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职场的未来:
差异比拼时代来临,最稀缺的职业能力是打通创意和需求

我很少写职场话题。最近因为遇到人才紧缺问题,颇有感慨,略说几句。

最近我在做一些新的项目,需要不断找新的团队成员。招聘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实在是很不容易招到全能的创意型人才。

我们需要寻找概念美术团队,市面上能做概念美术设计的团队既少,价格又非常昂贵。我们向一个知名公司询价,一个项目的设计费用要三四十万。普通一点的插画师设计一幅画面要2000~10000元。人才招募也非常困难,曾有两位做过游戏设计的策划师和插画师,我们想招至麾下,但被拒绝了。他们在没签公司的状态下,接项目就接到手软,自己在家能同时接三四个公司的项目,自由且收入丰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本身不能做这种概念设计,而只是接平面插图的工作,那可能就是一张图100~200元。这样的插画师也并不难找。

除了概念美术设计,能做好项目的策划和落地,也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前一段时间我们规划了几个可做的项目,但到执行阶段,常常有推动不下去的困难。

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出在,项目发起人和策划人往往从市场需求和产品目标的角度出发,但是不知道如何生成符合目标的内容。内容生产者,往往自己有能力创作,但是不愿意花心思做整体的项目策划。也就是说,产品经理和内容创作者之间的断裂脱节,是很多项目受阻的原因。

这个问题看上去只是团队工作方法的问题,但实际上背后反映出更深层次的人的能力集的问题,再深一点反映出我们社会基本运行逻辑的问题。

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创意产品时代的能力集和社会基本运行逻辑。

创意产品时代

当今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创意产品时代,未来这个趋势一定会越来越明显。到时候,大多数行业的大多数产品,都需要加入创意产品行列。

什么是创意产品呢?很多人对这个词有误解,以为只有小说、电影才叫创意产品,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创意产品的定义,就是在整个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推广等阶段,有整体的创新设计。喜茶就是一个创意产品,从茶饮的研发,到饥饿营销的推广方式,都是创意产品。乐纯酸奶、故宫文创、网红餐厅,都是这个时代的创意产品。在一个连果农都能靠短视频和直播来卖水果的时代,任何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都会面临很大的挤压。

未来会如何呢?或早或晚,创新产品设计和开发会蔓延到每一个行业,即使是to B业务(面向企业级客户的一种业务行为)也需要突破性的创新产品,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说到底,未来各个行业和领域都会跨过基本供给线,进入差异比拼时代。就像吃饱已经不成问题,粮食供应不是第一诉求,餐厅的口味和环境成为比拼的核心,影视作品和知识产品的基本供应达到饱和之后,差异化和品质就是比拼的重点。未来不再是任何地方开了农家乐和古镇,就有游客前来,只打出“城市人对乡村的诉求”,是吸引不到任何城市人的,如果没有独特气质和独具创意的产品,是很难在市场上有所突破的。

然而,创意产品并不容易生产。

如果把自己做的每一个项目、每一本书、每一个知识产品、每一个实体产品、每一幅画、每一个视频、每一个线下活动、每一处场景搭建、每一条产业链,都当作创意产品来生产、推广和销售,那就会发现,这个市场上优秀的创意产品人才是稀缺的。

什么是创意产品人才呢?就是能从创意连接到产品的人。

这个定义看起来好像是无意义的重复,但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非常深刻的点,一个是创意源头,一个是洞悉需求。而连接这两个点的就是一个叫作开发或者设计的过程。一般人只能守住这两点的其中一点,因此项目常常受阻。

创意源头的核心是独特性,洞悉需求的核心是连接感。能将独特性转化为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就是这个时代职场最稀缺的能力。

很多人没有由内而外的创意,只能随处“搬运”,于是设计的产品就没有独特性。另一些人缺少对用户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因此无法把产品创意化,大多时候是自己被自己感动。

全能型人才真是凤毛麟角。

新时代能力集

如果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正处于创意产品时代,那什么样的能力是核心素养呢?

我先从故事创作谈起。一个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总需要有一个核心,就是这个故事最想表达的那一点。例如“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的仇人一同困在绝境会怎样”,或者“寂寞的感觉就像永远填不满的一个洞”,或者“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应该对调过来”等,这个核心点是故事的出发点,一般是最能戳中读者内心的一点,或者是作者最迫切觉得需要呈现的一点。

核心点是一个故事原创、独特的终极来源,也是一个作品气质的定位。故事的气质应该密切围绕核心点打造。同样是灾难故事,呈现时是史诗、荒诞、黑色幽默,还是英雄大片,跟故事的背景关系不大,跟核心点的选择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故事呈现方式与其核心点密切匹配,那就是好的作品。

核心点是故事的起点,但核心点本身,并不足以打动人。从一个点子出发,要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构造,设想无数种可能性,并围绕核心点以各种各样的人物、情节和背景设定来构造故事。不断自我质疑、自我推翻、自我肯定、自我追问,直到把核心点挖得足够深,表现形式想得足够创新,呈现效果设计得足够击中人心,才算是开发出一点样子。这个过程要始终带入读者或观众的视角,感受他们的体验。

所以我常说,灵感到处都有,难的是后面长时间的打磨开发。

故事创作的过程其实跟开发创意产品的过程很相似。我大概总结了生产出优秀创意产品所具备的一些能力。

1)敏感的自我认知和创意

这个时代,富有脑洞是最难得的,新奇的想法是脱颖而出的原动力,脑洞往往来自敏感。

2)敏感的他人感知和共情

能感知到其他人的想法、诉求、苦恼和喜好,并且知道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这种能力来自共情。

3)顶层设计能力和探索精神

具备顶层设计能力,从多重角度进行逻辑推理及思考,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一切可能的方案,敢于探索和尝试从未有人做过的事,并且能试错调整。

4)对质感的强烈敏感

对质感的敏感几乎是成败的关键,一部作品、一个产品一开始的气质就决定了吸引到的受众。

5)至少一个维度的技能累积

某一方面的技能仍然是必须的,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视频拍摄技术还是编程技术,专业性和综合素养要相辅相成。

总结起来就是这样几点:自知、共情、规划、审美、专业技能。这五点几乎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其他很多工作都是这五点的延伸,例如对市场动向的把握,实际上是共情的延伸,要对市场人群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感知他人情绪,寻找市场机会;例如对广告方案的策划,其实是品位的延伸,只有对产品质感有极为严苛的把握,才会对营销推广的方式,有恰如其分的计划。当然专业技能也是必需的,空谈的策划型人才我也见过不少,如果自己不懂相关的技能,就难以指挥调动其他人完成项目。

其实画成图,就是下图这样:从自己到他人,建立桥梁,这座桥就是创意产品。

这个过程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实际做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

很多人并不知道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如何建立的,于是我们看到市面上大量跟风的网红产品,但同质化充斥,最终多数人会败下阵来。

社会运行基本逻辑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时代,就进入了彻底的商品化时代。古代的商品化只局限在相当小部分的商品品类,城市市集交换一些远距离贸易带来的珍品。工业化之后,食品、日用百货、交通和居住都商品化了,紧接着是服务商品化,社会大分工上升到新的水平,如今我们也到了买菜、做家务都要算价格的阶段。

商业社会如果不加限制,总是会自动蔓延,不断寻找新的领地。商业社会的本质是匹配供给和需求,那么只要有人对虚拟产品有需求(创意类产品、知识类产品、思想类产品),就会有人想方设法地不断提供。

从实体事物的商品化,到劳动服务的商品化,再到思想创意的商品化,这才是真正达到商业社会的最深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人格的商品化。你在互联网上有你的人设,你的商业变现价值,要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卖出你的人格产品。到真正商品化渗入骨髓的那一天,很少有人能区分开作为商品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而商业社会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扩张不到那一天是不会停下的。

我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呢?是2007年,我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我以这个主题为核心,写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流浪苍穹》,小说中就讨论了一个商业社会,以全面的知识、思想、创意、人格的商品化为主要特征,人的精神世界不可避免地被标价,没有人再在意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市场价值成为精神产物的全部。当时我写了三十万字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人的精神产物是可以用市场价值衡量的吗?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迎候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2016年,我获得了雨果奖,此后因缘际会,有很多人来找过我,都说要帮我打造个人IP。其中有人说自己手里有无数资源,有人想成为我的经纪人,有人给我打造了一套网红方案,有人说要以我的名字开培训班、办比赛。所有这些,都被我拒绝了。对我而言,目睹这一切,唯一的感叹是自己作品里预见的那个时代真的来了。

思想商品化和人格商品化可能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例如浅薄化和短视。但是当时代浪潮无可逆转,除了迎着水流的方向去走,人是没有选择的。

越是看到浪花的短暂,一个有远见的人就越应该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浮云时代,做出一些真正杰出的、深刻的创意产品。一个人改变不了时代,但可以做出不同寻常的作品。

发明、创造力与未来

那如何在一个彻底商品化的时代做出杰出作品呢?

实际上,科技领域已经在“科学-市场”的纷争中摇摆前行了两百年,正如其他创意领域目前遇到的“创意-市场”纷争。此处推荐一本好书:《发明与发现的循环》( 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 ),讲的是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之间的互动与循环。

对于科技创新,有人强调科学源头探索的重要,有人强调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双方都有道理,双方也都有证据。可事实上,二者缺一不可。

强大的科技发明总是诞生在某些非常微妙的场合中。19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密切合作的工作坊,20世纪造就大半个半导体产业的贝尔实验室,在这些地方,科学发现和工程发明总是有着强烈的震荡激发,相互促进。在贝尔实验室,从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直接引向现代计算机芯片)的发明和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再到80年代光纤(互联网的基础)的发明、90年代量子霍尔效应的重大发现,可以说,整个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都奠基于这样的环境中。

在这里,最重要的仍然是那道桥梁,努力在创意源头和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桥梁。从这个角度,科技发明和产品创意的根本原理是一致的。贝尔实验室就有创新文化,一方面有非常自由的环境,尊重每一个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进行有关市场需求的大量沟通,不断激发科学家的发明灵感。

当大量高校沉浸在创意源头,拒绝与市场连接;当多数公司求取短时期产品开发,拒绝花时间研究创意源头,源头与终端之间的桥梁就断掉了。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和个体能够“造桥”,因而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总是不容易出现。

教育的方向与意义

当我闭上眼睛想,我想要什么样的创意美术总监呢?我觉得他首先应当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理解抽象概念,当我们提出一些知识或理念上的需求时,他能充分理解,并努力转化为视觉化表达;他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当我们希望设计与众不同时,他能想出与市面上常见形象都不同的创意;他应该具备与多个资源对接的能力,当我们考虑多种呈现渠道时,他能统筹考虑项目总体效果。最后他的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要非常强。

如果有这样综合素质的人才,我愿意付出我能给的最高报酬来招揽。如果一个人能做项目的总策划人、总负责人,打通内容生产与市场的连接,那么他的薪资常常能达到一般执行员工的十倍多。这个差距,给的就是综合素质。

前面我所说的“创意产品能力”:自知、共情、规划、审美、专业技能,以及统领全部才能的探索精神,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呢?

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不难得出: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的创意项目中进行实践。

我们今天招聘人才的时候,学校和专业背景只是一部分的参考,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一个人做过的项目的经验。学校专业很难专门教给学生综合素养。所有这些综合能力都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实践中获得锻炼。只有不断地在创意产品项目中实践,一个人才能获得创意产品能力。

孩子也能从小得到创意项目能力的培养吗?

假如想要培养孩子的创意项目能力,可以让孩子通过创意项目的实践,发挥自己的创意,学习专业技能,把创意转化为作品。在每一个这样的实践中,鼓励孩子向前一步,探索表达和设计的思路,完完整整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创意项目实践,是未来进行创新项目的奠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得到自我表达的鼓励,有更为敏锐的自我察觉,同时也能保留他们内心丰富的创意。孩子同样会学到项目策划的一系列方法,这些具体的专业技能,既是帮孩子打开未来更多元的可能性,更是让孩子对创意项目有总体认知,项目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也是对领导力的重要锻炼。

我相信,所有这些通过参与创意项目所锻炼的能力,是未来职场上最为稀缺宝贵的能力。 il7VPWblA915KLnuEEj+v4WxsR3r15q6vLXos9T7RXf3W5RuiFklZApr4Unqhq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