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包括声音语气(比如音乐)、肢体动作(比如手势、舞蹈、武术、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结合。
语言沟通是指以语词符号为载体实现的沟通,言语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利用言语交流信息时,只要参与交流的各方对情境的理解高度一致,所交流的意义就损失得最少。特别是言语沟通伴随着合适的副言语和其他非言语手段时更能完美地传达信息。
人们说话的音调、响度、速度、停顿、升调、降调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它们成为人们理解言语表达内容的线索。这些伴随言语的线索称为副言语。同一句话加上不同的副言语,就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你想到美国去”这句话,如果用一种平缓的声音说,可能只是陈述一种事实;如果加重“美国”这个词,则表示说者认为去美国不明智;如果加重“你”这个词,就可能表达对那个人是否能独走他乡的怀疑了。
研究副言语存在的一个困难就是这些线索一般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都清楚“美国”意味着什么,“想去”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伴随他们的副言语的意义,人们的理解可能不一致。对某些人来说,停顿可能意味着强调,对另一些人来说,或许意味着不肯定。研究表明,嗓门高可能意味着兴奋,也可能意味着说谎。副言语的特定意义依赖于交谈情境以及个人的习惯和特性。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言语沟通的重点放在说者和听者是怎样合作以及对信息的理解是怎样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的。
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
(1)谈话的规则。
谈话规则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团体和不同职业之间有所差别。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则。例如:一方讲话时对方应注意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讲话,一个人想讲话,必须等别人把话讲完;要注意用词文雅,等等。
在实际的言语沟通中,根据内容和情境的需要,谈话的双方还必须有一些特殊的交谈规则。例如,一个计算机专家给一个外行人介绍计算机知识时,要少用专业术语,而多用通俗性的语言,多打些比喻。至于谁先讲,什么时间讲,讲多长时间,怎么讲等,都要参与沟通的各方进行协调。交谈中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协调,即说者的意思和听者所理解的意思之间的协调。如果说者所使用的某个词有好几种意义,而在这里指某一个意义,那么听者只能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去理解,否则沟通就会遇到困难。
(2)语义。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际沟通时尤其看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语义依赖于文化背景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使用的词句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词句的意义也可能有差别。哲学家对“人”的理解和生理学家对“人”的理解往往有差异。
为了区分词义上的差别,心理学家把词义划分为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两种。例如“戏子”和“演员”,这两个词都是指从事表演活动的人(基本意义),但两者的隐含意义不同,戏子含有贬义,而演员则含有褒义。词的隐含意义,主要是情绪性含义,在人际言语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当会破坏沟通的正常进行。
语义的理解还依赖于言语中的前后关系和交谈情境。研究表明,要理解脱离前后文孤立的词是很困难的。人们容易听清一个成语却不太能听清一个孤立的词。语义和情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戏子”这个词如果在朋友间打趣时用,可能含有褒义。
语言沟通主要包括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等。
(1)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是指借助语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口头沟通的形式很多,如会谈、电话、会议、广播、对话等等。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指借助文字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书面沟通的形式也很多,例如,通知、文件、通信、布告、报刊、备忘录、书面总结、汇报等等。
非语言沟通又称肢体语言,指的是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不采用语言作为表达意见的工具,而运用其他非语言的方式传递信息。
非语言沟通一般可以区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
(1)静态沟通。
静态非语言沟通包括容貌、体态、声调、衣着、服饰以及仪表。
(2)动态沟通。
动态非语言沟通可根据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分为以下几类类:
动觉系统: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动作方式、强度、频率都在医患之间传递信息。据研究,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词+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超语词性系统:如音质、音调、语速及流畅性、语音振幅、语气停顿等。这些内容常反映病人的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虑、抑郁、激动等都可由此表现。
时空系统:如时间、空间、朝向、距离等。医患交谈时间的长短、朝向与距离对医患交谈的气氛均有影响。
视觉交往系统:如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体态语言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医患双方目光接触的频度、专注时间等常显示重要信息。如抑郁、悲伤的情绪或儿童孤独症患者,目光接触都异于常人。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是非随意的、自发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际沟通中,有时人们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强沟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类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遗传决定的,与文化的关系不大。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还是故意装出来的则很难分辨。
同一种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悦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时甚至可以表达歉意。某种表情的具体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沟通情境和沟通者的习惯特征。
身体运动和姿式:身体运动和姿式在人际沟通中也可用来传达信息或强调所说的话,被称为体态语言。摊开双手向房间里摆动,表示邀请。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手势表示他的判决。体态语言的含义依赖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沟通情境、沟通者的习惯以及沟通者所处的文化等。
目光接触:目光接触可能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至少可以表明交谈的双方对交谈感兴趣。目光接触可以表达爱、喜欢和关系的感情。研究发现,亲密伴侣之间比一般人之间有更多的对视行为。
有时人们避免目光接触。有些人在向别人报告坏消息或者说一些痛苦的事情时往往避开对方的眼睛。有时沟通者由于害羞、恐惧或说谎而避免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能表达似乎完全矛盾的含意──友爱和敌意、幸福和痛苦、恐吓和害怕。在实际沟通中具体表达哪种含意则要看当时的情景。但无论如何,频繁的和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总是表明沟通者的卷入程度很高,情绪比较强烈。
人际距离: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双方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来,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人类学家E.霍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公众的4种。他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夫妻之间的距离是亲密距离,约18英寸,可以感觉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呼吸。个人距离指朋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5~4英尺。社会距离是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一般是4~12英尺,多数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内。公众距离指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一般是12~15英尺。
衣着:衣着服饰也可以作为非言语沟通的手段。一个姑娘在和情人约会时如果精心打扮,很可能表明她想取悦对方。W·瑟尔伯认为,衣着至少可以给别人传递十种信息: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是否值得信任、社会地位、是否庸俗、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成功水平和道德品质。
身体接触:拍肩膀、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也有沟通信息的作用。亲密的人之间有较多的身体接触,而陌生人之间过分亲密的接触可能意味深长。握手的次序、时间、力量,可能标志着沟通者之间不同的关系水平。
(3)功能作用。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非言语沟通和言语沟通相互加强,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言语沟通在词语发出时开始,它利用声音一个渠道传递信息,它能对词语进行控制,是结构化的,并且是被正式教授的。
非言语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绝大数是习惯性的和无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结构的,并且是通过模仿学到的。
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于两者之间。
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各有其作用,在人际沟通中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有时言语沟通的作用大些,有时非言语沟通的作用大些。但近些年,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言语线索的作用。例如,1970年,R.L.伯德威斯特说,言语在交谈中只表达不超过30~35%的信息。1972年,A.朱拉兵估计,情绪信息只有7%是通过言语表达的,55%由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言语符号传达。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
有研究表明,当言语和副言语不一致时,对方主要依赖于副言语信息;当副言语和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则主要依赖于面部表情。有人主张,各种人际交往都是多种线索相互作用的结果。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都很重要,只是由于沟通情境等原因,有时是非言语沟通显得更重要些,有时则是言语沟通显得更重要些。
总之,学会沟通,对于我们灵活处世,增进友谊,发展事业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它是生活中一门不可缺少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