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日益强大,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通信设施也进一步完善。西周中央王朝和各诸侯国都争相建设国道、通信设施和邮驿馆舍。
齐国是春秋时代首先强盛称霸的诸侯国,邮驿制度较他国完善,齐桓公时,“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遽指邮驿,委是储备物资的所在,“有司职之”意为有专人负责。
楚国“以驲传命”也成为定制,设驲的地方,配置了大批驲车和驲马。
这时,单骑通信和接力传递开始出现,是我国邮驿制度史上的一次飞跃。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0年秋天,郑国公孙黑叛乱,正在都城远郊办事的相国子产闻讯,立即赶回。因为怕乘普通的车耽误平乱最佳时机,他临时乘“遽”归来,这个“遽”,便是那时邮驿中新出现的速度最快的单骑通信。
接力传递的最初记载,也出自《左传》,那是在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鍼去晋,在秦晋间开通了一条邮驿大道。每隔五公里路设置一舍,每辆邮传车只需跑五公里便可交给下一舍的车辆。从秦国的都城雍,即陕西凤翔到晋国的都城绛,即山西绛县,共计约五百公里,其间共需换100次邮车。接力传送信件,自然要比原来的一车单传要快得多。
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通信事业也有了巨大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促使邮驿空前繁忙起来。
战国时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进步。单骑通信越来越多,“遽”这个字也即有了骑马通信的含义。除国家重大事务交由专使、特使去办理而外,当时一般通信的权力逐渐下移,交给职务较低的下层官吏负责,这些人名称叫“信臣”“候吏”“传言”等。众多名称的出现,说明通信业务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
战国时期,简书通信风行一时。这样的公文书信,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比以前甲骨轻便多了。
这时的邮驿中流行符信。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节,是身份证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节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传舍供给。
湖南长沙出土了一枚战国时的“铜马节”,据考证是“骑传侯”的身份证明,骑传侯是专理车传和马传的专职官吏。有了这份证明,在邮驿大道上就可以畅行无阻。
符与节略有不同,是军令的凭信,也可作为治安所规定的通行证件。一般说符分左右两半,一半为国王所持,另一半发给带兵将领,调兵时把两符相合,以为验证。
战国时期,驿途上还用过一种称为“封传”的证件。据考证,这种封传,就是后来的驿券,一种在驿道上行驶的证明。
战国时期,符节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就用途说,有路节、门前符节等。从形状讲,则有鹰节、雁节、龙节、虎节、马节、熊节等。
持有符节的使者,在通信过程中拥有特权。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况,他可以优先通过;宣布戒严时期他也可以不受限制破例通行;他还可以迅速地见到君王。但是他们的通信时间是被严格规定了的,必须按时到达规定的地点。
先秦时代,除官方通信外,我国尚没有正式的私人通信机构,一般百姓只能通过来往熟人捎带书信。
战国时侯,一般百姓和普通官吏也没有直接通信的可能,只有当时握有大权的少数贵族才可以握有私邮的权力,比如孟尝君等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建立起自己的通信联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