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增订本自序

一部相当专业的史学专著,能够在初版以后八年增订再版,对作者来说,无疑是最为欣悦的。这本《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初版于2001年,当时只印了一千五百册,仅过一年即告售罄,以至于同行向我索书也无以为报。现在,蒙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厚意,让我增订再版,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

这本小书的问世并不顺遂,我在初版后记中已有所交代,但言犹未尽。此书的初稿是我的硕士论文,1988年已基本定稿,但当时学术专著出版普遍都在喊难,我不久也因忙于《宋代文化史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便将其收入箧笥,束之高阁。数年以后,看到史学界陆续有关于御史与谏官的论文问世,这才觉得有公布自己成果的必要,于是,1993年起陆续发表了系列论文。不过,单篇论文总令人有难窥全豹的遗憾。但生性不善于自我推销,最后还是在王家范先生建议下,申报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金,才最终获得资助出版的。我在申报资助的电子文稿结尾打上“1988年6月初稿,2000年3月改定”,也隐含着对延宕十二年未能出书的感慨。但周折并未到此为止。

记得当时转来的评审意见只有一条,即建议就分权制衡的演进历史,对中国与西方的是非得失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迄今为止,我仍不知道究竟是哪位评审专家提出这一建议的,但却由衷认为:这才是具有真见卓识的专家之言。然而,我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代历史的,对西方历史的了解,也就是大学通史里的那些常识,现在要作中西比较,面对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于是,我找来了西方政治学说史的汉译名著,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到美国建国时期的《联邦党人文集》;为了考察近代中国分权制衡的历史轨辙,也研究了孙中山在《三民主义》里设计的“五权宪法”。经过深入的思考与艰难的写作(主要难在维度的把握上),我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而我对分权制衡的历史思考,自觉在视野上更为开阔,在结论上愈见深刻。但是,当我把定稿交给出版社时,不知何故,责任编辑却告知我,必须删去中西比较的那一部分才能出版。尽管我再三说明,这样的修改是评审专家的意见,也依旧无济于事,只得遵命删除补充的内容,以确保能顺利地出版。但这样一来,家范先生大序中关于西方权力制衡的大段议论,就成为了失去呼应的独白。

至于删去的部分,我倒反而生出敝帚自珍之感,就在这本小书初版的岁末,将其刊发在加拿大《文化中国》12月号上;次年,又以《对中国历史上分权制衡的思考》为题,在国内《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再次发表,还将其收入我校中国古代史专业同年出版的论文集《学思集》中。这次增订,除了对初版中个别史料的讹脱与文字的误植做了必要的修正,主要就是将这篇论文全文收入,恢复我对这一专题的全部思考。由于作为独立发表的论文,必须考虑到论述的相对完整性,因而少数论述与正文略有重出。而现在这样处理,只是为了严格保持初版的原貌,符合文本存真的历史要求。

小书问世以后,听到过一些同行的评论,值得一提的是胡宝华先生。实际上,他并不完全同意我的研究结论。他在2005年出版的《唐代监察制度研究》里,主张“更应该关注古代士人通过这一制度,在批判与限制、改造与削弱君主专制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因而批评我过于“聚焦在专制君主对其制度的践踏与破坏方面”。但是他依然认为:《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在史料与内容上都明显地充实了许多,作者的研究方法与角度也很有新意,给谏官制度研究领域吹进了一缕新风”。他的大著出版之时,我与他素昧平生,在一年以后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们才有初次晤面交流的机会。我对他说,对中国古代的台谏制度,我们并没有根本的分歧,实际上,我们各自都已经充分注意到对方强调的那一侧面,不过,我们各自关注的落脚点却有所不同。他说我的小书有新意,自然是抬爱之言。但我在研究中,除了制度史研究必须做到的制度复原以外,确实尤其注重对台谏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动态考察。在中国这样的人治国家里,制度的程序规定与实际运作之间,其差异往往不能以道里计,只有更加重视制度运作的动态过程,才能使研究多所创获。仅仅进行制度复原,那种制度史研究即便再详细,严格说来,都属于中途而废的半成品。

我在初版后记里曾说:“我之所以选择宋代台谏制度这一专深的古代史问题作为课题,除了专业研究方向外,主要还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相关问题的兴趣和关注。”史学是否应该回避现实问题,放弃终极关怀?去年年初,我在读史随笔《古今多少事》的自序中指出:

史学研究与现实关怀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颇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君子与女子小人之间的关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史家应该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不与现实生活牵强附会,把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由此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才能为现实的关怀提供一种历史的资源。我在《宋代台谏制度研究》里,就是这样去把握两者关系的。这种现实关怀并未引起同行特别的关注,反而让我有理由认为:这种维度把握恰到好处。

是否如此,我诚恳希望继续能以这册增订本接受同行专家与普通读者的严格评判。

最后,对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社长王为松先生、总编金良年先生与责任编辑完颜绍元先生谨致谢忱,是他们玉成了这一增订版的面世。

作者于2009年1月 7zD4fqqmxFU72rutlOIqT7GDsyAYcnnc1xi/pchG7zl6RjatkcoV2IP+naTA1W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