蒂纹”等都是宇宙象征主义的符号表现。其他的如系璧图、墓室穹隆上的顶心石等,大都作内圆外方形,也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符号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