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節(第四十六章)

【提要述評】

此節爲傅奕本第四十六章,河上公注本題“儉欲第四十六”,唐玄宗注本題“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本節帛書甲本分爲兩節,從意義上來看來,其分節顯然比通行本合爲一節更合理,故今依其分節分爲兩段。

第一段主要宣揚了作者的反戰思想。“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語),所以老子在此對當時的戰爭作了全盤的否定。他以簡明的文辭形象地揭露了春秋時戰爭的頻繁與慘烈,並將戰爭的起因判定爲君主的“無道”,從而有力地抨擊了當時統治者窮兵黷武的野蠻行徑。當然,當時的戰爭多半是由統治者的貪欲造成的,大概基於這樣的考慮,前人才將它與下一段合爲一章,後人才將貪欲作爲聯繫這兩段的關節。但老子在這一段中其實並未將貪欲當作戰爭的起因,而只是將“無道”看作戰爭的起因,所以還是帛書甲本的理解與分節爲優。

第二段主要宣揚了作者的“知足”主張,勸導人們要知足寡欲(河上公注本題“儉欲”,可能即基於此)。老子提倡“知足”,從兩方面下手:一是着眼於客觀,主張堅決摒棄“可欲”之物,把可以引起人們欲望的東西説成是罪大惡極之物,以期人們畏而遠之;二是着眼於主觀,主張堅決遏制“欲得”之心,斷言貪得無厭必將大禍臨頭,以期人們淡泊寡欲。人們既接觸不到“可欲”,又不“欲得”,當然就“知足”了。文末則着重點明了“知足”的作用與意義:知足可以使人永遠感到滿足,這樣當然有益於身心健康而“可以長久”(第四十四章語)了。

【校定原文】

天下有道 [1] ,却走馬以糞 [2] 。天下無道 [3] ,戎馬生於郊 [4]

罪莫大於可欲 [5] ,禍莫大於不知足 [6] ,咎莫憯於欲得 [7]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8]

右第四十六章,四十五言。

【注釋探賾】

[1] 有道:有道德,指遵循正確的政治原則,無爲而治。 天下有道:河上公曰:“謂人主有道。”覺按:指君主有德循道而政治清明。

[2] 却:《文選·東京賦》“却走馬以糞車”薛綜注:“却,退也。”有人把“却”解爲“驅”(見高亨、許抗生之説),不當。 走:跑。 走馬:奔跑着的馬,指馳騁疆場的馬。《韓非子·解老》云:“有道之君,外無怨讎於鄰敵,而内有德澤於人民。夫外無怨讎於鄰敵者,其遇諸侯也外有禮義;内有德澤於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務本。遇諸侯有禮義,則役希起;治民事務本,則淫奢止。凡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給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馬於戰鬭逐北,而民不以馬遠通淫物,所積力唯田疇。積力於田疇,必且糞灌。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也。’”韓非認爲“走馬”還包括忙於運輸貨物的馬,也通。 糞:傅奕本作“播”,據河上公本改。“糞”是施肥的意思,指用馬拉車送糞至農田施肥。有人將“糞”解爲“治田”(高亨説)、“耕種”(陳鼓應説),不當。河上公曰:“糞者,糞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馬以治農田也。”

[3] 天下無道:河上公曰:“謂人主無道也。”覺按:指君主昏庸無道而政治黑暗。

[4] 戎馬:戰馬,這裏指用作戰爭的母馬。因爲天下無道,戰爭頻繁,戰馬缺乏,所以連懷孕的母馬也被用於戰鬥,這就發生了“戎馬生於郊”的情況。這道理《鹽鐵論·未通》講得很清楚,其言云:“聞往者未伐胡、越之時,繇賦省而民富足,温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當此之時,却走馬以糞。其後,師旅數發,戎馬不足,牸牝入陣,故駒犢生於戰地。” 郊:河上公曰:“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這是把“郊”理解爲邊境。吴澄也説:“郊者,二國相交之境。”古代的戰爭大多發生在邊疆地區,所以古稱戰場爲“疆場”。但是,戰爭也並不局限於邊疆,所以“疆場”一詞後來便泛指戰場。此“郊”字也當泛指野外的戰場。

[5] 可欲:可以引起人們欲望的東西,如異性美色、靡靡之音、美味佳餚、五彩服裝、田獵遊樂、珍寶玩好等等,所以河上公注云“好色淫欲”。第三章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均可用來闡明此文之義。《韓非子·解老》把道理解釋得更爲周到,其言云:“人有欲,則計會亂;計會亂,而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經絶;事經絶,則禍難生。由是觀之,禍難生於邪心,邪心誘於可欲。可欲之類,進則教良民爲姦,退則令善人有禍。姦起,則上侵弱君;禍至,則民人多傷。然則可欲之類,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罪莫大於可欲。’”。此外,《周易·繫辭上》所説的“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也與此同旨。

[6] 禍莫大於不知足:第四十四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與此同旨。《韓非子·解老》曰:“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爲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憂也。故聖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則不憂矣。衆人則不然,大爲諸侯,小餘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胥靡有免,死罪時活,今不知足者之憂終身不解。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又《喻老》曰:“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爲溲器。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7] 咎:《説文·人部》:“咎,災也。” 憯(cǎn慘):《説文·心部》:“憯,痛也。” 貪得者往往會利令智昏,以致國亡身死,所以説“咎莫憯於欲得”。《韓非子·喻老》云:“虞君欲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於欲得。’”

[8] 恒:傅奕本作“常”,乃後世避漢文帝諱所改,今據帛書甲本改回(傅奕本共出現三十一個“常”字,其中除第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五章七個表示“常道”的“常”以外,帛書本均作“恒”,這二十四個“常”字,均爲後世避漢文帝諱所改,今全部改回以復古本之舊,參見第四十五節注[2])。 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認爲,對於不知足的人,有時雖然也因達到某一目的而感到滿足,但這種滿足只是暫時的,也就是説:“不知足之足,非恒足矣。”只有知足的人,才能時時處處都感到滿足,這才是一種永恒的滿足,所以説:“知足之足,恒足矣。”

【韻脚韻部】

道、道、郊,幽宵旁轉合韻(“道”屬幽部,“郊”屬宵部)。欲、足、得、足、足,職屋旁轉合韻(“得”屬職部,其餘屬屋部)。

【義疏正解】

社會政治清明,就會把奔跑着的馬從戰場上拉回來用來運糞施肥。社會政治黑暗,戰馬就會在郊野戰場上生小馬。

罪過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更大的了,禍患没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了,災禍没有比貪得更慘痛的了,所以知足的滿足,才真正是永恒的滿足了。 yjZfZso1wGM89Drxs+eygDmERJ1fHLn2Y7KaiStiH/x9WWugB8D+7szK0cNqor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