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岁的少年举人

在中得秀才以后,梁家更是对梁启超寄予了厚望,极力悉心培养。为了能够让梁启超进行系统学习,梁家送他到广州进行深造。1887年,在14岁时,他便被送进了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即学海堂学习。

学海堂是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所创,专为考中秀才者进一步研修之用。阮元,字伯元,系江苏仪征人氏,乾隆间进士,虽曾做过侍郎、巡抚、总督等官职,但一生偏好学术,对于经学、史学、天文学、数学以及西方传入的各种学术流派都很有研究。

在当年,阮元所创设的学海堂,曾经汇聚了全国的一些学术精英,他们齐聚广州,研讨考据、经史、词章和宋儒性理,使这里俨然成为了岭南的学术研究中心。梁启超能进入这样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书院,真是他的幸运了。

学海堂的先生称学长,学长一般由那些人品好、学问深,而且在学界有一定地位的人担任。梁启超进入学海堂之时,陈梅坪、陈兰甫等人都在此任教,他们都是在考释、辑佚、辨伪方面学有专长的一代宿儒。

在他们的引导下,梁启超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表面看来非常枯燥的世界,但梁启超却学得津津有味。而在此之前,梁启超主要是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钻研八股文,虽然也读诗词、《史记》《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等,但所学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科举。

而此时,梁启超决定要舍弃从前所学。他写信给祖父,祖父也已无力改变他的决定。他的决心是那样的大,“乃决舍帖括以从事于此,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年轻人的兴趣,总是那样容易转变。

每月的初一,学海堂的学长都会和学生们一起用餐。这是一个师生交流感情的好机会,平时在老师面前总是恭恭敬敬的梁启超,此时便会露出其孩童的天性,与大家一起欢笑、嬉闹。毕竟,梁启超还是个孩子呢!

离开茶坑村的梁启超依然不改神童本色。在学海堂的几年,他经常是“四季大考皆第一”,每年总能获得书院的“膏火”,也就是奖学金。这种成绩,自有学海堂以来,唯有文廷式取得过,此君后来会试曾得一甲第二。

依靠这些奖学金,每年寒暑假,梁启超总要背回一捆捆书,如《皇清经解》《四库提要》“四史”《二十二子》《百子全书》《粤雅堂丛书》等。

少年梁启超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书海中遨游。或许是神童的美名激励着他,或许是祖父、父母的期望时刻提醒着他,比起同龄人来,他显得更加自觉,更加成熟。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是菊坡精舍、粤秀书院、粤华书院的院外生,这三院与学海堂齐名。当时所谓广州五大书院,梁启超同时就读于四院,精力之旺盛非常人所能比啊!

在梁启超的身上,似乎潜藏着一股巨大的学习热情,他求知欲、创新欲都极强,是学一门爱一门,一头扎进去就孜孜不倦,务求有心得、有造诣,总能学有所成。

后来,梁启超有一次去江夏,即后来的武汉,拜会湖广总督张之洞,投递名帖的署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一见名帖,大为恼火,随即出示一联:“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见了,不假思索,立刻答对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见了,不得不称奇,便接见了他。

见了面,张之洞故意又出一上联来刁难梁启超,联云: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孰为第一?孰为第二?

首句“江”字是长江的简称。张之洞的口气,是要为难梁启超,让他说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有意来拜访,自然不能逞强,但也不能示弱,想了片刻便出了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这个应对,恰到妙处。好似自卑为“小子”,但又自负不凡,直叫张之洞不得不为之叹服。

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满怀信心,欣然走进了广东乡试的考场。当时考题有三: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至“子不语怪力乱神”;二、“来百工则财用足”;三、“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

这当然难不倒梁启超,他欣然提笔作答。在发榜之日,群情激动,梁启超高中举人第八名。按照清朝制度,举人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考中后即可做官,即使落榜,也可以按照班次,有选择性地授予知县,补用教职等。

梁启超得意地笑了。然而,好事还在后面。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李端棻被梁启超的品貌和才学所吸引,欲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但是,这种事自己又怎能亲自开口呢?

于是,李端棻请来了副考官王仁堪,一阵寒暄之后,他道出了自己的本意:

本次乡试,考生中有新会梁生,品貌才学俱佳,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弟有一妹,虽年过及笄,尚待字闺中,弟有意将其许配与梁生,只是,这牵线搭媒之事,还有劳王大人费心。

王仁堪一听,懊悔不已,原来,他也有将亲属许配给梁启超之意。但是无奈李端棻先提起,他也就只能放弃了。

这李端棻,字苾园,是贵州贵筑人氏,同治二年进士,曾经入翰林,四次作为乡试考官,一次为会试副总裁,历任云南学政、刑部侍郎等职。

李端棻的家族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权贵名门了,其堂妹李蕙仙虽然比梁启超大4岁,但知书达理,举止端庄,以梁启超当时的地位和家庭,能娶这样一位大家闺秀,自然是喜上眉梢的事情。

王仁堪召见梁启超,向他转述了李端棻的意思。梁启超岂有不答应之理,但他惊喜之下,仍不失君子之风地说:“学生愚笨,蒙大人厚爱,只是婚姻大事,不敢私自做主,须禀明父母才是。”

然而,梁启超的父亲听说之后却拒绝了这桩婚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梁父认为,自己是寒门之家,怎么能娶官宦人家的千金大小姐呢?门不当户不对,便谢绝了这桩婚事。

老成持重的内阁学士李端棻自然揣摩出了梁父的顾虑。他说:“我知道梁启超是一介寒士,但他却是难得的人才,就请不要谈论贫富之事了。”

李端棻就派人到新会县将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接来广州,经过再三劝说,梁宝瑛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茶坑村再次轰动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梁启超的功成名就,梁家让人简直羡慕不已啊! wtzc3fbitfO1ARooeTNt/MWGOTtIlO6HtvLl7Yw8NAm364DJQ7P0gJ8OqYTwX24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