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无论是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通史》,还是谢天振的《中西翻译简史》都几乎没有工程技术翻译活动的记述,更没有专门章节论述,不得不说对于工程技术翻译的缺席是翻译史编撰的一个重要缺憾。黎难秋的《中国科学翻译史》和《中国口译史》也没有专门讨论工程技术翻译史,但是解释了工程技术翻译的零星史实,因此工程技术翻译研究的缺失和我国翻译史发展的现实有很大关系。我国的翻译史研究和记录主要经历了佛经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从事工程技术翻译的大多属于小众人群,他们主要从事的是翻译实践工作,很少有人从事研究论文写作或者学术专著发表等,因此他们很少有发声的机会,基本上被湮没在众多的典籍与文学翻译的浩瀚海洋之中。此外,文献记载一般都是一些典籍翻译大家和文学翻译大家,工程技术翻译人员基本上很难找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历史忽视了工程技术翻译及译员这个群体,确实是翻译史的一大遗憾,欣喜的是刘川教授的《工程技术翻译学导论》于2019年10月面世,为工程技术翻译研究开启了系统化研究之门。
虽然与工程技术翻译相关的历史文字记载几乎空白,但是其历史应该是与翻译史相伴而生的,每一次帝国的建立与扩张一定存在着工程技术翻译的痕迹,同样对其他民族或者国家经济或技术的借鉴也离不开工程技术翻译。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拥有辉煌的成就,领先世界很多国家,期间也存在中国工程技术输出国外的大量事实。(李约瑟,2003)例如,丝绸技术是公元5—6世纪拜占庭帝国收买船员从中国广州偷运出去的;造纸术是8世纪在中亚战场被俘的中国士兵传入波斯的;火药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间接传入西方的;指南针是中国水手在航运中无意间传入波斯的。(刘川,2019:16)最早的资料可考外国工程技术传入中国始于明朝初期永乐年间,“永乐时神机火枪法得之安南;嘉靖时刀法、佛郎机、马嘴炮法得之日本”。(何兆武,2001:71)由于古时很少有人懂西语,因此明末清初西方的工程技术翻译主要依靠传教士。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大炮叩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西方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也随之进了中国,间接推动了工程技术译介序幕的拉开。
清朝晚期涌现了洋务派,他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实现实业兴国,因此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化工程技术企业。但是当时中国缺乏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技术的人才,所以这些企业大多是聘请外国人担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绝大多数中国工人和管理人员需要专门从事工程技术翻译的“通事”来和外国技术管理人员沟通。这一时期的工程技术翻译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枪炮和军舰等军事工业,以及关系基本国力的煤矿、铁路和航运业。工程技术项目的引进、建设、安装、生产、经营等几乎都是由外国人操控,甚至部分翻译工作也是直接由外国人担任,少量的翻译人员主要是由洋泾浜英语通事或者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少数国内学习英文和法文的技术知识课程毕业生担任。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清政府官办的工程技术项目和部分商办项目,此外大量引进外资扩大工程技术项目规模,主要涉及交通、电力、制造、煤矿等领域。这个时期既有外语水平较高的专职翻译,也有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兼职翻译,他们其中很多人大多具备留学英美的经历,外语水平比较高,也有一些洋泾浜英语翻译从事层次较为低的翻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技术翻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78年我国实施22个“78亿计划”工程项目,除了兰州合成革厂项目取消,另一项改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外,其他20个项目都引进实施,每个项目都有数名至数十名工程技术翻译人员参与。这个时期的工程技术翻译人员主要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相关企业,或者是从科技情报所、中学或高等院校调配,译员年轻化且跨地域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商务性翻译公司,专注于不同工程领域,如矿产、机械、建筑、电气、化工等,翻译活动呈团队化、协作化。在工程技术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也特别注重工程技术项目的输出,从早期的援外工程到改革开放的主动对外输出工程项目,一大批工程技术翻译人员活跃在各类对外工程项目中,从早期的严格审查合格的援外项目翻译人员到各大型工程承包商派驻境外工程技术翻译人员,他们为工程技术翻译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