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德海军展开军备竞赛

1906年,是英国大力发展海上军备力量的一年,也是一些英国造船厂生意越发兴隆的一年。

1906年2月10日,在英国的普兹茅斯港,上演着震撼人心的一幕。普兹茅斯,别名庞培,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汉普郡。南临索伦特海峡,对岸是怀特岛,东、西、北被汉普郡包围,波特西岛是普兹茅斯最大岛。普兹茅斯以东北103公里达英国首都伦敦。几个世纪以来,普兹茅斯港一直以其英国皇家海军港口的地位而闻名于世。

此时,在海岸上聚集着无数的焦急等待的人们。只见海岸边万头攒动,由于站得远,有的人还禁不住踮起了脚尖,伸着脖子向海中张望着,等待着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一直以来,号称海上霸主的英国人就想早一些看到他们盼望日久的海上“庞然大物”,为的就是夺回他们在海上的控制权。

“快,快看哪!船终于下水啦!”

“哇!真是太大了。太棒了!”

“噢,老兄,你看,有了这些大家伙,我们英国海军就可以重新称霸海上,谁也别想跟我们抢地盘!”一个中年男子得意洋洋地说道。

“没错,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又上了一层楼啊!”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男人一脸自豪地说道。

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一艘崭新的“无畏”级战列舰从船台徐徐地驶进了广阔无边的大海,层层的海浪扑向这艘巨舰,似乎在拥抱着海上新的王者的诞生。

无畏号战列舰采用长艏楼船型,取消了舰艏水下撞角。无畏号与以往战列舰最大的区别是引用“全重型火炮”的概念,采用10门统一型号的、弹道性能一致的12英寸口径主炮。5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舰首尾各一座,舰体舯部锅炉舱后一座,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在2个锅炉舱之间,两舷对称布置各一座。全舰侧舷最大火力8门主炮,向前火力理论上6门主炮,火力优势成倍提高。弹道性能一致的主炮,使采用统一火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副炮仅保留了3英寸以下口径火炮用来防御小型的鱼雷舰艇。

无畏号首次在大型战舰上使用4台蒸汽轮机机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战列舰都要快。在最大航速提高到21节的同时,可以长时间地保持高速航行,并且能保持良好的可靠性。相对旧式的往复式蒸汽机组功率更大,可靠性高。

无畏号防御装甲不逊色于以往的任何战舰,装甲采用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11英寸,提供了全面的防护能力。舰体舱室水线下水密舱取消横向联络门,加强水密结构,提高了战舰的抗沉能力。

无畏号的设计蓝图是在1905年5月得到批准的。在1905年,英国舰艇设计委员会提出了理想性巡洋舰设计概念,指出该舰战术上的主要任务,一是率领侦查舰队对敌主力舰队阵容进行强行侦查;二是担任战列舰队先锋后卫,掩护其侧翼必要时扩大战果或提供掩护;三是率队捕捉敌方掉队或零星游戈舰只。在战略上的任务,一是充当战略机动力量,完成对驻外舰队和殖民地战略支援任务;二是与世界范围保护英国海上航运线,歼灭敌方海上袭击舰队。为了达到这些任务和目的,英国加紧了对大型战舰的设计和制造。

1905年10月2日,无畏号在普兹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10日下水,建造进度非常快。

凝视着这艘凝结着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战舰,时任英国海军部第一海务大臣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海军元帅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笑容如鲜花般地绽放在他的脸上。

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爵士,基尔维斯顿第一费舍尔男爵,是英国海军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长官之一,他对英国海军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通过他的努力,皇家海军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确保海上优势,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还被称为是纳尔逊以后最卓越的皇家海军军官。

“战争的本质是暴力,战争中的中庸便是低能!”这是费舍尔的一句有名的格言,他在英国海军上的任何改革措施也是忠实地履行了这个格言,而这些改革中的任何成败,以及他由此获得的赞誉和非难,其本源还是在于这“战争中的中庸便是低能”一语。

费舍尔,1841年1月25日出生于锡兰的一个军人家庭。费舍尔在13岁的时候便作为少年水手加入了皇家海军,并在1854年6月12日在普兹茅斯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战役中纳尔逊旗舰“胜利”号上服役。不久,他便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随后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参加了侵占中国广州以及在1859年6月20日的大沽炮台攻击战,这次战斗以英军的失败而告终,这是英国海军在十九世纪唯一的一场战败。

费舍尔在炮术和鱼雷战中颇有造诣,并逐渐显出了卓越的才能,对于修订《射击教范》发挥了主要作用。1872年,他被指派到被称为“卓越舰”的皇家海军炮术学校任职,在1874年,33岁的费舍尔晋升为海军上校。1876年,他又创设了被成为“弗农舰”的独立组织,以专门负责鱼雷和水雷作战的训练。

1882年,费舍尔参加了炮击埃及亚历山大港的行动,他指挥的是赫赫有名的中央炮塔战列舰“不屈”号,共发射16寸巨炮炮弹88发,并显示出其极高的炮术水准。1890年,费舍尔晋升为海军少将,并担任普兹茅斯海军造船厂总监。在此期间,他创造了雷击舰驱逐舰,并打破了法国计划中的以大规模的轻型鱼雷舰艇控制英吉利海峡的计划。

1892年到1897年之间,费舍尔被委任为第三海务大臣,以主管海军审计。在此期间,费舍尔打破传统,力行改革,在工作中充分显示了他异乎寻常的旺盛精力和独特气质。在到海军部上任时,他便在脖子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无所事事”,极具个性。

1897年至1899年,费舍尔又返回前线,担任北美和西印度洋海军站司令,1899年又作为英国海军的利益代表参加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同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后担任地中海方面总司令。

1902年,费舍尔返回海军部担任负责人事、教育、训练和征募的第二海务大臣,并得到海军上将军衔。在此任中,他进行的一项最有名的改革便是他顶着极大的传统压力,打破一般军官和轮机军官之间的阶级隔阂,实现了这两个部门之间人事的平调,使军官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现代化的舰艇。

1903年,在担任了一年多普兹茅斯总司令以后,与1904年10月21担任英国海军第一海务大臣,随后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提出一个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方案:统一型号的10门12英寸口径主炮,可以长时间内保持21节航速运行的蒸汽轮机组。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号战列舰。英国人认为,统一的大口径火炮与航速的优势是海战的主导。费舍尔爵士称这种舰只为“煮老的鸡蛋”,“因为它不可能被击碎”。

费舍尔还充分利用这次晋升,尽管当时的第一海务大臣对军事行动没有控制权,但他在管理、计划和政策方面行使了绝大的权力。丘吉尔曾这样非议费舍尔:“全国的船厂由他自由支配,连国库的钥匙也几乎听他调遣。”

费舍尔一门心思想使皇家海军现代化,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支持军官教育,通过积极淘汰被他称为“守财奴的垃圾堆”的废旧舰只,实现了装备现代化,并赞同能使备用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的核心船员制度。他通过削减海外驻军而强化本土周边的舰队实力。通过一系列不懈地强有力的改革和措施,英国在海军竞赛中的优势地位得到了巩固。

费舍尔最大的一个成果便是在1906年竣工的单一主炮的“无畏”号战列舰,这是一艘使别的战列舰在一夜间旧式化了的划时代军舰,甚至其名称也成了这种新型战列舰的代名词:无畏舰。

无畏号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具有划时代设计的战列舰,是近代海军史上第一艘采用统一型号主炮的战列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主力舰。无畏号在武备、动力、防护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尤其是火力和动力装置都成为革命性的设计,引起了各海军强国的热切关注。主要海军强国纷纷按照无畏号的理念建造新型战列舰,即无畏舰,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作为战列舰建造技术的分水岭,在无畏号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

费舍尔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不苟言笑,给人的感觉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好像除了海军工作之外,对其他的都不感兴趣。费舍尔最喜欢研究的问题是炮术,堪称是英国海军攻击传统的继承者。对于防御问题,他认为“高速就是最大的防御力”,而提高航速势必以牺牲装甲厚度为代价。这一设计思想深深影响了英国海军。

费舍尔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忠实信徒。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教授的家庭。1859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后,即在美国海军部任职。1862年至1864年,调海军学院任教。1877年,调任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军械和射击系主任。1886年,再调海军学院任教,主要教授海权理论和海军史。

马汉的海军理论始于1879年,这一年他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海军军官教育》。在这篇论文中,马汉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历史不赞成这种观点,即坚信和平就是保证战争不会发生。”

1880年,当马汉获悉法国的一个公司准备修筑巴拿马运河时,抱怨美国对此“袖手旁观”,认为当时居于世界第12位的美国海军仅仅是一支“防御力量”,而“对付敌海岸线,则需要一支进攻的力量”,“为了控制(中美)地峡,我们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发现,人类在海上的机动性超过了陆地。他在研究了英国长期称霸世界的历史后,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

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地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地峡;海军威力=力量+位置,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马汉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再版了30多次,并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1895年,在美国罗德岛海军学院的讲台上,马汉对在座的学生们这样说道:“拿破仑战争证明,大规模会战是决定陆上战争胜负的最有效手段。那么海战呢?同样需要这种倾其军力的会战,唯有如此,才能夺取制海权!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海上的奥斯特里兹’!”

马汉提到的“奥斯特里兹”,指的是在1805年1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名叫奥斯特里兹的地方,爆发了一场有16万军队参加的战略性会战。在这次战役中,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彻底粉碎了俄奥联军的进攻,法兰西帝国岿然屹立。

马汉此语一出,震惊四座。从此,“海上的奥斯特里兹”成为不同国家海军元帅、海军上将们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

马汉被后人公认为是海权论的鼻祖。他的对于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论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乃至后世的海军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费舍尔就是按照马汉的制海权理论来设想他的无敌舰队的。舰队的骨干是战列舰,为了集中最大最强的火力,战列舰采取“一字长蛇阵”的队形,从远距离用炮击的方式交战;战列巡洋舰拥有和战列舰相近的火力,但采用较轻的装甲而拥有较高的航速,担负侦察、前卫作战和其他的任务;巡洋舰为舰队的耳目,也可以被分遣担负护航任务;驱逐舰是舰队的屏障,使其免受潜艇及鱼雷艇的攻击,并且以使用鱼雷作为攻击兵器。

超大口径舰炮在对马海峡之役中,充分显示出决定海战胜负的重大作用,促使各海军强国进一步研制开发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确度更高、操纵更加灵捷的超大口径巨炮。同时为携带更多这种巨型舰炮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建造更大吨位的战列舰,于是一场大舰巨炮的建造竞赛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进而导致了“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盛行,并开启了统治辽阔海洋的海军战略新时代。

早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著名的意大利工程师托里奥·坎贝尔蒂上校,就向英国政府提出了“英国海军理想战列舰”的设计方案。托里奥·坎贝尔蒂设想的战列舰排水量达1.7万吨,配备12门能作齐射的305毫米口径主炮,装甲最厚处超过300毫米,航速达24节。

1904年,英国打破陈规,任命现役海军上将费舍尔出任海军大臣。费舍尔很赞赏“英国海军理想战列舰”的设计构想,于是他立即着手予以实施。

基于日俄对马海战的经验教训,费舍尔认为英国应该建立一支全新的高速舰队,即战列舰21节,巡洋舰25节,驱逐舰36节,潜艇14节。有了这样一支行动高速的舰队,再加上据有世界海洋上的5大战略据点,即新加坡、好望角、亚历山大、直布罗陀和英国本土,皇家海军的实力足以继续保持英国绝对的海上霸权。

从19世纪开始,世界性的航海贸易蓬勃兴起,由于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新加坡对于英国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史丹佛·莱佛士和继任的新加坡总督将新加坡发展为大英帝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港口。而新加坡又是一个依赖外国航运进口的地域,其海域安全性也显得极为重要。自英国占领新加坡后,极为注重新加坡的海防力量,建设了岸防炮台,训练水兵以保证新加坡海域受到英国的绝对控制。

好望角,非洲大陆西南端石质岬角。位于南非共和国西南部,大西洋和法尔斯湾(福尔斯湾)之间的开普半岛顶端,南纬34°21′,东经18°30′。北距开普敦52千米,东南距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160千米。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扼欧洲、美洲与亚洲间海上交通要冲。荷兰人于1652年在开普半岛建立殖民统治后,1741年在西蒙斯敦修建了海军基地。1814年,英国取代荷兰建立好望角殖民地的同时,在西蒙斯敦设南大西洋海军分遣队司令部,西蒙斯敦成为英国海军基地。

亚历山大港,位于埃及东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古代著名的港口。由于该港位于苏伊士运河西侧,正扼亚洲、非、欧三大洲的航运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地中海舰队锚泊地。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和非洲西北角之间,西起欧洲行拉洁尔加角和非洲斯巴特尔角之间的连线,东至直布罗陀市和阿尔米纳角的连线,全长约48海里。海峡西宽东窄,最宽处23海里,最窄处仅6.5海里。“直布罗陀”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即“塔里克之山”。公元711年,摩尔人首领塔里克·伊本·扎伊德率部跨过海峡,占领了半岛,并以他的名字命了名。1704年,英国占领了直布罗陀,并在此建立军事要塞。1713年,西班牙同英国签署和约,将直布罗陀割让给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里都是英国的重要海军基地。

在费舍尔制定新的战列舰标准之前,英国标准的战列舰是:排水量0.5万吨,动力装置为烧煤的往复式蒸汽机,航速17至18节,装有4门11英寸或12英寸火炮和12门6英寸火炮。

1906年,英国制造的第一艘全大口径舰炮的战船无畏号的出现,使当时所有其他的战列舰都大大地落伍了。这就给了德国海军迎头赶上英国的机会,英、德之间开始你追我赶地建造无畏舰。德国很快提高了建造效率,将建一艘无畏舰的时间由三年缩短到了两年,这就造成了英国的巨大恐慌,他们开始计划建造更多的无畏舰,并不断地加大新型战舰的舰炮口径。这些早期的军备竞赛加剧了英、德之间的紧张局势。

“无畏”号战列舰的诞生,使以往的战列舰就像不堪入目,在世界海军强国的心目中,“无畏”舰一时间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舰队实力的新标准。“纳尔逊”舰舰长哈迪曾这样说道:“不管发生什么事,英格兰必须领先!”

“无畏”舰的诞生,成为了当时大舰巨炮主义的最佳缩影。在舰船改革方面,英国人再一次走在了世界其他各国的前面。

1909年,费舍尔又建成了无畏舰化的装甲巡洋舰,即“无敌”号,这种装甲和航速如同巡洋舰,而火力如同无畏舰的崭新军舰,以后被称为战列巡洋舰。

但是,费舍尔的一系列改革并非人人赞同,朝野上也出现了一些形形色色的非议。于是在1910年,费舍尔获得男爵爵位以后,“体面”地从海军部退休了。

就在英国海军忙着重建海上霸权的时候,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欧洲大陆正发生着一系列巨大的变革。

德国统一后,国家的综合实力迅速地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欧洲的一大强国,但是德国人并没有满足,没有停止不前,日耳曼民族所具有的执拗精神是挡不住的。德皇威廉二世早就对提升海军实力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威廉二世是德意志帝国第一代皇帝的孙子,母亲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所以威廉二世传承着两种令人敬畏,但又截然不同的传统。当他出生的时候,英国虽然当时不算民主国家,但却是一个相当自由化的社会,大部分政治权利归议会所有,英王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当威廉二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霍亨索伦家族缔造了普鲁士帝国,这是一个独裁政权,几乎所有的权力归皇帝所有。霍亨索伦家族是德意志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约在11世纪受封为索伦伯爵,第四代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家臣。12世纪末期,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字样,意为高贵,随之称为霍亨索伦家族。该家族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家族。

威廉二世是于1890年登基的。他“害怕任何暴力思想”,但信任他的军事顾问胜过信任他的外交官;威廉二世崇拜权力,不加考虑开口就放大炮,傲慢、浮夸而且非常自负。这位反复无常、难以捉摸的统治者,他可以“当着群臣的面”给保加利亚国王的屁股一巴掌,他可以“像小鸟唱歌一样自然地”撒谎,或者在“餐前小吃与烤肉的间歇口若悬河,而且毫无错乱地背诵所有亚述国王的名字”。德皇的一支胳膊因在出生时受伤而萎缩,这给他终身留下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可以说,一位助产师的失误给历史打下了可怕的烙印。

威廉二世对战争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他都给予了很高的热情。当美国人马汉对他灌输对于海战的构想时,更让他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早在1894年5月,威廉二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现在简直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狼吞虎咽地吞食马汉的著作,我要背下全文。马汉的这部著作水平极高,所有的观点都是经典。我已给全部军舰下发了这本书,现在官兵们经常是言必称马汉。

从马汉的著作中,威廉二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拥有全球利益的国家才能被称为大国,单纯的陆上大国绝不是真正的大国。因此,他下决心要建立一支同陆军一样强大的德国舰队,分享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使德国变成一个强大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在我把我的海军提高到我的陆军所占据的地位以前,我是席不暇暖的。德国的殖民目的,只有在德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的时候,才能达到。”德皇的一席话赤裸裸地暴露出他巨大的野心。

为了建立一支与英国能够抗衡的强大的海军,威廉二世找到了一位极有胆魄的人物,他就是1897年6月出任德国海军大臣的蒂尔皮兹。

蒂尔皮兹,德国海军军事家,政治家,海军元帅。1849年生于屈斯特林。1865年加入普鲁士海军。蒂尔皮兹曾参加过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1877年起,开始负责鱼雷研制工作。1889年任战列舰舰长,翌年任德国波罗的海舰队参谋长。1892年任海军总参谋长。1896年任东亚巡洋舰分舰队司令,曾率舰队侵入中国的胶州湾,占领青岛并建立海军基地。1897年至1916年任帝国海军大臣,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与英国争夺海洋霸权。1898年,蒂尔皮兹提出第一舰队法案,1900年提出第二舰队法案。1911年晋升为海军元帅。

德国历史上没有海军,更谈不上什么海军传统。蒂尔皮兹对海军的理解,完全来自于马汉的海权理论,他把这一理论以法律的形式,写入了德国的《第九号部队备忘录》:

只有努力争取制海权,而不是依靠巡洋战或其他方式,才能胜利地进行海上战争;交战的一方只有摧毁另一方才能夺取制海权;由于此种以及其他原因,只有依靠对敌方海洋发动战略进攻,才能有效地、胜利地进行海战,而战略防御将使自己处于一种十分困难以至几乎绝望的境地;最后,完成这种战略至少需要三分之一的优势。

蒂尔皮兹上任后的第二年,德国国会就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法案,规定要建立一支包括38艘战列舰和20艘装甲巡洋舰的大舰队。同时声称,新建“这支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

德国的造舰计划在1900年至1912年间不断地扩大。根据1912年的法令,德国海军预计要增加到41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40艘轻巡洋舰、144艘驱逐舰和72艘潜艇。

对此,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这样说道:“德国的海上霸权是不能够与不列颠的存在并容的”,“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对于德国的海军扩建,丘吉尔清楚地看到了其对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严重威胁。

面对德国舰队的挑战,英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新的“两强”标准,即德国每建造一艘战列舰,英国将建造两艘战列舰。于是,两国的主要造船厂生意显得异常的兴隆,工人们加班加点,赶造巨型的舰炮。

为了束缚住德国的手脚,从1905年起,英国就不断地提出缓和与裁减海军军备的建议,暗示恢复英德友好关系的最好办法是推迟德国的海军扩充计划,或者使英德双方的海军达成某种适当的比例。但是,德皇威廉二世却对英国的“建议”不予任何的理会。

威廉二世声称:“牺牲德国的海军建设来改善与英国的关系”,乃是“荒唐无礼”的举动,“海军法案要一字不漏地加以执行。至于是否符合英国人的心意则毫无关系。如果他们要战争,他们可以发动战争,我们并不害怕。”德皇的言辞激烈,态度异常坚决。

看到德国一副软硬不吃的架势,英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彻底放弃幻想,开始凭借雄厚的造船工业基础,在这场大炮巨舰的竟赛中,英国大步向前,与德国进行了海军装备上的较量。继1906年“无畏”号战列舰之后,一批新级别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相继完成了设计和建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已经拥有了30艘新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40艘老式战列舰、102艘轻巡洋舰、301艘驱逐舰和78艘潜艇。在船台上,还躺着10艘即将完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属于1912年开工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由普兹茅斯造船厂制造的。为巩固在火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在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极力主张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安装15英寸口径主炮,以取代原先的13.5英寸口径主炮。出于保密原因,实验用大炮被称为“14英寸炮”。为了赶进度,15英寸口径主炮的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幸好火炮性能良好得以及时装舰。由于主炮重量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丽莎白女王级比英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战列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在舰体前后对称采用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减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数量所节省舰体的空间和装甲重量,用来加强动力系统,提高防御装甲的厚度。

伊丽莎白女王级是英国首批全部以燃油锅炉为动力的战列舰,不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补给十分简便,其最高航速已经接近英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战列巡洋舰,由此被称为“高速战列舰”。防护方面重点增强要害部位的装甲。

伊丽莎白女王级采用长艏楼船型,16门6英寸口径副炮安装在舰体艏楼和舰体后部,伊丽莎白女王号试航时,发现舰体后部两舷的4门副炮位置较低,也就是说炮位比其他副炮降低一层甲板。高速航行时,因受到海浪的影响无法使用,随即撤装。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无论是火力、航速还是防御装甲,都比之前建造的无畏级战列舰有显著的提高。

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火炮射程将近13公里,是普通战舰上火炮射程的3倍。伊丽莎白女王号还有更为特别的地方,即它是第一艘使用燃油代替煤炭作动力的战舰,这使它具有比其他舰只能够行进更远的航程。伊丽莎白女王级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1912年10月21日开工。伊丽莎白女王级战舰共建造5艘,即“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巴勒姆”号、“勇士”号和“马来亚”号。

在主力舰队中,“无敌”级是“无畏”级之后设计的新型主力战舰——战列巡洋舰,它的最大优点是航速高达26节,配备有8门305毫米舰炮。巡洋舰,是舰队的主力侦察兵,同时保护战列舰免受鱼雷艇驱逐舰的攻击。1908年,英国建造了一种新型战列巡洋舰,火力稍逊于无畏舰,但速度更快。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英国人不惜牺牲了保护装甲,这使它在后来的日德兰大海战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德国人没有采取这么冒险的设计,他们建造的是装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是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舰船领域的崭新创造。蒸汽战舰时代开始初期,只要装有水线带装甲的军舰一般都被统称为铁甲舰,只是根据吨位大小不等,而区分成一等、二等铁甲舰,因而日本早期的“比睿”、“金刚”、“扶桑”等军舰虽然吨位较小,但仍因拥有水线带装甲而被归入铁甲舰一类。同时期的巡洋舰,起初并没有装甲,后随着设计的不断演变,逐渐开始增加防护,在用装甲甲板提高巡洋舰生存力的同时,英国海军率先提出在巡洋舰上使用水线带装甲的设想,但这种设计被认为对于当时只用于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没有多大的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行的速度,因而遭到英国海军部的否定。

对于拥有大量一等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带有水线装甲防护的巡洋舰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于一些海军实力比较弱的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可以让造价较低的装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以较低的成本来扩充本国海军的实力。

由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势力遍及世界各大洋,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对远洋海域进行控制的轻型舰船。于是在战列巡洋舰之后,英国又制造了轻型巡洋舰。随后其他国家的海军马首是瞻,纷纷进行效仿。

鱼雷是19世纪下半叶发明的一种海军武器。鱼雷理论射程能达到8公里,距目标1000米以内发射的鱼雷有较高的命中率。到了19世纪80年代,小型的高速鱼雷艇已经开始服役。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对大型战舰发动袭击。为了保护主要战舰免受它们的威胁,鱼雷艇驱逐舰登上了海上的战争舞台。它们不久后还担任了侦察敌情和发射鱼雷等方面的任务。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它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舰队防空,以及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

驱逐舰是伴随鱼雷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舰种。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种以鱼雷为武器的鱼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给敌方大型舰艇造成巨大威胁。为了对付鱼雷艇,人们建造了反鱼雷艇,即鱼雷炮艇,它是驱逐舰的前身。随后,不断更新装备提高航速的鱼雷炮艇改名为鱼雷艇驱逐舰,简称驱逐舰。它不仅有火炮装置,还有鱼雷武器,可用来对付敌方的鱼雷艇和其它舰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驱逐舰已能随舰队远航,故当时的驱逐舰又称“舰队驱逐舰”。驱逐舰随着时间推移,排水量越来越大,从最初的400吨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吨;航速则提高到38节。多种新型的海军武器装备也大都装备到驱逐舰上了,甚至有的国家还建造了反潜用直升机驱逐舰。

19世纪90年代,蒸汽动力装置有了新的进步,英国海军根据造船持同盟A·亚罗的建议,建造一种战斗力强,航速快,能有效对付鱼雷艇的军舰。1893年,“哈沃克”和“霍内特”号鱼吉艇驱逐舰下水了,它们排水量240吨,艇速每小时50公里,装有4门舰炮和3座鱼雷发射管,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也是当时最快的军舰。此后,各国海军纷纷建造驱逐舰,并加大吨位,增强火力,提高续航能力,使其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

20世纪初,装甲舰,即战列舰的排水量持续增大,而比巡洋舰轻快的驱逐舰承担了原来由巡洋舰所担负的侦察、巡逻、护航的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潜艇的大量使用,鱼雷艇的作用下降,于是驱逐舰更多地用来为舰队、船队进行护航和反潜。这期间驱逐舰的火力、航速、续航能力等性能不断提高,排水量也达到1000吨以上。

在一战中,德国鱼雷艇的概念是专门用于攻击敌方大型舰艇的快艇。正当其他国家如英国开始的增加他们的鱼雷艇或鱼雷艇驱逐舰的吨位和舰炮火力,以及设计一种新型舰艇——驱逐舰的时候,德国海军的思想却停留在小艇应该专注于其鱼雷攻击上面,并没有考虑到要执行保护自己的大舰不受对方雷击的任务。

一战爆发时,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1000吨装备102毫米炮的驱逐舰,而德国海军最大的鱼雷艇只有一半的吨位装备8.8公分作为面对英国鱼雷艇驱逐舰时的自卫武器。这个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鱼雷艇上,德国早期的轻巡洋舰也有这样的问题,英国都装6寸炮了,德国还在舰上大量安装105炮。

除了火炮和鱼雷之外,另一个对舰艇的造成威胁的武器是水雷。现代意义的水雷是俄国人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的。1914年的标准水雷都带有触角,如果撞到舰船,就会引爆炸药。潜艇和水面舰艇都可以布雷。

为了清除水雷,扫雷艇开始被使用。最早的扫雷艇往往是用打渔的拖船改装的,双艇同时作业,用两艇间悬挂的缆线将水雷排除,然后用步枪火力将它们破坏。1914年大战爆发之际,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远比德国帝国海军强大。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有两个主要舰队,一个是基地在苏格兰斯卡珀湾的本土主力舰队,另一个是基地在马耳他的地中海舰队。皇家海军一共拥有无畏级战舰30艘,巡洋舰113艘,驱逐舰229艘,潜艇70艘等,总吨位为270万吨。

英军在西印度和南大西洋还有些小型舰队,同时它还能调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舰队。英国还与盟国法国达成协议,英军可以使用法国的南部港口土伦,以集中双方在地中海的实力,防范基地在基尔和威廉港的德国公海舰队。土伦位于马赛以东65公里处,法国东南部滨地中海的港湾都市,为法国最大的军港。基尔是德国北部港市,在基尔运河东口,距海口11公里,是德国重要的海军基地。

在英国斯卡帕弗洛军港内,还有1艘奇形怪状的军舰。那是英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是由排水量0.8万吨、航速22节的客轮改装而成的“坎帕尼亚”号,上面装载的10架飞机,主要用于战场侦察。

费舍尔认为,这种战列巡洋舰具备了所有预想的威力和“海上轻骑”的能力。1910年下水的“狮”级战列巡洋舰是一艘巨型舰只。“狮”号由德文波特船厂建造,1910年下水,1912年5月建成服役。“狮”号的防护能力比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战列巡洋舰要强,如舷侧装甲,最厚处便增加到了228毫米。但是,与其姊妹舰一样,它的甲板装甲相当薄,约为70毫米。毫无疑问,这完全经不住大口径舰炮炮弹的打击。

“狮”号战列巡洋舰一建成,就成了皇家海军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舰。它长201.3米,宽30米,吃水8.8米,标准排水量26270吨,满载排水量29680吨。4轴,主机功率73800马力,航速27节。主要武器为:343毫米主炮8门,101.6毫米副炮16门。它那威风凛凛的外表,使英国朝野为之倾倒。

1913年,当贝蒂将军在舰上升起英国主力舰队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旗时,这艘战舰就更加引人注目了。最新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则更是登峰造极。这艘航速24节的战列舰上,装有8门380毫米的巨炮。

到1914年,德国海军已经拥有18艘新型主力战舰,22艘老式战列舰,41艘巡洋舰,144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

仅从主力舰只的数量和排水量看,德国海军明显落后于英国,从火炮口径和数量上看,德国海军的差距更大。但是,德国海军主力舰只的技术性能高于英国。德国军舰这方面的优势,归功于蒂尔皮兹的舰艇设计理论。

蒂尔皮兹这样认为:“军舰的浮力有限,这个程度决定了军舰的生存力和战斗力……由于攻击兵器的最终目的是造成水线以下部分的致命伤,所以增加浮力是军舰防御的主要手段。”

根据这一理论,德国军舰的设计目标是追求舰艇在战斗中的浮航生存性能,为此,德国的设计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厚防护装甲;采用小隔舱,重重设置水密门,燃料舱设在两舷,以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炮塔内弹药分置,以防中弹后引起不必要的连锁爆炸。

在舰载火炮方面,德国设计师不过分追求舰炮的大口径,而是把精力放在改进弹药的质量上。因为火炮口径的增大,势必引起火炮重量和后坐力的成倍增长,使得在同等排水量下不得不减少火炮的数量。

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使英德两国的战列舰从结构到性能上都有着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对日后的日德兰海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ijVR8aAxg3iSPf/n/KOjQMY7k4p9aQd6ZxoYvjxTZmuD6OeF7+noJmnQGLTP5p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