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为后世文士树立了人生和文学的典范。他忠贞爱国,但狷狭不容于众;他保持高洁独立的节操,积极进取,但又彷徨疑虑,失意时则忧愤怨望。在现实与理想、国家和自我、入世与归隐的多重矛盾交织中,最终选择了自沉。“屈平词赋悬日月”(李白《江上吟》),在儒家政教文学系统外,屈原“发愤以抒情”精神为后世失意文人开辟了一条抨击邪恶、抒泄忧愤、彰显个性精神和生命意识的通道。然而这个精神传统又不断地受到正统文论观念的压抑和排斥,孟郊就曾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旅次湘沅有怀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