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市场制度发展都存在基本命题,金融市场亦不例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识性的认知,正义与法学联系紧密,但在金融法学视域中却鲜被深入探究。原因或在于,金融市场往往渗透货币逐利的铜臭色彩,充斥“尔虞我诈”的取巧操作,各种投融资乱象和复杂的产品交易链条,使金融市场被视为敛财的“丛林社会”,似乎缺乏正义的基本观感。而且,现有的理论研究多是“务实”的分析路径,呈现出技术化、碎片化的特点,甚有过度强调功能主义的倾向,法理价值适用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诚然,围绕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的“接地气”的问题研究迫切且紧需,但不能忽视,金融体系长远健康发展更需“仰望星空”的理论指引。在此背景下,提出金融正义论,便是一种对根本价值的纠偏回归,其为陷于金融技巧漩涡的市场主体提供了摆脱困境和回归正轨的抓手。当然,这种根基性探索过程注定与痛苦、困难、孤独相伴,但内含的意义不容小觑。一方面,正义论视角为金融市场有序扩张提供底线约束,金融绝非富人专属的游戏,而是与每个个体休戚相关,与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相连,我们需要而且应该借助金融发展形塑更好的社会;另一方面,正义论的结构化阐释有助于弥合金融法学研究裂痕,打通内部复杂的专业隔阂,其犹如流动的隐形之线,将各金融节点串联,为金融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提供价值准则。
金融正义并非孤立的概念,其生命力深刻地嵌入既有金融理论以及传统金融安全、金融效率的价值互动之中。近几年金融公平理念的引入,便是金融正义的一大注解,这种三足鼎立的原则架构使金融法学价值论证更为周密。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公平本身便是金融正义的集中体现,但金融正义之解读不能偏囿于金融公平的单一面向,应有深层次的认知和多元的适用维度。作为穿透性的底层价值,正义始终涵摄金融发展的终极命题,若将金融发展比作一条赛道,安全、效率和公平价值讲求过程性的先后竞逐,正义则是终点性的存在。从这种抽象意义看,金融正义论提出意义重大,仅正义二字,便足以震慑人心。但不能否认,千百年来正义见解难有绝对答案,金融正义内涵更鲜有定解,这与金融市场复杂性、虚拟性不无关联。金融市场乃人为设计的产物,不同于实物商品的生产,虚拟经济涉及各种主体、产品、信息的要素流动,股票、债券、基金、期货、衍生品、结构性产品等令人眼花缭乱,无论监管者、实务界或专业学者,均难敢自称熟稔其中规律,因此,差异性的本质使其正义内涵提炼难度较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内涵提炼之难不能成为正义缺失的借口,正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其内容可被系统化解释。从基础的主体视角出发,正义可有三重维度的规范解读:首先,正义体现于监管者的能力提升,这是“大棒式”正义保障,监管是金融市场失灵的“稻草”,应强化监管对市场困境的适时干预;其次,正义体现于投资者的赋能,此为“胡萝卜式”正义促进,这种正义着眼于从主体能力视角减少信息不对称发生,增进市场的博弈公平;再者,正义体现于中介的规范运作,这是“放大镜”般的正义补强,金融市场发展离不开中介的连结,作为市场看门人,中介应减少利益冲突的发生,为市场运作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参考。更重要的是,正义需要被执行,正义的理念和制度若缺乏可惩罚性,其无异于“纸老虎”,难以真正发挥功用。金融市场正义执行具有特殊性,不仅体现于个体的经济机会或利损变化,还彰显于金融秩序稳定的群体利益,尤其在当前金融市场复杂情势下,金融市场犹如一台复杂的运转机器,一旦失灵,将不仅波及自身,更影响整个社会运作。金融市场的行为不仅影响资源分配,还影响着社会中的机会分配和权力分配。从整体主义视角审视,金融市场正义修复成本巨大,仅靠私人契约或市场调整难以恢复和维持,须有防患于未然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本书是聚焦金融正义论的难得佳作,采用三编的结构布局,从规范基础、法律结构到机构实践,逐步递进阐释,其突出优点包括:其一,充分融合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分析范式,凝聚英、美、加、德、澳、荷等多国学者的最新见解,为金融正义阐释提供了创新的多元思路。其二,十余名专家学者观点并非零散堆砌,而是遵循了金融正义和制度规范的主线循序渐进,从市场的解释、合法性基础的人权,到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目标、金融制裁的罪罚,从中介信息机构,到市场核心投资者,从外部监管主体中央银行,到内部自治组织公司管理层,该书以结构性的编排实现了对正义论题近乎全景式的勾勒。其三,该书内容新旧结合,既有传统历史问题的审视,也有次贷危机后的风险关注,这为金融法学进一步的论证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其四,更为可贵的是,该书没有循规蹈矩的意见铺陈,而是处处体现着思辨和新知,其重新解构了金融市场,挑战传统观念,这无疑将在金融学和金融法学的研究中激起一股重新理解金融制度的浪潮。其五,该书内容既有正义的宏观解释和理论提炼(如第一章),又有正义的细节论证和举例,剖析全面、严谨、扎实。而且,部分内容角度新颖,例如,从女权主义和民主视角下审视金融市场中的性别正义(第十二章)。
交流是知识和思想进步的重要方式,我国自有本土的特色存在,但现代金融法治的思想和制度,西方仍占相对优势,对其审视并借鉴是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该书原著再好,也需要被发现和推介。在当前翻译日渐碎片化、小众化潮流中,袁康的一大贡献,便是为大家挑选出了一部佳作,一部整体意义、功能主义和价值思维兼具的著作。当然,在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准翻译。翻译难度并不低于原著,翻译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保证法学语境下信、雅、达的表述,且要挑战冲击既有的思维观念,在保持学术中立性色彩的基础上,将原版著作原汁原味,甚至还要以中文理解范式表述,着实不易。翻译过程不是简单复述,其中亦有创造性的合理加工,尤其需指出的是,袁康没有生硬翻译原文之标题,而是点睛式地优化为《金融正义论:金融市场与社会公平》,凸显金融正义论概念,使全书主线进一步明晰,此主题性提炼有助于领域法学之发展,从这点看,这种翻译也是值得鼓励和点赞的。随着中国双向对外开放的深度发展,翻译佳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年轻学者要进一步地发挥语言优势,引进翻译域外优秀著作,同时将本土特色的中国法律制度和特色理论创新,通过外译方式向境外传播,以此,加强学术对话,增强知识和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砥砺并进。
袁康自硕士起便在我指导下研究学习。作为年轻学者,袁康从入学起即关注并深挖金融公平的论题,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成果,这种理论创新和学术胆识值得肯定;同时,袁康还具有跟进时代发展的敏锐度,近年来其深耕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和算法治理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果。这种兼具理论提炼和技术运用的分析范式,使其学术研究有一种活力和冷静并存的特点,既有向下接地气的研究能力,也有抬头仰望星空的学术情怀。
本书是袁康的译著“处女秀”,倾注了其不少心血。在本书付梓之际,作为译者的导师,我十分欣慰,也希望他能继续锐意前行,在日后能继续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以一种更加思辨的方式踏踏实实地为金融法学研究和金融法治发展贡献力量!
冯果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