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多年了,一篇题为《上甘岭,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的纪念文章感人至深。兵力在我6倍以上且拥有压倒性的炮、空火力和补给等方面的优势,却终究未能打下那个3.8平方千米的小山头,原因何在?美军擅长解析战争,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们的军事专家们始终无法凭借科学的电脑模拟,解释上甘岭的失败,只好将其归咎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上甘岭战役,天上没有一架我们的飞机,地上没有一辆我们的坦克,火炮不到敌方的四分之一,没有充足的炮弹,甚至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美军可以用飞机去轰炸自行车,而我们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都算奢侈。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手中只有一颗反坦克手雷,为了完成摧毁四个子母堡的任务,最后关头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祖国讲条件,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零下28摄氏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时刻准备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这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就是志愿军官兵们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亮剑”精神,也就是人民军队“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任何敌人所压倒”的勇气和血性。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最应该弘扬的是志愿军官兵的战斗精神,最值得传承的是革命前辈的血性基因。铸剑先铸魂,练兵先练胆。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双方战斗精神的较量。勇气和血性是军人的脊梁、制胜的锋刃,也是军人最具区分度的特质。无论战争形态发展到什么阶段,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亮剑”精神不可或缺。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产生战胜强敌的信心,磨砺百折不挠的意志;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客观辩证地知彼知己,扬长补短,乃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什么时候也不会骄傲,什么时候也不会萎靡,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军队的使命职责是保卫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用胜利报效祖国和人民。“亮剑”不是目的,“打赢”才是根本。打不赢的情况下贸然“亮剑”,纵然悲壮牺牲,最多也只能表现军人气节。所以,“亮剑”时机必须审慎把握。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获胜的军队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然后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是先盲目交战,然后企图在作战中侥幸取胜。敌情不明或破敌把握较小时,孤注一掷轻率出击是不负责任的赌徒心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恃勇轻敌,指挥骑兵正面攻击装备洋枪洋炮且严阵以待的英法联军,致8000精骑全军覆没。“二战”初期,波兰骑兵挥舞着马刀向德军装甲部队发起有去无回的集团冲锋。这样“亮剑”简单轻率,牺牲得毫无意义。
“打赢”指的是全局的长远的胜利,而非局部的暂时的得手。赢在不该赢的地方,往往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都是贪图眼前小利招致战略失败的反面典型。不仅小国在慎战问题上输不起,大国、强国率意而为,带来的损失也让国家难以承受。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仅用20余天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占领容易控制难,针对驻伊美军的各种袭击此伏彼起,美军防不胜防,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狼狈撤军。以战止战不仅要赢得战争,更要赢得和平。所以“亮剑”务持重,不可急近功小利。
国家利益是保障国家生存、发展与安全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是主权国家的行为依据和准则。养兵备战的目的就是捍卫国家利益和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该出手时要毅然“亮剑”。1950年朝鲜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此时“联合国军”向鸭绿江逼近,对我国核心利益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志愿军入朝作战,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令蒙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不该出手或不能出手时必须忍辱负重,蓄力待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十分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德军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国内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獗,采取各种形式向苏维埃政权进攻。俄国的旧军队已崩溃,新军队尚未建成。为了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喘息之机,列宁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说服布尔什维克代表们,接受德国条件与其媾和。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在付出割让大片领土和承担巨额战争赔款的代价后,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时间,站稳了脚跟。半年后“一战”结束,德国战败,苏俄政府立即废除此条约。这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典范。列宁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凭借大智大勇的顽强忍耐,保住了苏维埃政权,进而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战场上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具备“打赢”资本,或至少能让对手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亮剑”才有意义。站在变革的潮头,瞄准强敌,立足最困难的情况,从难从严练兵备战,是提高“打赢”本领的根本出路。
军事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其激烈的对抗性。打什么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同什么对手打仗的问题。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关键在于透彻地研究作战对手。能战胜最强敌,就不怕次强敌。在我军训练史上,战略目标明晰、作战对手明确的时候,往往也是军事训练长足前进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初,叫响一时的“蓝军司令”引发了部队研究外军的热潮,战术技术训练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90年代科技大练兵中“新三打三防”的提出,也是基于作战对手可能发生的变化。事实证明,备战没有对手就会失去目标,没有针对性就容易做无用功。研究战争制胜规律,不能不研究对手。学会像敌人一样思考战争,切入敌人的思维,准确把握其战略利益的敏感点,“察其意,而不泥其迹;注其神,而不摹其表”,才能未雨绸缪地搞好战备并在作战中保持主动。既要研究强敌现有的军事理论、武器装备、指挥方式、战术战法,又要洞察其转型发展后的技术装备、组织结构、指挥与战法等,尤其要保持头脑清醒,警惕对手的战略误导,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不在敌擅长的领域与其做狭路相逢之争。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积极筹谋有效反制的多手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争更是如此。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取胜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强行为之都可能自取其辱。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更容易招致失败。朝鲜战争初期,麦克阿瑟傲气十足,认为中国不敢出兵,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结果前三次战役美军被打得抱头鼠窜;海湾战争前,美军做了充分准备,预留了46000张医疗床位,最乐观的伤亡估计也在3000人左右,结果仅以146人阵亡、467人受伤的代价轻易取胜。对战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进行严肃认真的分析研究,要拟订出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这个计划应立足最危险最黑暗的情况,预测敌人可能采取的一切手段,综合分析来自太空、空中、海上、水下、地面的各种威胁,把困难想尽,并预留后手。突出极端恶劣天候条件下装备操作训练,积极开展最远距离射击、最复杂障碍驾驶、最激烈战术对抗等高强度高难度训练,勇于在极限值上探寻战斗力增长点,真正实现武器运用自如、发挥最大效益。突出“指技一体”的指挥员训练、“一专多能”的战斗骨干训练、“用修双精”的装备操作人员训练,扎实打牢部队技战融合基础。杜绝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营造基于“最差结局”的危局训练,才能在残酷激烈、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应对裕如,保持“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最终夺取胜利。
俄罗斯军事理论家斯里普琴科说:“军人的主要任务从来就是对未来战争进行全面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准备的往往是过去了的战争。”30年前的海湾战争揭开了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序幕,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战争形态逐渐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信息“触角”跨数量级增长并延伸至战场各个角落,正在形成泛在化、智慧化的战场环境;超高速导弹、高超声速平台、电磁轨道炮、天基动能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纳米武器、新概念弹药等战争“新锐”竞相登场并日臻成熟;无人机、战斗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装备正在从“配角”跃居战争“食物链”的高端;人在回路的分布式协同任务规划体系铰链各个军事子系统与武器装备,成为体系自主对抗的“中枢神经”和“外脑”,人机协同作战和智能机器自主作战正在走进现实。美军认为其人工智能在战役级作战上已具优势,希望尽快进入战略作战和体制结构,进一步扩大优势。俄军于2015年底,整建制投入战斗机器人集群入叙参加反恐作战,不仅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战果,也向我们展示了智能化战争的新模式。战争形态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迈向智能化是必然选择。练兵备战应着眼争夺未来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着力提高官兵必备的科技知识、作战技能,增强联合意识、联合素养,积极构建能够自组织、自适应、自同步、“人在回路”、“物在感知”的复杂性网络信息体系,加快发展人机合作决策、有人/无人作战编组、网络赋能等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努力形成与智能化战争同频共振的训练指导,争做下一场战争的主导者。
中国国防报 2014.4.30 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