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抵御外敌:波音与麦道重组联合

毫无疑问,假如没有空客的“异军突起”,以及麦道公司(简称“麦道”)的“繁华散尽”,很难想象波音会参与到这起兼并案之中。原本是内讧了半个多世纪的两个老冤家—波音与麦道,最后在美国国家意志的作用下“合二为一”,曾经的对手现在结盟为友,共同抵御“外敌”—空客。波音和麦道合并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两个公司本身的发展,它影响了世界商用飞机产业的基本格局。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每一份麦道股份变成0.65份波音股份,总价值133亿美元。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这起收购事件被称为“世纪兼并案”,在国际航空航天业界及经济界产生了巨大震动。那么,世界航空产业是怎么样从“三分天下”时代正式进入“双雄争霸”时代的呢?

这一切先从麦道公司日渐式微说起。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McDonnell—Douglas Corporation)曾经是美国制造飞机和导弹的著名企业。它也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军用飞机厂商,生产过著名的F—4和F/A—18以及“猎兔狗(Harrier)”战斗机。它还曾经紧随波音之后,稳坐世界航空领域的第二把交椅,并且占据着美国头号国防承包商的地位。不得不说,麦道拥有一个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在被波音公司收购之前,麦道公司也是两家飞机公司“合二为一”的产物,两家公司各自拥有一位伟大的创始人。

唐纳德·威尔斯·道格拉斯早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21年,他创办了“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1924年,第一次环球飞行由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的飞机完成。其最著名的飞机为DC—3型运输机,这种飞机也被认为是飞行史上最重要的运输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为美国,特别是美国海军制造了大量的飞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刚刚建立的时候为美国海军制造鱼雷轰炸机,但很快就在这种飞机的基础上制造了很多变种,如侦察机和商用运输机。在公司建立五年后,道格拉斯公司的年产量达到了100架飞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道格拉斯的公司生产了数以万计的飞机,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道格拉斯公司曾被誉为现代民机的开拓者,作为美国最大的飞机生产商,其研制的DC—3型运输机被人们亲昵地称为“空中火车”,它飞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并被苏联和日本大量仿制。在当时,就一种型号飞机的产量而言,生产上千架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时至今日,只有波音727、波音737、伊尔—14、安—24等少数机型能达到这一产量,但DC—3型运输机的总产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3 000多架。

现在来讲另一位先驱者—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1939年,他创办了“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麦克唐纳也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生产军用飞机为主的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早就有涉足民用飞机领域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虽然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与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都想通过进军“火箭”领域来寻求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但它们最终并没有在新形势下转型成功,在两家公司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困难重重。在面临相同的发展困境时,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坐到了谈判桌前。1963年,双方开始进行“合并”谈判。1967年4月28日,由于经营不善,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被迫与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合并为“麦道飞机公司”。1968年,麦道公司开始生产DC—10型飞机,首架飞机于1971年交付使用。

麦道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一帆风顺。虽然合并后成立了新公司,但二者一直没有真正融合到一起。人们期望的“军+民”也没有发生“1+1>2”的效果。原因很简单:经营理念的分歧导致了严重内耗。他们的公司分设两地,麦克唐纳公司总部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道格拉斯公司总部则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市。再者,面对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两种不同的市场,两套班子的发展理念很难统一。两套班子的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民用飞机的销售。客观地讲,民用飞机销售策略和军用飞机大相径庭,军用飞机主要面对军方,只要得到合同,资金就有了保障,其他竞争者也很难再插手。然而,民用飞机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随时都会有几个制造商同时围绕着一项交易进行激烈的竞争。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导致麦道公司的高层领导之间矛盾不断。在这种无形的内耗的影响下,麦道公司大伤元气,被兼并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那么,麦道是在什么局面下选择“加入”波音的呢?

从两个方面来看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答案:从民用飞机方面看,波音用50亿美元研发出加长版的波音747飞机,而空客更是投资约100亿美元去研制550座的A330飞机。作为老三的麦道,在与波音、空客的竞争中逐渐掉队,自身竞争力不断下降,其占世界民用客机市场的份额也从原来的22%降到不足10%。从军用飞机方面看,麦道被一个“三合一”的对手全面压制。1994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996年,他们又收购了劳拉公司的大部分业务,由此形成了强大的军机霸主,而麦道的销售额只是对手的一半而已。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降临了:1996年11月,五角大楼宣布联合歼击机F—22将从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的样本中选择。所以,麦道总经理无奈地承认:麦道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生存。另一项数据显示,1996年麦道公司只卖出了40架民用客机。曾经稳坐大飞机领域第三把交椅的麦道公司黯然退出了竞争激烈的舞台,留给后世的是遗憾还有反思!

麦道已经江河日下,而波音在世界航空市场上也感到阵阵寒风。1991年之后,波音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大体呈递减趋势,尽管其占据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产品订单很多,仍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在《幸福》杂志全球500家最大工业公司的排名中,波音从1992年的第35位降至1995年的第166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波音人”也在谋划着未来的新出路:与麦道“化敌为友”!

波音与麦道的联合,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共同对抗美国人的“劲敌”—空客。波音公司前总裁弗朗克·舒龙茨曾经密访空客的总部图卢兹,他对空客的员工说道:“前十年,我们没有把你们放在眼里;后十年,你们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今后十年,我们将感到担心。”从舒龙茨的话中可以听出,波音对于空客的崛起是多么忌惮。这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1993年空客的营业额甚至超过了波音公司。

波音遇到的难题与那个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末的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因素日益增长,虽偶有局部战争发生,但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显然已经改变了模式,即从二战和冷战中的军事、政治领域转向经济技术领域,斗争的胜负不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市场上。政治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改变。美国经济地位在下降,欧洲经济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在航空航天业内,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这种局势,表面看起来是波音与空客之间的“刀光剑影”,背后却是美国与欧洲之间的经济对抗。

洞若观火的美国政府终于出招了!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政府决定促成波音收购麦道的“世纪兼并案”。美国国防部在这次兼并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波音公司拿到了联合歼击机F—22的合同,但波音在制造军用飞机方面历史较短,迫切需要麦道公司的人力和战斗机制造经验。这样,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两大巨头,合二为一!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员工总数达20万人。波音再次“军民合一”,军用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公司;合并后的波音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航空航天业第一大公司,也成为美国五角大楼最大的供应商。如今,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任何一家公司的军品销售额,都是欧洲最大军工企业的两倍以上,美国人的如意算盘可谓一箭双雕。

欧洲人深知波音收购麦道对空客意味着什么,空客也决不能坐以待毙。新波音公司成立之后,第一项举措就让欧洲人心惊胆寒:波音与美国3家最大的航空公司签订了20年的独家供货合同,这意味着空客在美国市场上将无立足之地。空客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新波音公司的垄断行为。通过欧盟委员会的精心策划,它们准备宣布新波音公司是“非法”的产物,意在让其胎死腹中。

虽然克林顿政府已经做出了与欧盟长久较量的计划,但是新波音公司却没有十足的底气,因为新波音公司最新的改进型波音737—700飞机的部分发动机是由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制公司提供的。反观空客,他们在美国拥有800个分包商,雇员达5万人,遍及美国40个州。欧美虽然剑拔弩张,但是新波音与空客双方都明白,一旦贸易战打响,必将两败俱伤。就在欧盟举起“屠刀”的前一刻,新波音做出了让步。新波音在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上作出了妥协,决定终止20年的独家供货合同,并且在10年内不签订任何独家供货合同。新波音还在其他方面作出了承诺,欧盟随即也为波音与麦道的合并亮了绿灯。在销售方面空客暂时逃过一劫,但是它们对于新波音的强大仍然心有余悸。1997年1月6日,空客宣布将设计制造载客量为500~600人的超巨型飞机,以迎接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后的挑战。

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7年7月1日宣布无条件通过波音与麦道的合并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于7月23日表示对该计划持积极看法,从而结束了波音公司与欧盟委员会之前长达两个月的激烈对抗,避免了欧美航空贸易战的爆发。1997年7月31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了波音与麦道的合并计划。迈过了最后一个障碍,波音与麦道双方的合并在1997年8月1日正式生效,新波音公司于同年8月4日正式营运。

在外界看来,麦道被波音收购,也许是一件“好事”。在欧美,技术和资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只有两者都强大,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纵观航空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是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在大飞机领域,麦道以一己之力对抗波音与空客两大巨头的局面很难持久,这也许是在无奈之下,做出的最正确的抉择!

波音与麦道的重组与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完成了“抵御外敌”的任务,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通过此案例可以窥见顶尖科技公司之间的博弈与角斗。可以看到,这些巨无霸企业之间的竞争经常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十几个国家产业的兴盛与存亡。某些战略和尖端产业的兴废,直接影响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发展的战略行动能力,波音与美国、空客与欧盟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美国政府与欧盟都曾经极力介入波音与空客的市场竞争和贸易纠纷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波音与空客已经出现了三次重大的贸易纠纷,并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中来解决。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和欧盟均通过外交途径深度介入其中。因此,大企业的整合和改制,往往是国家某种战略构想或战略计划的体现,决不单纯是企业利润和企业自负盈亏的问题。所以,在某些战略性产业上,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事,更是这些国家和政府间的大事。 iUatAw+7yf/Z9rpTrB/bj4jG4aezv5FO67BvwY95UV/6Gzr2MOOTnSudAZvqI+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