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節(第四十七章)

【提要述評】

此節爲傅奕本第四十七章,河上公注本題“鑒遠第四十七”,唐玄宗注本題“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此節的主旨是宣揚得道者的認識能力,認爲得道者不出户就可瞭解天下的一切(河上公注本題“鑒遠”,可能即基於此)。

在這裏,老子强調了理性認識的作用,揭示了感性認識的局限性。他認爲,掌握了基本的大道,就能洞察一切,所以説:“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不窺於牖,可以知天道。”如果没有理性認識,只憑眼觀耳聽的感性認識去瞭解世界,那就只能是一知半解地瞭解一些皮毛,所以説:“其出镾遠者,其知镾尟。”

須説明的是,此文所謂的“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不窺與牖,可以知天道”“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等等,都是指得道的聖人而言的,即第五十二章所説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之類,是指已經得道而進入了理性認識階段的人能認識世界上的一切,而並不是指所有的人都能如此。有人將老子的説法理解爲人類的主觀意識可以超越經驗而認識世界,實是對《老子》的一種誤解,因爲老子對没有實際根據的臆測是持批判態度的,第三十八章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即是最有力的證據。

【校定原文】

不出於户 [1] ,可以知天下。不窺於牖 [2] ,可以知天道 [3] 。其出镾遠者 [4] ,其知镾尟 [5]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6] ,不見而名 [7] ,不爲而成 [8]

右第四十七章,四十三言 [9]

【注釋探賾】

[1] 傅奕本“出”下無“於”字,據帛書甲本補。

[2] 傅奕本“窺”下無“於”字,據帛書甲本補。 窺:據字形而言,通過孔穴探看爲“窺”,通過門縫探看爲“闚”。此文是通過窗口來觀察,則應該用“窺”。有人認爲此當用“闚”(見朱謙之《老子校釋》),不當。 牖(yǒu有):窗。

[3] 天道:古代可以用來指上天的規律,但此文説“窺於牖”,則此“天道”應指天象,即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現在很多人將它解爲“自然的規律”(參見陳鼓應注譯),不當。王弼曰:“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闚牖,而可知也。”吕惠卿曰:“天下之所以爲天下者,果何邪?知天下之所以爲天下,則不出户而知之矣。天道之所以爲天道者,果何邪?見天道之所以爲天道,則不窺牖而見之矣。”覺按:以上幾句是指得道者而言,其旨意是:瞭解世界不必依靠感性認識,而可以依靠理性認識。也就是説,只要掌握了“大常”之“道”與“大致”之“理”,得其所以然,那麽不用耳聞目睹,也就能瞭解人事天道了。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可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也是這個道理。另外,《韓非子·姦劫弑臣》云:“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爲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爲己聽,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此論進一步發展了老子“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的思想,把老子所説的理性認識可以洞察世界一切事物的觀點改造成了具體可行的政治措施。《淮南子·主術訓》也有類似韓非的話,但這種説法顯然已與老子的觀念不同了。有人認爲這種説法是《老子》此文之古義(見朱謙之《校釋》),似不當。

[4] 出:與上文的“出户”相應,指出門。 镾:同“彌”。 者:傅奕本無“者”字,據帛書乙本補。《韓非子·喻老》引文也有“者”字。

[5] 尟(xiǎn 顯):少。大多數本子“尟”作“少”,則與“遠”字不押韻,故不當。 王弼曰:“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摶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户;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吕惠卿曰:“今夫天下之大,固無窮也,必待出而後知之,則足力之所及者寡矣,所知者幾何哉?天道之遠,固不測也,必待窺而後見之,則目力之所及者寡矣,所見者幾何哉?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李嘉謀曰:“出三求天地者,求其形也。天地不可以形盡,而可理盡(覺按:當作“以理盡”),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若知其理之在此,則雖閉户可也。”覺按:這兩句是指未得道者而言,其旨意是:不知道依靠理性認識來瞭解世界的人,只注重感性認識,凡事必須耳聞目睹才信其有,這種人到遠處去打聽情況,必然會將近處的情況遺漏了,而他越往遠處,則遺漏的範圍越大,所以説:“其出镾遠者,其知镾尟。”《韓非子·姦劫弑臣》云:“目必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爲明,所見者少矣,非不弊之術也。耳必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爲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可爲《老子》此文之注脚。

[6] 聖人:《老子》一書的“聖人”都指得道的人或得道的君主。《莊子·天下》:“以天爲宗,以德爲本,以道爲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可作爲《老子》一書中“聖人”的注脚。 不行而知:即上文所説的“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行”相當於上文的“出”,指出外巡視。

[7] 名:《釋名·釋言語》:“名,明也。” 不見而名:即上文所説的“不窺於牖,可以知天道”。“見”相當於上文的“窺”;“名”相當於上文的“知”,故當訓“明”。《韓非子·喻老》引文作“明”,後世也有人將“名”字改爲“明”(見陳鼓應注譯),但此文以不改爲好,因爲老子可能有意用“名”字來與“知”“成”押韻,若作“明”,其韻便不和諧了。帛書乙本也作“名”,可證《老子》古本應作“名”。

[8] 不爲:即無爲,見第一節注[5]。 不爲而成:指得道的聖人善於因順自然、憑藉時勢、利用外物,所以不作故意的人爲努力就能成功。《韓非子·喻老》云:“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爲而成。’”一説“不爲而成”是總括“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兩句而言,如吕惠卿曰:“知之於所不行,名之於所不見,則不爲而成矣。”亦通。

[9] 四十三:傅奕本作“四十”,今增補三字,故改。

【韻脚韻部】

户、下、魚部。牖、道,幽部。遠、尟,元部。知、名、成,支耕對轉合韻(“知”屬支部,其餘屬耕部)。

【義疏正解】

得道的人不從房門走出去,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從窗口向外探望,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那些出去得越遠的人,他們知道的東西就越少。因此聖明的人不出外打聽就能知道,不親眼觀察就能明白,不做就能成功。 leOH7u2djz1IC86In8Y36DBPikkqUE86AkvmyTaCB3juRewDNNOKYJ+fvS3BNr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