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每个你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你不知道的忧伤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曾经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打击过。那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期末考试一直都是年级第一,平时参加各种活动,该玩的都玩,到了高考,依然考得很好。大学毕业之后,又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和国际奖项。如果有这样一个孩子,是不是招人烦,甚至招人忌恨?

很“不幸”,我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点我平时都不敢讲。

但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心中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绝对不一样。

我记忆中的成长岁月,失落多于骄傲。在我自己的眼中,我的成长过程并不是充满成功,而是一直在朝着心中的光亮奔跑却永远跑不到头,我不断向心中之光靠近,可是一次次地,不仅总是达不到目标,而且还离目标越来越远了。我是在不断失望的过程中鼓起勇气,慢慢长大。

- 01 -

遥远的光是什么呢?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

我在学业上一直追求“遥远的光”。但考试从不是我的主要目标。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写作,我于是幽默点评《三国演义》,也写了些讽刺现实的东西,还羞怯地写了几个小说。那个时候的我,野心勃勃地想要在高中的时候出版一本畅销书。

但高一之后,一系列的阅读让我开始无法提笔。先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当时就被惊呆了:怎么还能有人写得这么好!不动声色的讽刺、突如其来的转折、惊人的想象,一切都是更高级的写作手法。跟马尔克斯的现实讽刺相比,青年先锋文学作家就显得太浅白而抖机灵了,看我的写作,更是幼稚得不忍直视。然后我读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又被惊呆了:怎么还能有人如此轻灵又深刻!没有任何炫耀学识的大段落,没有厚重的历史渲染,但就是能在每个章节读出哲学的闪光,看出作家的洞见。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写作就谦卑多了。还是试着写了点小说,但一直没有贸然发表。我心里有了光,这光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罗曼·罗兰、福克纳、塞林格、博尔赫斯、加缪……

后来我尝试在文章里加一点马尔克斯式的非现实元素,但一直不太成功。我写细腻灵动的故事,远没有塞林格微妙。写短促尖锐的小说,也比博尔赫斯的睿智差得太远。成为少年作家的妄念打消了,我的愿望变成了写出和我心中的偶像相提并论的作品。

这些是我文学上“遥远的光”。为了贴近心中的光,我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尝试,一直笨拙而艰苦地尝试。不断去读文学作品,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手法。

大四开始写小说之后,最先写下的科幻小说就是《祖母家的夏天》和《看不见的星球》——向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致敬。

因为心中有光存在,所以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成功。即使高考作文写得还不错,即使出了书,即使得了雨果奖,在心里我仍然觉得自己和那遥远的光差得太远太远。至今我仍活在时时出现的气馁中,又在气馁中继续鼓起勇气前进。

- 02 -

也有人问我:你这么喜欢文学,高三时又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为什么不读中文系?

一方面原因是,我没觉得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就能证明自己有文学才能,另一方面原因是,当时还有另一个更远、更强烈的光在吸引我。

这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当时我爱上了看《少年科学画报》,被里面富有趣味的机器人漫画迷住了。后来读《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里说,宇宙里有一种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的物质,都需要一万艘万吨巨轮才能推动。”我当时惊呆了。后来不止一次跟人提起过这些事,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有一些晕眩时刻,这些就是让我目瞪口呆的晕眩时刻。

从九岁开始,我就想学天文学。中间虽有过反复、摇摆,但是最终我第一志愿填了物理系。

高三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被深深吸引住了。后来,顺着这条线,我读了玻尔、海森堡和薛定谔的著作。

在这个时候,我正式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偶像:薛定谔。读到他的一篇有关宇宙与人的意识的文章,我一下子有了开窍的感觉。

在那之后,我热烈地爱上了科学哲学,又找了薛定谔、笛卡儿、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一些文章。我后来了解到,薛定谔三十几岁发表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他写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直接影响到克里克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他对古典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国语言,曾经把《荷马史诗》从古希腊文翻译成德文,他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喜欢雕塑,喜欢和朋友一起散步,讨论生命哲学。他低调、内敛、思辨能力强,对经历的“二战”磨难讲得云淡风轻。

他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洞悉世界,洗尽铅华。

大学时最大的失落就是发现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就,恐怕永远也赶不上偶像的。我对物理实验的分析局限于表面,没办法更进一步。我的数学能力也很有限,有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用数学语言去表达。这时才知道偶像轻描淡写的方程有多不容易。

有人问我,大学时的失落和焦虑是不是因为在班里排名不好。这只是很少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原因。我心里巨大的忧伤,是发现自己一辈子也达不到偶像的那种思维境界了。

- 03 -

我的成长就是这样,与不断的忧伤相伴。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离心中的光很遥远,只能做到自己期望的一小部分。如果目标是100分,那么我的人生成就,无论是考上清华、出书,还是获得雨果奖,这些全部加起来也到不了10分。

我的努力是因为心中有光,忧伤也是因为心中的光。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真正值得追寻的光。

在这样反复失落和忧伤的过程中,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00分,最后哪怕只做到10分,内心虽然会感到失落,但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成绩已经比周围人的高一些了。对周围人来说,做到10分已然不错。

我心中对高考的感觉就是这样。我知道自己需要通过高考,但从来没有把高考当作目标。高考只是我摘星之梦的一小步,距离洞悉宇宙的秘密还有十万八千里。我渴望找到宇宙的宝藏,因此必须学一些基本技能。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我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宇宙的秘密了,但由此积累的技能,应付高考还是绰绰有余。

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梦做大一点没坏处,梦做大了,现实中的挑战都是小事。即使充满失落和忧伤,在别人看来也已经挺成功了。

如果希望我给未来的孩子们提一些建议,那可能只有这一点:把梦做大一点,看得远一点,即使做不到也没关系。即使到不了宇宙尽头,也强于只看到水塘尽头。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忧伤都是值得的。忧伤是因为有追求。

- 04 -

那我是如何生成这种自我推动的梦想呢?

“我也没怎么特别培养,平时都不管她,她都是自己学的。”我母亲总是这样说。

我母亲说的话不是假话,我父母确实从小不怎么管我,基本上任由我自己长大。

从小到大,父母没有检查过我写的作业,也不会催我写作业。我放学后先在楼底下跟小朋友玩,然后写作业,写完后看动画片和电视剧到晚上十点多。不会做的题也不会问父母,都是在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的。父母也不曾给我报过培训班。高考报考专业时父母也没有任何干预。

但我的父母是完全放养,毫不过问我的成长吗?或者说,放养就是我父母对我的养育方式吗?

并不是的。父母不管我,但他们助推了我的成长。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勒有一本书叫《助推》,说的就是用一些无形的方式引导,让人不知不觉中行为发生改变。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

父母对我最重要的助推是什么呢?回想我的成长经历,对文学、物理的追求都是因为阅读。父母最重要的助推就是带我阅读。

从我一两岁的时候,母亲就每天给我读故事书。三岁开始,母亲开始一边给我读故事书一边教我识字,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就让我自己试着读。这样不知不觉间,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已经可以独立阅读纯文字的故事书了。

在阅读方面,母亲并没有强求结果。她知道,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我在小学一二年级读的都是童话,读完了《格林童话》,读《红色童话》,还有《一千零一夜》。

三年级之后,母亲在预算很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常给我买书和杂志,例如《少年科学画报》,还有一套连环画版的《中国通史》和《红楼梦》。

到了四年级我们跟随父亲去英国访学,母亲带我去玩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图书馆,在那里,母亲给我推荐了《简·爱》。从这一本书开始,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宝库:青少年版的世界名著,比原著容易读一些。《双城记》《蝴蝶梦》都是我那时候的最爱。我还看完了馆藏的所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我因为书而树立梦想,从书中学习,以读书来自我提升。这个世界上,只要一个孩子掉进了书的海洋,基本上不用担心他走不好这一辈子。因为这个世界的智慧,大都是用书来传承的。

- 05 -

父母的助推,还体现在并不限制我的兴趣,让我广泛接触,自我选择。

我博士阶段为什么又转到经济学,追溯源头,要追到小学五年级。我从小喜欢画画,五年级发现了日本漫画,开始临摹。先是《凡尔赛玫瑰》,让我了解到玛丽·安托瓦内特,联系到《双城记》,我对法国大革命充满好奇。然后我读到最喜欢的《花冠安琪儿》,随着冒险的女孩,一路遇到博学风趣的达·芬奇、年轻浪漫的拉斐尔,还有教皇和私生子、骑士和艺术家。

我感谢父母从来没有禁止我看漫画。通过漫画,我爱上了历史。中学时最喜欢的就是阅读有关法国大革命和文艺复兴方面的书。因为这方面的阅读,我对李约瑟难题:为何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大学之后,我开始阅读阿克顿的《法国大革命讲稿》、波兰尼的《大转型》、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和《启蒙的时代》,开始思索人类历史上“现代化”的大转折,后来越来越发觉经济历史研究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再后来,我就选择了转读经济学博士。

正是父母的允许,让我得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在我的心目中,阅读类型并没有高下,只要会读书、读好书,就能从一切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给养。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各个类型的书之间往往能产生奇妙的碰撞,这样就会形成跨学科思维。

跨学科思维,总在我意料之外给我帮助。

高三在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火车上,我痴迷于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结果现场看到电脑屏幕保护程序的题目时,就写了有关人的自我身份、对存在的认知、宇宙不确定性的文章,后来获奖。

在读博士期间,我去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北京办事处的面试,以物理引力场的概念阐述我对国际贸易的想法,也当场获得了专家认可。我写作《北京折叠》的最初灵感,是在国家大剧院听《布兰诗歌》音乐会时,眼前浮现的北京上空辽阔的灰色画面所触发的。其实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只是吸收的信息在头脑中相遇产生的火花而已。

- 06 -

回想这么多,我最想说的就是阅读的意义。

我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求知,都是因为阅读。我因为阅读爱上知识,再进入学校学习,这是我学习主要的动力来源。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能见到千奇百怪的人生,知道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价值。我读到什么是尴尬,什么是冲突,什么是怆痛。这让我明白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也让我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更容易建立心的沟通。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能见到这个世界上真正杰出的人、了不起的思想、伟大的作品都是什么样。因为有这些参照,自己永远有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让我谦卑,不会因为现实中的一点点成绩而自喜,因为那些真正杰出的灵魂,是绝不屑于为这点成绩而自得的。

- 07 -

我现在有了女儿,也开始像母亲曾经给我读书那样,给她读书。

我给她看各种类型的书,有趣味图片书,有纯粹的童话,有情感哲思书,也有很多科普知识书。我选书的品质,但并不限定书的类型。最终她会在各种书中挑出她最爱的,反复阅读,反复探索。故事是所有孩子天性中的挚爱,也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启蒙。

我女儿听故事的时候,会不知不觉记住其中的词汇和表达。她很喜欢《木偶奇遇记》,有时候突然蹦出来一句“我是在自欺欺人”,让我吓一跳,但仔细回想,其实是书中的话。她也会记得很多故事里的知识,例如地球内部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这样的积累是无形的学习。我喜欢在讲故事的时候和女儿对话:“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做啊?你觉得他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我也喜欢在讲故事的时候闲聊知识:“你知道他们在海上航行喝的水从哪儿来吗?你知道恐龙后来都去哪儿了吗?”女儿喜欢听,甚至主动要求我讲。

这是文学和科学的双重启蒙。

回想我阅读的三个阶段,或者说,母亲对我启蒙的三个阶段:

带我读书——通过每天温馨的夜读,让故事从耳朵进入我心里,让我爱上故事;

让我寻找阅读的乐趣——在我的童年,让我自主阅读喜欢的书,通过兴趣爱上阅读;

带我接触更好的书籍——到我已经把读书当成习惯的时候,帮我找到文学经典。

我的所有梦想与失落、忧伤与坚强,都源于阅读。阅读让我有骄傲的梦想,也让我有谦卑的自知,让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永远比做到的多得多。

- 08 -

想到这些,我想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始终保有对未来的期望和人生理想,那么最好的办法绝不是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是带他走入一片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只会让孩子眼光狭窄、目标局限、自信心缺失,若有成绩也容易眼高于顶。而让他进入更广阔的宇宙,他则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智慧在哪里,世界的深邃和美在哪里。

能感受到世界的大、智慧的高,才有无限自我提升的勇气。

我希望能让更多孩子了解文学、科学、历史文明。我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读故事,就像我小时候爱上故事那样,以故事为起点,通过故事,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搭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间,让他们不知不觉熟悉世界之大,世界之美,世界之奇妙,由此生成内心之光,再用内心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一点点小事,也就是带孩子看世界这件小事了。 CgeLzZ9divREWyT0TNtx+oEgWe7EamzxbdKXU4RJBy15YD58kFHFcKdO5FCPz7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