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二战”中的“围魏救赵”说开去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对抗非常激烈。为打破德军对欧洲大陆的空中控制,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准备集中空军力量正面出击,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迫近战斗,击败德空军主力,夺取制空权。盟军的力量优势为这一方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毫无疑问,大机群空战,胜方也难免付出沉重代价。盟军将领史巴兹就此提出不同意见:放弃正面进攻,派出空袭分队直接攻击德国本土,轰炸德军石油运输线和炼油设施,迫敌空军回防。

石油是现代战争的血液,飞机、坦克没有燃料就成了废铁。艾森豪威尔决定给史巴兹一个机会,让他先试试看。结果,没等史巴兹的航空队向德国本土的石油供应线和炼油厂投下多少炸弹,德国空军高层就慌了神,很快指示,集结空军力量,誓死保卫本土。

盟军未经苦战逼退德国空军,掌握了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既保护了战略后方,也为日后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史巴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军事家孙膑的想法不谋而合,此战堪称“二战”中的“围魏救赵”。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围魏救赵”仍大有可为。攻其必救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战争主动权的夺控,要千方百计避强击弱,“致人而不致于人”。强敌就像一头猛兽,不能与它的牙齿、爪子硬拼,否则就是自找失败。要设法攻击它的大脑、心脏和尾巴。如果说指挥员、司令部是一支部队的大脑和心脏,防范比较严密,那么运输车队、弹药库、油库、补给基地等就可以看成部队的尾巴。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尾巴越来越大,很容易遭到打击,一旦遇袭,就严重影响作战能力,因而日益成为对抗中弱小一方非对称作战的重点目标。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吸取海湾战争的教训,加大对美军后勤补给线的破坏,不仅一度迟滞了对手的进攻节奏,而且取得生擒美军士兵的战果。

想在战时拥有“围魏救赵”的眼光和能力,平时就必须加强研究,预有准备。应根据潜在对手的优势与弱点,自己的国情、军情、发展目标及国际环境,做好“矛”与“盾”的合理配置、“攻”与“防”的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发展确实能对强敌构成威慑的“杀手锏”。战史上有很多没被突破的防线,现实中却没有突不破的防线。“甲厚壕深不足以慑敌却敌,刀锋矛利、弓硬箭远才更可能令对手敬而远之。”尤其信息化时代,无论空袭反空袭,还是赛博空间对抗,进攻都比防御主动、简单和经济得多。没有批亢捣虚的攻击力量,就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固守资本。

“二战”中抵抗意志顽强,号称“永不屈服”的南斯拉夫,在20世纪末科索沃战争中,被动挨打,退敌乏术,最终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惨痛的教训,同样值得我们记取。

解放军报 2013.2.28 有改动 UON12xJvE2PTbiwA15e1m2L3jluUd35IETLF7MCG68VA+vnmtypti1EjmA2wPC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