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出许多好文章

在“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两个人依旧留在京城。通过“公车上书”事件,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备受鼓舞,从而带动了各省的举人,同时举人的爱国热情也令师徒二人很感动。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的请愿能够上达朝廷,促使光绪皇帝痛下决心进行变法,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国运。

虽然上书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所上之“书”流传于社会各阶层之中,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忱。那个时期,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公车上书”。

当时的中国,其实人们是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的。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这也是师徒二人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也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局面。为了唤醒更多的民众,他们更要继续奋斗。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梁启超深切感到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那么的光荣、神圣,同时感觉肩头的担子又是那么沉重。启迪民智乃是掀动维新、救国救民的当务之急,而办报纸是他们想到的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梁启超在给夏曾佑和汪康年的信中,都指出了办报与学会及风气形成之间的关系。他们出版了刊物,于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外纪闻》诞生了。《中外纪闻》每两天发行一期,介绍了国外情况和主张的改良主义思想,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部分人。

其实,《中外纪闻》最初是叫《万国公报》,但是,当时已经有了由外国传教士组织的广学会创办的同名报刊,所以从第46期起就改成了《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是近代中国民间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康有为出资创办的,梁启超、麦孟华则负责编辑工作,是该报的主笔和撰稿人,英国人李提摩太亦参与其事。刊物每期往往只有一篇文章,经常由梁启超亲自执笔撰写。他利用写文章制造舆论,积极推动变法运动。

这份报纸不论是叫《万国公报》还是《中外纪闻》,毫无疑问,报刊中都少不了刊登国内外人和事以及相关建议和评论。在后来强学会成立后,该刊才进行了改进,由不分类到分门别类。有“按语”“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评论”等版面,其中“按语”是由梁启超或麦孟华撰写。

只有22岁的梁启超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并且了解、学习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梁启超的文笔明快流畅,感情充沛,为《中外纪闻》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梁启超的文章或气势磅礴,让人读后热血沸腾;或如春风化雨,读后让人充满力量;或如哲人论道,读后让人深思明理;或语言犀利,如刀枪剑戟,感染力极强。

梁启超犹如化身为一位身披大氅的少年侠客,为了公平正义,为了民族国家的安危,手持利剑,披荆斩棘,斩妖除魔。因此,他被人们称为“少侠主笔”。

在报刊的创办经费方面,康有为接受了陈炽、袁世凯等人的捐助。袁世凯表面上似乎是乐于接受西学和新思想,这也是后来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还是孙中山等革命派都对他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

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将《中外纪闻》送给北京的官绅阅读,而且数量在逐渐增加,开始每期1000份,后来每期3000份,受到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不少人渐渐开始懂得了维新的意义。

报纸很快在社会各阶层流传,这十分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有些人起初不知道是谁在办这份报纸,从内容上看,还以为是外国公使馆创办的呢!

一些官员在读了这些介绍世界大事和宣传改革的文章之后,改变了他们对世界形势、各国历史一无所知的状况。

在《中外纪闻》获得成功之后,他们又大刀阔斧地成立了第一个维新团体,这就是强学会。这个学会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和印刷外国的书籍,发行报纸,办图书馆、博物院,梁启超担任学会的书记员。

强学会1895年8月2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与会者约50人。其中名誉会长为内阁学士孙家鼐;总董为工部主事陈炽、翰林院编修丁立钧及张孝谦、刑部郎中沈曾植;书记员为举人梁启超、内阁中书汪大燮等。

李鸿章当时也想挤进强学会,他本想出资2000两白银作为申请加入该会的敲门砖,不过由于他名声不好而被组织拒绝了。英美驻华公使和传教士李提摩太、李佳白,都为强学会赠送了西洋书籍及仪器,表示对强学会的支持。

强学会成员较有影响力,活动方式及内容又极新颖,因此,引起了宫廷内外的高度关注。

强学会的活动方式是聚众讲学。他们邀请懂得西学的国内知识分子、维新人士和传教士们站上讲台,开坛讲学。他们宣传西学知识,传播维新思想,培养骨干力量,探求维新变法的办法,以期救亡图存。

梁启超身为《中外纪闻》主笔,与康有为一起撰写了令读者无不动容的《强学会序》,以情理交融的论说、激昂澎湃的呐喊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强学会序》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观念。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

我中国孱卧于群雄之间,鼾寝于火薪之上,政务防弊而不务兴利,吏知奉法而不知审时,士主考古而不主通今,民能守近而不能行远。

……

夫中国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义理、制度、文物,驾于四溟。其地之广于万国等在三,其人之众等在一,其纬度处温带,其民聪而秀,其土腴而厚,盖大地万国未有能比者也。徒以风气未开,人才乏绝,坐受凌辱。

……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

《强学会序》描述了中国被侵略的触目惊心情景,读者在读完之后,无不泪流满面,悲愤激昂。其中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的观点,希望统治者吸取印度惨遭瓜分的教训,启用维新人士,实行变法,救亡图存,号召爱国士大夫与维新人士精诚合作,改革图强,开展维新运动,以挽救国家于危难。

《强学会序》也是一篇动人心弦、鼓吹维新救亡的政治宣言,很多人受到感动,振臂而起。它也引起了开明士绅的注意,初步打开了封建士大夫的闭塞思想。

强学会每10天集会一次,由于梁启超伶俐的口才、横溢的才华,他的演讲极富魅力,也让梁启超的名气越来越大。通过梁启超和其他维新人士的大力宣传和鼓动,会员中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

中国要自强,就要学习外国,就要改弦更张,进行变法。

北京的强学会非常成功,于是,康有为又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强学会,并于1896年l月出版了《强学报》。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江南才子、社会名流都是上海强学会的会员。两处强学会的成立,壮大了维新势力,让变法维新的呼声与日俱增。

强学会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为一体的双重性质的社会团体,它一方面创办报纸、翻译西书、建立图书馆、购买仪器,用以开发民智;另一方面联络维新人士、开明士大夫,利用集会演讲来宣传变法思想,探求救国救民之道。

强学会打破了中国民众不得私自集会的禁令,令广大民众耳目一新,莫不惊骇。但与此同时,这一切也引起了封建顽固派官僚的仇视和敌对。

李鸿章的儿女亲家、御史杨崇伊以“植党营私”的罪名弹劾强学会。1896年1月,清政府下令封闭强学会,禁止其一切活动。

由此,《中外纪闻》不得不停刊,后经梁启超和御史胡孚宸尽力周旋,将强学会改名为官书局,隶属总理衙门,专司译书报。但是,这时的强学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旨。 Ar/aA6KOz2bzT0JZ0nae7LZzdOU8YQ5jhCe0+yu6dnLySh+Kbwgm2tn32fiI+1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