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翻领上的别针

我到蒲甘的时候下起了小雨,天空乌云沉沉。我老远就看到此地有名的佛塔。晨雾中它们隐约浮现,硕大、遥远而神秘,就像幻梦的模糊记忆。江轮把我放到一处破败村落,距我的目的地尚有几英里,我在细雨中等候,仆人找到一辆牛车载我上路。那是一辆没弹簧的结实木轮车,盖了一层椰棕席子。车内又热又闷,但是雨势渐成倾盆,我庆幸这里可以栖身。我躺下来,累了就盘腿而坐。牛走得小心,慢如蜗牛,它们费力穿过先前车辆留下的车辙,把我摇来晃去。牛车不时驶过一块大石头,令我猛地一颠。到得圆屋,我觉得自己仿佛挨了一顿揍。

圆屋位于岸边,很是近水,周围全是大树:罗望子、菩提树和野醋栗。一截木梯通往用作客厅的宽敞阳台,后面几间卧房,都带浴室。我发现其中一间住了另一位游客。我刚检查完住处,正与司膳的马德拉斯人说话,清点房内的什么腌菜、罐头和酒,这时出现一位身穿胶雨衣头戴遮阳帽身上还在滴水的小个男人。他脱下湿淋淋的衣帽,过了一会儿,我们坐下来吃该国所谓的早午餐。他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任职于加尔各答一家出口商行,正在缅甸度假观光。他矮个,黑发蓬乱,大脸,鹰钩鼻突出,戴一副金框眼镜,肥胖身躯紧绷绷穿了一件斯丁格衬衫。他显然是位活跃的观光客,因为下雨也没能阻止他一早出门。他告诉我说看了不下七座佛塔。我们吃饭的时候雨停了,随即阳光明丽。饭一吃完,他又出发了。我不晓得蒲甘有多少佛塔,当你站在高处,目力所及四周都是。它们近乎墓地的墓碑那样密密麻麻。大小不等,状况各异。鉴于周围环境,佛塔的密实、尺寸与华丽更为惊人,因为唯有它们留存,显示此地曾有一座人口稠密的繁荣大城。而现在只是一处落伍村落,有大树成行、宽阔而邋遢的公路,一个令人愉快的小地方,席编的整洁房舍住着漆工;因为这是今日蒲甘适度兴旺的产业,昔日风光它已忘却。

但是,所有这些佛塔,只有一座阿兰塔还有香火。这里有四尊镀金大佛,背靠一堵镀金墙壁,立在一所巍峨的金殿内。你穿过一条镀金拱道,一尊一尊看着它们。微明之中,它们莫测高深。其中一尊佛像前,一位黄衣托钵僧尖声诵着你听不明白的经文。别的佛塔却是荒芜了。路上的裂缝间杂草丛生,幼树扎根于缝隙。这些佛塔是鸟儿的庇护所。鹰在塔顶盘旋,绿色小鹦鹉在檐上啁啾。它们如同巨大的奇异之花变为石头。其中一座,设计者以莲花为范,就像史密斯广场圣约翰教堂的建筑师采用安妮女王风格的脚凳,有一种巴洛克式的铺张,让西班牙的耶稣会教堂显得素朴而传统。它很乖谬,所以让你含笑而视,但其繁盛又有魅力。它太虚幻,拙劣而奇异,设计者的狂想令你惊愕。它看似印度神话中某位任性的神明用无数只手一夜之间织成的布料。塔内的佛像坐而冥想。巨像上的金叶早已剥蚀,塑像化为尘土。守门的怪狮在基座上腐朽。

此地奇异而忧郁。但我的好奇心因为寻访五六座佛塔而满足,我不愿因为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精壮与自己的怠惰而蒙羞。他把佛塔分门别类,按其特征做了笔记。他自有理论,在他心中,它们各有标签,用来证明某一理论或了结某一论争。他认为没有什么地方荒废得不值得热心端详;为了研究砖瓦构造,他像山羊爬上断垣残壁。而我宁愿闲坐圆屋阳台观赏眼前景色。正午时分,太阳把地上的一切色彩烤焦,从前人来人往的闹热之地,疯长的树木与低矮灌木一片苍白;但是一日将尽,仿佛磨炼性格的某一情感暂被世事淹没,各种色彩悄然回转,林木再度一片葱郁。日落彼岸,西天一片红云倒映于静静的伊洛瓦底江,波澜不兴。恍若止水。远处有孤舟渔夫劳作。那边稍远一点,最美的一尊佛塔尽收眼底。落日之中,它呈米色与灰黄,柔和如博物馆的古旧绸衣。它有一种悦目的匀称,每一角的小塔彼此呼应,华丽窗户与下方的华丽门扉相互唱和。这些装饰有种大胆的狂暴,仿佛它在致力攀登精神的奇妙巅峰,而在生命与灵魂参与的拼死争斗中,它不能有缄默与品位之想。但是,它彼时又有一种恢宏,它立于其中的孤独有威严之势。它似乎以一副过于重大的担子压在大地身上。细细想来,它矗立这么多个世纪,漠然俯瞰着伊洛瓦底江的明媚弯流,真是令人慨然。鸟在树间鸣叫;蟋蟀唧唧;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某处,一位少年用简陋的笛子吹着忧伤的曲调;院子里,土著叽叽喳喳大声聊天。东方并不静默。

就在这时,捷克斯洛伐克人回到圆屋。他又热又累,满身尘土,但很开心,因为他什么也没遗漏。他是一座知识宝库。夜渐渐包围那尊佛塔,它现在看去很单薄,像用木板与石膏筑成,所以,要是在巴黎博览会的殖民地风物馆见到它,你不会感到意外。在那美妙的乡村景色中,它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复杂建筑。捷克斯洛伐克人告诉我它建于何时及哪位国王治下,然后,他讲起蒲甘历史。他记性好,事实梳理精确,讲得很流利,就像一位讲师讲着重复多次的课程。但我无意了解他的所述。哪些国王在位、他们打了哪些战役、征服了哪些土地关我何事?我只满足于见到他们出现在寺庙墙上的长列浮雕之中,姿态庄严,坐在宝座上,接受属国使臣的进贡,或是出现在长矛纷然、兵车疾驰的两军混战之际。我问捷克斯洛伐克人,他得来的那些知识准备用于何处。

“做什么?啥也不做。”他答道,“我喜欢真相。我想了解事件。每当我去什么地方,我都要阅读关于该地的一切。我研究它的历史,动植物,民风习俗,我让自己对该地的文学艺术了如指掌。我去过的每一个国家,我都可以写本权威之作。我是一座知识宝库。”

“我也这么想。但是对你没意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为知识而知识,就像一截楼梯通向一堵光秃秃的墙壁。”

“我不同意。为知识而知识,就像你捡起一根别针别到衣服的翻领上,或是解开一条绳子放进抽屉而不是把它割断。你根本不晓得它什么时候有用。”

为了表示他的比喻并非随心所欲,捷克斯洛伐克人翻起他的斯丁格衬衫(没有翻领),给我看了别得整整齐齐的四枚别针。 BWj5TCsXtr3GjwwiiyRNRpOwFfA+r0vB9M09s0ePXfQXKsafaa4SaNgD171hG3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