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银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服务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在加强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适应法律规范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及首批司法解释已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各类民商事活动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银行业如何“切实实施民法典”已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银行业带来的冲击会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银行业从业人员既要深刻领会民法典颁行的重大意义,又要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法典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开展全面学习,准确把握民法典条文精髓,深刻认识民法典对银行业各项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远影响,主动将民法典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合规和风险管控水平,实现“法治银行”建设的美好愿景,助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银行业授信从业人员应当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一是依法调整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要依据民法典规定、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政策以及监管规制及时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修正。例如,民法典新增加的居住权、超级抵押权、非典型性担保等规则,需要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及时调整产品规则和信贷制度。二是及时完成格式合同的修订工作。民法典承继了原合同法格式合同等规定,并做出了一些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起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担保部分的解释》过程中,多次与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倾听银行业的诉求,公平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该司法解释对银行业授信业务以及担保业务的影响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最高额担保的范围、保证人相互追偿等规则变化。银行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内部管理规则,并及时修订格式合同。三是要把民法典等法律规则切实运用到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中,提升清收处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担保部分的解释》明确了“企业破产重组”和“债权人起诉保证人”的规则,这就为银行清收破产重组类不良贷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中关于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也将对银行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书以银行授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70个法律问题为切入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了解答,配合相关法律条款和各级法院的真实判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另外,作者还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信贷管理建议”,实现了从“法律问题—法律答案—信贷管理”的思维闭环。银行业授信从业人员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法律问题的答案,外部法律工作人员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信贷管理的方式方法,这些内容对商业银行及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与本书的作者在推动我国金融仲裁事业发展的工作中结识,作者李敏具有丰富的银行授信工作经验,尤其在信贷法律风险管理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从本书来看,内容根植于实务,又不限于实务。我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读者的眼界,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法律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法律顾问
2021年3月 rF/GrHbvPfCs7uHxEWVoemi+3Z4NdCblsamakWvTbwoF7BkfeGYqqu5Yfnkb7w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