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1986年,班杜拉(Bandura)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学习和行为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从而被提出。借助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概念,勒特(Lent)等(1994)提出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简称SCCT),SCCT是社会认知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SCCT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整合起来,动态地揭示了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职业绩效的全过程(Lent et al.,1994)。自我效能、结果期待与个人目标是SCCT的三个核心变量。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组织和实施所要得到的行为结果的能力的信念(我能干得了吗?);自我效能与具体的活动领域有关,其形成与改变主要取决于四种信息来源:过去的绩效成就、观察学习、社会劝说以及生理、情绪状态等。结果期待是指个人对从事特定行为的结果的信念(如果我这么做,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期待通过与自我效能相似的学习经验而获得,如回忆成功的事情、对他人的成功活动的观察学习、对自己的活动产品的关注和对自己活动的影响力的关注等。个人目标指的是个人从事特定活动或取得一定结果的意图(我有多么想做这件事情),可分为职业目标和绩效目标两种。自我效能是对能力的信念;而结果期待是对结果的信念,如受到奖励、对掌握了一种有挑战性的任务的骄傲等;个人目标是最有影响的信息源,是个人行使自己力量的关键机制(龙立荣,2002)。

与社会认知理论一样,SCCT特别强调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对人们职业目标选择以及职业表现的影响。SCCT强调个人、背景和学习对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职业选择分成几个基本过程:①初步的选择或目标,②行动,如为实施特定的选择而参加特定的培训,③后来的完成情况,即成功或失败,实现情况构成了反馈环路,影响未来职业行为的形成(龙立荣,2002)。SCCT包含职业兴趣模型、职业选择模型以及工作绩效模型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型:

职业兴趣模型: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期待会塑造个人的职业兴趣。具体来说,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于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并坚持下来;职业兴趣形成后,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一起,将促进个人产生目标;目标又将促成行动并达到一定的绩效成就,绩效成就又会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形成一个动态的反馈环路。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并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因素起作用。例如,性别和种族变量通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使得男孩或女孩分别形成对于男性活动(如工程技术)或女性活动(如护理)的技能、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职业兴趣。

职业选择模型:职业兴趣形成后,影响个体对职业目标的设定,进而激发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通过职业选择行为实现个人目标后,又形成反馈环路。职业选择行为常常但并不总是与职业兴趣有关,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会直接影响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行为。在职业选择模型中,加入了两类环境变量的影响:一是个人背景变量,诸如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个人学习经验的形成;二是与选择行为靠近的环境因素,例如在职业决策时的工作机会,情感上、经济上的支持,环境中的歧视等。整个职业选择的环路过程中,环境因素既直接影响着职业目标及职业选择行为,又能调节兴趣对职业目标所形成的影响,调节职业目标对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如图2-4所示。

工作绩效模型:人们的能力、自我效能、结果期待以及绩效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工作绩效。能力一方面直接地影响绩效表现,另一方面则通过塑造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发挥间接作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客观上能力差不多的两个人,实际的绩效成就却大相径庭。自我效能并非越高越好,只有当它稍稍高于实际的能力水平时,才会最充分地发挥现有技能并促进未来的技能发展。工作绩效也会提供一个反馈环路,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借助三个子模型,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将个人职业心理特点、社会背景和学习经验联结起来,共同阐述职业选择、适应和发展过程。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SCCT除了重视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外,也十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如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培训机会等)的作用,将已有的研究成果用社会认知理论统一起来(龙立荣,2002)。

图2-4 SCCT的完整模型
资料来源:刘艳杰,姚莹颖.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职业发展课程的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1):91-97.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要素

下面逐步对上述因素的作用予以解释:

1.兴趣

SCCT的职业兴趣模型强调经验和认知因素对职业兴趣的影响,职业兴趣有助于激发特定的技能获得行为。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有许多的环境作用于他们,如手工、音乐、体育、数学、机械任务等,通过直接或间接地看到各种活动,参与特定活动,并达到特定的操作水平,他们被选择性地强化,通过反复地活动、塑造以及重要人物的反馈,儿童或青少年能逐步地形成技能,形成对各种任务的效能感,以及从事这些活动会发生的结果期待。Lent等(1989)认为,与活动相关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会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且会取得有价值的结果时,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而在自我效能比较低、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的结果的活动,就不能形成兴趣。与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一致的兴趣会提高活动的目标追求,而目标的实现来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达成的结果又构成了重要的反馈,有助于巩固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SCCT还假定,上述过程在人的一生中,经常变化,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形成职业兴趣的特色模式。尽管职业兴趣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稳定,理论上,变化和成长在人生的任何一个点上都是可能的。特别是当人们处于环境变革或人生挑战时期,如工作调整、生育、技术革新,人们要面对新的活动、要发展新的技能时如此。当然,兴趣成长的机会也可能是个人导向的,如自愿接受新的工作安排(龙立荣,2002)。

2.能力和价值观

SCCT承认能力和价值观是导致职业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它们效果的实现要通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能力不直接影响兴趣,而是先通过影响效能,再影响职业兴趣。Barak(1981)、Lent等(1986)的研究表明,知觉到的能力比客观测查得到的能力更能影响兴趣。价值观已经融入对结果的期待中,结果期待包括两个成分:一是预计参与某活动会导致的结果,二是这些结果对个人的价值或重要性。在Vroom(1964)的理论中,这两个成分,即工具性和效价估计,是合在一起来预测兴趣的,结果期待的效价成分与工作价值观的构想是相似的。

3.个人和背景

SCCT关心诸多其他的重要个人和情境变量,如性别、种族、身体健康状况、能力缺陷、背景(社会经济状态等)。图2-4描述了个人属性、背景和学习经验变量是如何影响认知和职业发展的。SCCT认为性别和种族属性不只是个人遗传的生物属性,而是被看成个人社会建构的一部分。这些属性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来自对社会或文化环境的反应,来自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机会。性别虽然是生理属性,但将其视为与心理发展有关系的社会文化变量可能更合适,种族的研究亦如此。父母和教师根据儿童在文化上适合性别的行为的期待,有区别地鼓励男孩和女孩,这些做法对自我效能、结果期待的获得及能力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意义。如果带有偏见地选择从事和观察特定活动的机会,女孩更可能发展女性类型的活动的自我效能,而对文化上定义成男性的活动,如科学或体育,则感受到较低的自我效能。在儿童早期,儿童已经学会了将其行为与性别适当的观念匹配。因此,后来职业选择的障碍既有外部环境的作用,如选择性地提供技能发展的机会,也受内化了的自我信念、标准和结果期待的影响;教育、文化模式等也会影响到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的形成。在图2-4中,性别和种族对职业兴趣、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差异性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塑造了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

4.环境因素

影响决策的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背景因素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职业选择:一是通过影响人将兴趣转化为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和愿望,如图2-4中的虚线所示;二是一些环境因素对目标形成和行为选择会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雇佣中的歧视,父母及长辈对职业选择的干预等,这些直接影响在图2-4中是以实线表示的,有些环境的作用是偶发的,难以预见。

5.绩效问题

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影响绩效目标的水平,较强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提高抱负目标,有助于人们使其行为更稳定和持久。Lent等(1994)研究表明,能力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相关,表明它们是不同的建构,共同解释绩效实现的水平。

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优点和局限
1.SCCT的优点

首先,SCCT重视社会认知变量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突破了只注重客观能力或工作报偿的传统观念,预示了进行干预的可能性和策略,而且突出了人的追求的作用,与社会学、经济学中被动的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SCCT是人本主义与认知理论的一种有机结合。

其次,SCCT试图建立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框架,克服了传统理论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分割开来,且缺乏动态的局限性。

第三,SCCT与其他职业理论互为补充。比如,与特质因素论不同,SCCT强调个人与环境的相对动态的、具体的特征。SCCT虽然注重社会认知理论的主体作用,但又从相关学科吸收了大量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为理论,使其超越了社会认知理论。如借鉴行为激励中的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发现自我效能影响目标设置。

第四,由于SCCT重在解释,故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对职业选择的作用方面,更注重原因或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对职业发展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

最后,SCCT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咨询及职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和意义,例如通过增强自我效能,帮助女性更多地参与到传统上男性占统治地位的职业(如工程技术、管理)领域中,或帮助人们进行职业调整或失业后的再就业等。

2.SCCT的局限

第一,由于SCCT注重解释力,而非更有效地构建未来,因而缺乏操作性。如在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哪一个发挥主要驱动作用?人到底是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如何具体地帮人或替人做决策?一个系统的影响因素太多的时候,各因素的预测力不得而知。

第二,SCCT仍有待完善,除了心理、社会、经济因素,还需要将多种因素更加有机地整合。SCCT的理论的发展仍需借鉴其他学科,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成果。

第三,SCCT具有较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它强调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发挥的作用。由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评判标准模糊。

第四,侧重质性分析,可能会带来个人经验的误区、不确切的观察、过度概化(通过极少事例来概括一种模式,比如某个榜样)、选择性的观察(注意符合某种形态的事物或是现象,而忽视不符合的现象)以及各种各样的主观性等问题(刘艳杰,2015)。

最后,SCCT过于强调变化性,虽与当今的社会时代潮流一致,但对稳定性与变化性哪个居主导的揭示还有待深入。知识经济时代,越是变革,人们越看重自己的竞争力,其结果是专业领域稳定性增强,而非专业领域变化性增强。

三、SCCT的主要研究趋势和发现

近年来,SCCT的核心变量及假设已引发大量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许多研究发现,社会认知变量有助于解释职业选择与发展过程中的职业行为,尤以自我效能变量最受关注(Swanson,2000)。

其次,对有关青少年和成人研究的元分析直接检验了SCCT的许多假设。对职业兴趣模式的元分析表明,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之间总体上存在较强的关系( r =0.59)(Rottinghaus,2003),自我效能在能力和兴趣之间起着中介作用(Lent et al.,1994)。对职业选择模式的元分析表明,职业兴趣可以很好地预测职业选择( r =0.60)(Lent et al.,1994),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与职业兴趣直接地且间接地相关(Lent et al.,1994,2005)。环境支持与障碍虽然不直接决定职业选择的结果,但通过增强或削弱自我效能,影响着职业兴趣和选择(Lent et al.,2003)。通过干预自我效能信念,能力与绩效成就直接地且间接地相关,对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的元分析表明,在四种来源中,过去的绩效成就(成功或失败)与自我效能关系最强;另外,自我效能也能较好地预测结果期待(Lent et al.,1994)。

最后,SCCT试图解释不同学生和工作者群体的职业发展,重视文化、种族以及残疾状况等因素的作用(高山川,2005)。SCCT还被应用于大量跨文化的研究中(Van,1999;Lent et al.,2003)。 1ayrEIOCud9sC8XzBqggOwMfkhfTrHeaQfiOI5EFUnl8wE5+gmo2h0LTPaMqX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