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1
我想写一本帮大家做选择的书

我不是人生导师。

从2008年到现在,我一直坚持用“秋叶”这个网名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回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的问题。2020年,我开始通过抖音“秋叶大叔”直播答疑。

很多问题每年都被大学生一遍遍问起。比如: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怎么办?该不该考研?该不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报考公务员?害怕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大学生能不能谈恋爱?

我发现大学生朋友最大的困难是: 害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独立的选择。

不会选择,不敢坚持选择,不断选择,这样的年轻人即使从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还是会纠结,还是会迷茫,还是会浪费很多时间。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高效地帮助他们?年轻人需要的是能真正帮他们打开思维的方法,而不是让人盲目崇拜的导师。

给没有方向的大学生只提供方向是不够的,还得提供正确的方法,否则他们会因为你的建议没办法落地变得更焦虑、更迷茫。

在《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升级版)》这本书中,我们想分享一些实用且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年轻的朋友们,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生活,即使他们将来进入职场,一样受用。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想用这些方法和思路启发大学生去行动。相比正确的大道理,我认为积极的行动更能帮人摆脱迷茫。

这本书的定位是行动指南,而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

2016年,《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第三次出版以后,我向读者承诺:“如果这本书还能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那么我会继续努力,将这本书升级和改进,使其适应时代变化。”

2017年年底,我约90后黄晓敏(网名大头敏,以下称大头敏)一起尝试重写这本书。我对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让95后觉得这本书接地气。

我对大头敏说:“我现在忙于创业,和现在的年轻人有了代沟;而你不会,你的工作就是做年轻人的宣传工作,你自己就是90后,而且是工作做得非常优秀的90后。我们一起,应该能把这本书升级到更好。”

大头敏接受了挑战。没有想到,我们从达成这个约定到完成这本书的升级,居然花了三年的时间。其间,我从一个不玩抖音、不上B站的中年大叔,变成了一个努力吸引年轻人的直播大叔。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慢慢也从95后大学生调整为00后大学生。

这次升级,我们对老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做了全面调整,使其从原来的十章内容变成大学生最关心的六大话题。对于每个话题,我们都想给大学生更接地气的案例、更好理解的表达方式和更具时代感的行动方案,相当于把整本书重写了一遍。这次升级也特别感谢西安欧亚学院的黄鑫老师和浙江财经大学的林健林老师,他们不但在写作过程中反馈了很多意见,还组织自己学校的学生试读书稿、反馈封面意见,确保新版图书贴近00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特别感谢两位老师的工作。另外,特别感谢武汉工程大学王乃靖老师为这本书制作了配套网课“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也希望大学生朋友们喜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秋叶PPT”微信公众号回复“不要等到毕业以后”领取。

我还是要提醒所有的读者: 看书不能改变现状,思考也不能真正改变现状,真正能改变现状的是经过高质量思考后做出行动!

如果你看了这本书,想和我持续互动,那么我欢迎你关注微信公众号“秋叶大叔”,我有更多有趣的文章与你分享。或者你可以直接在抖音上关注“秋叶大叔”,我在直播间等你提问。

行动起来!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2020年4月 KEhmO9mZ2lIkHE6Trxf1PZSNZ2mTc8RDM6IcAFeesXBie2w7jF63WQly4bvZ361L



序言2
用读大学的态度读一生,用过一生的方式上大学

这是一本写给00后大学生的枕边书。

高考那一年,我被命运之锤砸中了,获得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号——高考状元,既是广东省的语文单科状元,又是一个拥有800万常住人口的地级市的文科状元。据说,当时我是我们学校50年一遇的状元,写有我名字的横幅被喜气洋洋地挂在了学校外的天桥上。顶着这样的光环,我进入了岭南最好的学校中山大学就读。

没想到“高考状元”也会成为我大学生涯的负担。我不敢试错,怕做得不好,怕被别人嘲笑“状元也就这点本事”。学法语的时候,为了不让学得比我好的室友嘲笑,我躲在床上戴着耳机学,结果学了一口哑巴法语;写论文的时候,我想要憋着放个大招,便选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题目”,结果难度太大而难以下手,还不如一开始就选“小题目”的同学写得好。

不过,也因为怕丢脸,我不得不全力以赴。 我看了非常多的关于如何读大学的书,知道了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性。大一的时候,我在院报上发表文章;大三的时候,我到欧洲排名前五的法学院交流一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的青年峰会。另外,我每年阅读100本书,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实习,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还收到两个提供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offer(录取通知)。

我最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虽然工作在机关,但我是所有岗位里和年轻人打交道最多的人。我的微信青年好友超过3000个,我一直和年轻人在一起。我虽然毕业快10年了,却感觉自己从未离开过大学,一直都像17岁刚上大学时那样,满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发现自己在用读大学的方式读人生这所社会大学。

工作期间,我在职攻读MPA(公共管理硕士),选修了编辑、英语、摄影、演讲、写作、PPT(演示文稿)和公共管理课程,顺利取得学位,还曾到美国公共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学校雪城大学访学。

我担任单位刊物的责任编辑,共编辑了18期杂志。我在秋叶大叔的写作训练营担任助教,帮助朋友和社群编辑出版了6本书,还在《中国共青团》杂志上发表过封面文章。

我从一个演讲两分钟都会发抖的人到夺得头马演讲俱乐部(Toastmaster)的比赛冠军,每年都应邀做20场左右的培训,同时担任东莞市委党校的兼职讲师。在精耕业务之余,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级展会的策展和执行工作。

2017年,我在武汉参加中国志愿服务讲师培训,与秋叶老师见面。半天时间,我们似乎把半生的遭际都聊过了。我感慨: “读大学的时候,我觉得四年就像一辈子,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毕业以后,我觉得一辈子都应该像读大学一样,保有小步快跑的热情、勇敢试错的勇气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

秋叶老师说:“我从教20多年,凡能够用对待一生的态度郑重对待大学学业的同学,一般都不会混得太差。能够一直用上大学的态度去拥抱社会的人,可以走得很远。”

他思索了一下,突然问我:“我有一本销量超过20万册的畅销书,这本书是写给大学生的,书名是《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到了这本书需要改版的时候,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执笔?”

我的这位偶像竟然对我说:“我们一起写本书吧!你的经历会对同学们很有启发的!”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我在毕业以后读过这本书,我在读的时候就非常懊恼为什么没有在毕业前读。 秋叶老师的PPT图书、Office线上教程,让我在大学和工作中都获益良多,我一直都把他视作我的良师和明灯。

那一年,距离我大学入学刚好10年,正是我决心要摆脱“高考状元”这个标签的时候——我应该因为其他标签被人们认识,而不只是那一场考试。整整10年的记忆翻涌心头, 所有吃过的苦、落过的泪、灯下的光,所有风景与远方,所有书卷与论文,全部原地复活。

我很开心地答应和秋叶老师合作,原本想着我有在共青团“青年之声”系统回答大学生问题的经验,还有在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作为职业导师和那么多同学交流心得的经验,升级这本书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想到……这一写就是三年,途中经历了不断的推倒重来、无数的自我否定,还和上百名大学生进行过对话。

秋叶老师和我反复讨论这本书要怎么改写。2013年读这本书第一版的同学们,带着笃定或是遗憾早就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我访谈了前几版的忠实读者,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反馈:哪些内容“幸好毕业之前就知道了”,哪些内容“一看就懂一做就忘”,哪些内容“如果我那时知道就好了”。

即将读到这本书的同学是刚刚走上社会舞台的00后,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对之前的版本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从专业选择、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友情爱情、毕业规划和自我管理方面,提炼了60多个最多人问、最绕不开、最有价值的话题。我们还邀请了大学教授、资深编辑、青年作家、高校辅导员、共青团团干、秋叶读书会以及大学生朋友对书稿提出大量宝贵意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我们愿意花时间去打磨这本书,希望你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我们是带着诚意来写的。

希望你喜欢这一场毕业之前的相遇。


2020年4月 KEhmO9mZ2lIkHE6Trxf1PZSNZ2mTc8RDM6IcAFeesXBie2w7jF63WQly4bvZ361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